分卷閱讀202
們能輕易被外物迷了眼,想來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 今年沒參與秋試的國子學、云陽學宮學生,也都被扶蘇安排了各種活兒,讓他們負責接引赴考考生,帶赴考考生熟悉環境,順便跟赴考考生了解一下各地的風土人情。 光會讀書是不行的,還得會辦事,這次全國大考就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可以讓他們多與來自天南海北的人接觸。 各地的人才很重要,國子學和云陽學宮的學生們也很重要,兩邊正好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扶蘇把春試之事安排妥當,陸續已有地方上的考生名冊和考生答卷送到咸陽直邸。 這些人都是各地學官通過將近一旬的辛勤閱卷給挑選出來的人才,扶蘇收到以后每日拉著張良一起品讀,看看其中有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 答卷的基礎部分是不用看的,那主要起篩選作用,篩走一批基礎都不扎實、想要渾水摸魚的學渣。 送到咸陽來的主要是最后的命題作文。 各郡學官擬的命題不一樣,各郡考生寫的文章自也不一樣,看起來還是挺新鮮的。 張良對這次的考生也很感興趣。 這次大考明面上說是為國選才,實際上各地學官是從學宮博士和國子博士里選派過去的,再不濟也是這兩個地方的畢業生,可以說基本都是扶蘇的人。 這些人受扶蘇影響頗大,出的題大多不是那種考究經義的老題,而是因地制宜地提出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讓考生寫出自己的看法、擬出個解決章程。 讀著這些題,他們不僅可以了解到學官們在地方上發現的問題,還可以看看考生們面對這些問題時的態度以及他們有沒有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張良只讀了幾份,便發現哪怕是針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分析角度,讀來叫人驚嘆不已,恨不得馬上把這些人找過來好好探討一番。 “天底下有才能的人果然多不勝數?!睆埩几袊@道。 扶蘇深有同感。 這些人雖都是各郡精挑細選選上來的,但也顯露出還有許多人才遺落在外,一直沒能為朝廷所用。 這更加堅定了扶蘇把全國大考堅持下去的決心。 今年冬天暖和了許多,扶蘇沒有外出,每日除了上衙便是在家中讀讀文章,讀到特別好的還要揣在懷里等與嬴政一起用膳時給嬴政講講,愛才之心溢于言表。 嬴政聽扶蘇念了些文章,便覺得各郡秋試果然選出了點人才。 天一冷,父子倆時常一邊吃著火鍋,一邊談論各郡考生的文章孰優孰劣,氣氛還挺輕松愉快。 相比嬴政父子倆的其樂融融,朝臣們私底下卻經常湊一起開小會,討論話題是這次全國大考選出那么一批人,怎么看怎么像是扶蘇的儲備人才。 重點在于嬴政對這好像不怎么在意。 這到底是嬴政對他們的試探,還是真的想悉心培養扶蘇這個繼承人? 文武百官討論來討論去,沒討論出個所以然來。 扶蘇都還不是太子,他們可不想那么早站隊,免得沒熬來從龍之功先被嬴政清算了。 他們只是拿不準該怎么對待那群即將通過春試入仕的新人而已。 他們是要表面歡迎內心警惕好呢,還是要表面內心都不歡迎好? 作者有話要說: 文武百官:這表面功夫要不要做呢,愁人 扶小蘇:……_(:з」∠)_ 第125章 不喜 在文武百官開了幾輪小會之后,陸續有考生到咸陽了。 由于是郡里統一組織的秋試,通行令也是統一發放,考生們為了路上有個伴,大多都是和同郡考生結伴而來,接待起來并不困難。 國子學的學生們入冬以后學業比較輕,在第一批考生抵達咸陽后便輪番在接待點值守,親切友好地等著接引這些來自異鄉的考生。 咸陽學生們的熱情感染了這批年齡不一的赴考考生,他們隨著國子學的學生們抵達落腳處,發現哪怕是價格最低廉的那一檔住處,條件都好得叫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 再一打聽,才知道這是仿建的韓王宮,外頭那些算賬的、牽馬的、跑堂的,很多甚至還曾是韓國的貴族呢。 只可惜他們來晚了點,要不然以前這邊還有不少韓王宮的宮女們在服役,現在只有一部分沒有家人也不想嫁人的宮女還留在這邊干活,那些年輕貌美的大多已經結束三年勞役,被安排出去相親嫁人了! 聽過隔壁有專門用來開宴席、開文會的玉瓊樓,同樣是仿建的王宮,不過是趙王宮。至于挨著玉瓊樓而建的,自然是由魏王宮改建的大秦織造中心! 據說楚王宮和燕王宮也安排上了,因著燕王還逃亡在外,所以先安排楚王宮再安排燕王宮,齊王宮估計也不遠了。 這些話都是咸陽百姓在討論,他們早已習慣北市的存在,對于自己可以在仿建的各國王宮里閑逛這事兒也覺得稀松平常。他們秦國足夠強大,把他們整個國家都打下來了,逛逛他們的王宮怎么了?他們還在里面睡覺吃飯喝酒呢! 不少人甚至在熱烈討論剩下三座王宮該做什么用好,因著北市是大家都能進去晃悠的地方,所以他們格外關心接下來對三座王宮的安排。都說衣食住行,現在衣食住都有了,是不是該把行安排上了? 他們每次看到大王和公子他們出行,都對他們的馬車非常羨慕,那么氣派的車他們當然不敢肖想自己能用上大王的車,但是,造個小點的,走得穩點的,坐著舒服點的,難道還不能想想嗎?還有,要是天下一統了,不打仗了,是不是勻點馬出來讓他們也過過癮? 反正不管再出什么他們都會支持,不就是錢嗎?他們愿意出的??! 對于咸陽百姓口中這些自覺平平無奇的言論,初來乍到的考生們起初聽了非常震驚,后來聽多了,漸漸也麻木了,甚至還被洗腦到跟著想剩下三座王宮能怎么利用。 完了,他們好像膨脹了,他們再也不是出門時那個淳樸的讀書人了! 唯一感覺越聽越心梗的,只有來自趙地、魏地、韓地、燕地以及楚地的考生。 韓、趙、魏還好,他們國亡得早,這幾年已經在各郡官學接受再教育,愿意赴考的大多已經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說話的口音和寫的字也往秦國欽定的官方語言及文字靠攏,看到改建以后的自家王宮也只是在心里痛苦了一會。 燕地和楚地的人卻不同,他們剛亡國不久,想法一下子還轉換不過來,抵達咸陽以后跑去看了看正在打的地基,再聽了聽咸陽百姓的討論,很多人心態頓時崩了,回到朝廷統一安排的廉租房里自閉去了。 蕭何一行人就在其中。 蕭何等人剛到那天,被負責接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