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72
不夠用。 不過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賀卿對顧錚出手,等于是替他搬走了最大的障礙,他完全可以在掌權之后,再把顧錚叫回來嘛! 反正歷朝歷代,都不乏老皇帝為了給新君留下人才,刻意打壓,留給新君上位之后去施恩的事。顧錚的情況雖不盡相同,但若有需要時,也可以再用。就連那些在這次的時間之中被賀卿一體擼下來的那些,挑挑揀揀,也還有不少可用之人。 如此,倒也不必擔心朝堂空虛,無人做事了。 何況隨著賀照年紀增長,朝中自然有一部分比較重視正統的臣子站到了他這邊。賀卿并不阻止這種接觸,給他的權限也相當大,所以朝堂上也不是沒有自己的人,正好趁此機會提拔起來。 于是在顧錚不在朝堂的情況下,不過短短三個月,賀卿和賀照順利完成了政務的移交。正好顧錚這邊,唐禮臣一案相關的人員,該查辦的都已經查辦了。雖然沒有十分強硬的證據證明顧錚與此有關,但他是許多人的舉薦者,同樣難辭其咎。而顧錚也上了第四封請罪的奏折,主動承擔責任。 于是在年關將近,朝廷即將封印之時,賀卿終于允了他辭官的申請,在新年到來之前為這件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順寧十六年元月一日,元旦大朝會。 前一天晚上,賀照幾乎沒怎么睡,子時就準時被叫起,吃過了寓意吉祥的食物,而后便在賀卿的引導下祭告祖宗靈位,再獨自往壽安宮給張太后請安行禮,而后回到寢宮,準備大朝事宜。 群臣則是先在午門集合,由禮官引導,至皇極殿前立位等候。 這種在京官員都必須要參加的朝會,規模十分宏達,皇極殿雖然占地甚廣,也站不下那么多人,因此許多人只能站在殿外的空地上。禮部提前在這里劃定各品官員的位置,安設石牌,確保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好在這一日天朗氣清,竟是個冬日里難得的晴日,暖陽照在身上,驅散了寒意,倒也不至于太過難捱。 待吉時到了,鳴鼓奏樂,賀卿帶著賀照乘肩輿前往皇極殿,在中和韶樂之中升座,百官各就其位。按照儀制,接下來就該是宣表官代帝王宣讀表文,而后接受群臣叩拜。 但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大朝會上,增加了一個新的流程。 百官就位之后,便有一隊禮官手捧各色服飾魚貫而入,停在了賀卿和賀照身后。而后賀卿上前,親手替賀照換上了代表天子身份的十二章紋袞服和十二琉冕毓。 同時也象征著她將大楚的權柄,盡數交還給賀照。 在整理好冕毓之后,賀卿后退一步,禮官便立刻上前,引導宣表官和大學士入內,進行下一項宣表儀。宣讀畢,百官叩拜。 若是此刻能夠站在京城高處俯瞰,便可見群臣從皇極殿內開始,在莊重的韶樂之中依序下拜,禮儀絲毫不錯。賀照就在這莊嚴弘大的氣氛之中,真正成為了大楚的實際掌權人。 不過現在這個掌權人顧不上體會這種統攝一切的氣氛,他正死死托著賀卿,不讓她跪下去,而是讓她立于自己身側,共同接受群臣朝拜。 跪拜禮結束,賜茶之前,賀照宣布了新年的第一道旨意,不是論功行賞,而是定下以后除了幾個大型的祭祀與大朝會,平日里均免除跪拜禮,只行躬身禮和揖禮,面君時亦是如此。 這個消息一出,群臣甚至顧不上賀照剛才“非禮”的舉動了。 而賀照給出的理由也十分任性,說是如今朝中缺人,事務繁多,就不要將時間浪費在禮儀上了。他甚至還要求禮部制定出一套新的簡化禮儀,推廣到各級官府,為他們節省時間。 因為他保留了祭祀和大朝會時的全禮,朝臣之中又沒有個性強勢的人物,于是這道此刻看來有些荒唐,卻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旨意,就這樣頒發了下去。 大朝會之后,按照舊例仍舊是假日,但是整個大楚,從宮中到京城再到全國各地,卻幾乎都立刻感受到了新君親政帶來的改變。 雖然目前沒有大的政事要處理,但賀照頻頻給老臣加恩,各種賞賜流水一般從宮中送到大楚各地,他又親自蒞臨皇家科學院和皇家圖書館,與留在這里忙碌的官員們共度新年,另外還接受了各國外交使臣的參拜,對皇城禁軍進行各種調整。 林林總總,雖然算不上雷霆手段,卻也向整個大楚彰顯了他的存在。 而朝廷開印之后,他又連續下了好幾道圣旨,前面都是各種針對太后和皇后親族的恩賞也就罷了,后面與朝堂相關的,卻是將所有人都鎮住了。 第一道旨意,便是要更改軍制。 自從大楚擁有了火器這種殺傷性武器之后,對外的戰爭就始終立于不敗之地,這七八年間,幾乎沒有碰上過像樣的戰事,所以舊有的軍隊制度,武將晉升制度等等,都無法適應新的格局,必須要進行更改。 第二道旨意是要求吏部整理最近十年的官員堪合情況,整頓吏治。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掌權之后清查過去的事,將朝堂重新梳理一遍,其實并不出乎大部分人的預料。畢竟只有這樣,才能盡快將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第三道旨意,就有些叫人摸不著頭腦了。 他在按照之前政事堂遞上的名單往政事堂增補了四人之后,卻留下了最后一個位置,罔顧賀卿費了好大的勁兒才將顧錚趕出朝堂的事實,下旨命顧錚起復。 之前他在宣恩的時候也沒少了顧錚的賞賜,這并不令人意外,畢竟顧錚是他的老師,且功勛赫赫,即使暫時遠離朝堂,也不可忽視。但年前才去職,不到一個月又要起復,卻是出乎許多人的預料。 就連賀卿和顧錚也對此十分驚訝。 重臣辭官之后,除非皇帝還有用他之心,否則為了避免他們繼續對朝政產生影響和干擾,按例是要馳驛還鄉的。如今有了火車,不管祖籍何處,都能迅速抵達,不需要像從前那樣,擔憂日夜趕路會影響身體。畢竟到了重臣這一級,年紀都不小了。 但顧錚的家鄉本來就在京城,倒也不必離開。 他原本那棟跟賀卿的精舍相鄰的屋子是宮中賞賜,如今身上沒了官職,自然要收回去。所以顧錚索性搬到了精舍之中居住,至于原本的宅子,只需將墻上的破洞再堵上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