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36
風上倒映出少年修長身形。 緊接著明夷毫不猶豫從漆榻上站起來, 在遠處宦官宮女奇異的目光里,悄無聲息又匆忙的走向正殿外。 嬴政的寢宮坐落在咸陽宮最高的高臺上。 明夷手扶著潔白欄桿看去,首先映入眼簾是一眼看不到盡頭的連綿臺階, 和兩側黑衣重甲手持儀仗的持劍侍衛, 緊接著前方是真正用來朝臣覲見的咸陽宮大殿, 飛梁斗拱間厚重磅礴、威嚴大氣。 在更遠處, 一整個咸陽城靜靜蟄伏在腳下,那里有千櫛萬瓦的房梁屋舍和數十萬平民百姓庸碌而活。 清寒的夜風自天邊迎面而來, 吹拂在身上帶來絲絲寒意。 明夷伸手摸了摸下頜上,贏政剛剛捏過的那一小塊皮膚。 其實贏政用的力道并不大, 下頜骨早已沒有任何感覺,但記憶中還殘留著那一瞬間的微微疼痛。 這段時光里她幾乎都忘了, 現在坐在宮殿里低頭看奏章的那個人, 擁有隨時隨地將自己生殺予奪的權利。 直到當秦王突然發怒的那一刻,才突然從麻醉中清醒,意識到之前是怎樣愚蠢的沉浸在看似平靜的氣氛中。 太大意了,太放松了,明夷忍不住在心里想。 服侍的宮女在身后猶豫著呼喚道“……姝女?” “無事……”明夷轉身笑著說道“……走,回偏殿入寢?!?/br> 案幾前,嬴政終于看完那份奏章,將需要注意的重點一一記錄在一旁竹簡上,以免忘記。 做好這一切后, 嬴政才重新走出來,卻沒想看到了空蕩蕩的漆榻。 “姬明夷去何處了?”贏政平靜的問道。 “陛下方去處理奏章后,姝女就立刻離開了?!币慌缘膶m女低聲答道。 贏政微微一愣。 身后的趙高見狀,立刻說道“陛下,可要再將姬女傳召回來?” “不必了,天色已晚?!壁A政說道。 再把韓王和韓國宗室帶回來以后,贏政就像安置東周的宗室一樣,在咸陽近郊圈了一塊里村,將那些人安置在里面,讓他們像農人一樣活著。 至于唯一有好感的韓非,贏政則封了博士,將其養了起來。 這博士是實實在在的官名,通常由學識深厚、博古通今的人物來擔當,沒有多大的實際權力,主要是供秦王詢問一些問題。 得知韓國滅亡以后,因為之前毒酒被傷透了心的鄭國毫無反應,在向秦王上奏,得到將家人接到咸陽來安置的恩準以后,就繼續勤快的修建水渠了。 這廝到現在都沒有反應過來秦王的套路,反而因為之前的打擊而徹底向秦王歸順。 在分封了此次攻打韓國有功的將士、又處理完這些瑣事以后,贏政才抽出空來繼續關注這個棉花。 這并非不在意,而是如今已接近冬日,有長達幾個月的時間可以慢慢處理此事。 一連幾天沒有見到姬明夷,贏政吩咐趙高去叫她過來。 從殿外走進來的少女行禮后問道“不知陛下傳我來有何事?” “無事?!壁A政平靜說道。 明夷也沒有再追問,自顧自地找到竹席坐下以后,就讓宮女去取了一卷過來看。 沒有了給之前攻打韓國的事情掃尾,常規的政務并不算多,再加上上輩子已經練出了飛快手速和經驗,贏政罕見的中午就處理完了所有事情。 贏政讓姬明夷與自己一同進晝食。 與秦王共同進食,絕對是天大的榮幸。 明夷心里不怎么愿意,但一時片刻也想不到合適的理由推拒,只好溫和的說道“謝過陛下恩典?!?/br> 有之前在雍地的前車之鑒,雖然是共同進食,但卻分開了桌子。 秦王居于首座,左下角才坐著明夷,十幾個宮人訓練有數的將食器搬上來,然后恭敬的站在二人身后服侍,舉手投足間迅速且悄無聲息。 “你剛才在看?”贏政說道。 “對?!泵饕恼f道。 “朕也看過,可惜里面所記載的長生之果,終究是遍尋不得?!壁A政說道。 上輩子焚書時,他曾經一時好奇,看過,被里面所記載的昆侖山和不死果深深吸引,還特地派出使者去尋找過,可惜和入海尋仙一樣,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說不準連寫的陛下先祖都沒有見過,只是以訛傳訛、道聽途說罷了,反倒被千年后的子孫當了真……”明夷平靜的說道“……就像方士口中那些的仙人,說的如此神異,卻未曾有多少人見過?!?/br> 據說是夏啟身邊的臣子伯益所寫,而伯益的一個后裔惡來,正是秦始皇的第三十五世祖,秦國開國之君秦非子的五世祖。 贏政微微不悅,說道“眼見為實,你未曾見過,怎么能仙人之說是斷言虛假?” 呵呵。 “難道陛下就見過?”明夷笑問道。 贏政手持酒杯一笑,傲然說道“朕見過!” 說罷,仰頭飲盡杯中酒。 少年秦王那神情間的意態悠然、信誓旦旦沒有半點猶豫,可見絕對不是說謊。 這讓明夷頓時一愣。 這回答太出乎意料了,讓明夷忍不住思考是不是上輩子那些方士騙人時,用了些化學反應之類的小把戲來充當神跡。 明夷非常想用楚鳳稱珍時,那個楚國人因為沒有見過山雞,也是當真把山雞當成了鳳凰之類的話來反駁嬴政。 但話在唇齒間打了幾個轉,最終還是沒有說出口。 沒有必要。 “既然如此,祝陛下得償所愿?!泵饕奈⑿χe杯說道。 少女眉目溫和平靜,沒有半絲陰霾。 嬴政對她的反應有些驚訝,沉默著盯了幾秒后才移開目光。 姬明夷對于求仙和方士的不以為意,他自然能看得出來。 以眼前少女的性格,嬴政本以為她會找出理由爭辯到底,沒準還會順帶暗暗諷刺一番。 吃過午飯,明夷想要離開時,被嬴政桌子上的棉花吸引了目光。 贏政舉起漆盒,問道“你認得此物?” “認得,棉花就是我從楚國帶走,在巴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