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80
一聲,低低道,“真是窮瘋了?!?/br> 顧云翼已經從二叔那邊知道這東西是他大奶奶弄的,聽他嘲諷大奶奶,立刻炸了,狠狠瞪了他一眼,“怎么就窮瘋了。你也不看看這大家伙有多貴。你看看這地上,全是鐵制的。這得不少錢吧?” 孩子們齊齊彎腰看著這下面的鐵軌,還真是。 那人沒有跟顧云翼打嘴仗,只是望著這火車頭,嘴角一直緊緊抿著。 陸時秋想得要多一些。女皇集資,肯定是往外通火車。 如果從南到北通一條火車,就能讓南北貨物交易便捷。比起商隊可以省下不少銀錢。 與其把銀子放在四乙那發霉,還不如買這些券呢。起碼穩賺不賠,每年還能有6%的利息。多好的事。 陸時秋打定主意,叫了孩子們到一處人少的地方。 囡囡,三丫和二丫勾頭看那火車,顯然還沒有回神。 陸時秋也不理會她們,看向沈青墨和方永康,“我打算去商部買些券,你們呢?” 方永康身上帶了不少錢,點了點頭,“可以啊。我來的時候,爹娘給了我一千多兩銀子,我也花不了那么多?!?/br> 沈青墨手頭也有錢。他的珍珠圓子方子每個月都能分到一百多兩,這些年他攢了四五千兩,原本想在京城買處宅子,所以把錢都帶來了。 他沉吟片刻才道,“我去看看吧?!?/br> 蘇沫陽來時帶的錢也不算少,也要跟去看看。 “那走吧?!?/br> 到了商部,孩子不能進去,陸時秋讓顧云翼帶著三個丫頭在外面等他們。 顧云翼拍拍胸脯,“先生,放心交給我吧,我保證看好她們?!?/br> 陸時秋點頭。 三人進去后,商隊已經擠了不少人。 確切地說是不少商賈,嚴府的管家也在。 陸時秋上前跟他打招呼,嚴府管家笑道,“你們也來了?” 陸時秋點頭,兩人閑聊一會兒。 作為一名商人,哪怕這人只是嚴府的管家,他很快就從火車上嗅到商機。 如果他們能買下一輛火車,那豈不是有源源不斷的錢。 誰知來這一問,火車不賣,他們只賣火車券。 利息6%,這個利潤,許多貧民百姓能看得上,可是吸引不了這些商人。嚴府管家很失望。 又跟陸時秋提起火車的出現,將會對商機造成巨大傷害。 陸時秋想到紅樹村那些商隊。 如果真是這樣,其實未必會造成傷害。 至少他們的蛤蜊可以賣到京城了。 以前想都不敢想。因為京城太遠了,根本不劃算。 現在想想,火車一節車廂就能運幾噸,到了后,就能把貨卸下,多劃算。 陸時秋跟嚴府管家聊了一會兒,對方就告辭了。 陸時秋擠進去問火車券的事情。 一年利是6%,兩年利是7%,三年利是8%,四年利是9%,五年利是10%。最多可以買五年。 蘇沫陽家里做生意,再加上他接下來還要任職,花費比較多,所以他只買了一百兩,五年的利。 用他的說法,他就當這些銀子打了水漂。 沈青墨買了一千兩,三年的利。方永康買了五百兩,三年的利。 陸時秋手頭銀子不少。 但是這個火車券還是有一定風險的,他只買了五萬兩。一到五年,每個一萬兩。 幾天后,商部公布鐵軌布置圖。 商部集了多少錢,陸時秒不得而知,但是這次從南至北,中間經過十三府,全長總共三千里,震驚全國上下。 建立鐵軌就意味著,要有許多百姓前去干活。 商部已經發布征調令,每天付三十文酬勞,征調民工。 古代都是勉強服勞役的,商部卻是付酬勞,而且這個錢并不少。 條令發出,不少百姓人心浮動。 陸時秋看到這條,憂心自己的育嬰坊。 帶著三個女兒去城外查看,卻看到育嬰坊還有十來天就能建成。 陸時秋這才放了心。 沒幾日,殿試正式來臨。 這次殿試題目跟會試是絲絲相扣的。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一條鞭法的利與弊? 幾天前,女皇批閱完會試卷子,成績發放,立刻跟朝臣們討論會試題目。 一開始朝臣是拒絕,但是女皇天皇態度強硬,硬是革除了幾位守舊派大臣。 底下朝臣不得不同意。 但是商量完,朝臣們定出來的政策是“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家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 具體實施是三條: 一:清丈土地,擴大征收面,使稅賦相對均平。 二:統一賦役,限制苛擾,使稅賦趨于穩定。 三:計畝征銀,官收官解,使征收辦法更加完備。 一條鞭法出來后,也曾在朝廷的邸報中刊印過。 月國藏書閣就有售賣,只要時刻注意時政幾乎沒人不知道。 這題是考進士們的觀察力與思考能力。 這世上沒有一條政策是完美的。 哪怕是這個看似能夠解決“土地兼并”的方法,也不代表它不會出現問題。 時間眨眼即過,兩個時辰,很快到來。 等他們從宮里回來,陸時秋看著他們臉上帶笑,“怎么了?” 沈青墨也沒想到,“先生,這次題目真的跟‘一條鞭法’有關。您真的猜到了?!?/br> 陸時秋看到邸報后,就讓他們圍繞這個題目寫了一篇策論。 誰成想,還真就考到了。 就連陸時秋自己都沒想到他運氣這么好。 當殿試成績公布,陸時秋傻眼了。 他的徒弟,沈青墨居然一躍成了狀元。 從一百多名直接躍成第一名,這進步速度堪稱奇跡。 往年會試名次和殿試名次只是微調,今年名次變化極大。 不止沈青墨一人調整了名次,不少人名次都變動過。 像方永康會試是二十名,殿試提高到第六名。 蘇沫陽會試是九十三名,殿試提高到三十五名。 當然有人提高,就有人降低。 陸時秋把兩份名次作了對比,跟弟子們分析原因。 方永康在京城認識的人比較多,還真叫他打聽到了。 “聽說這次跟世家聯姻的貧家子名次都降得很低?!?/br> 陸時秋看了眼沈青墨,對方臉色微紅。 “你現在是狀元,可以待在翰林院?!标憰r秋看向另兩位,“你們呢?如果你們找找門路,說不定能分到好地方?!?/br> 就算都是縣令,也有好有壞。像鹽儉縣那種貧瘠的地方,想要政績那是難上加難。 如果分到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