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55
門送上來的。 其中巡撫衙門把事情說得最重,而且責任都推到了刁民身上,說是已經捉拿了首惡,下了巡撫衙門的大牢,請朝廷從嚴懲治,以儆效尤。其他各個衙門,則是側重點各有不同,也有請求從嚴的,也有認為情有可原的,也有請朝廷考慮減稅的,不一而足。 另外還有兩封奏折不同。 其一是陽山縣縣令所奏,這封奏折應該是早就送上來了,剛剛才被翻出來,說是近來治下有可疑者四處走動,聯絡鄉民。不過在這封奏折之中,陽山縣縣令猜測或許是倭寇在暗地里挑事,所以才上了這封奏折預警,要求朝廷責成水師衙門加強巡視。 其二則是巡按御史所奏,說是近來江南異動頗多,人心浮動,恐怕會出事。同樣是在事發之前就送上來的。 看完了這些奏折,眾人也都知道賀卿為何如此生氣了。 顯然,這一場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暴動的事件發生之前,就已經有兩人通過蛛絲馬跡發現了端倪,并且上書朝廷,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事發之后,江南各個衙門的表現,更是叫人萬分失望! “臣以為,當務之急,還是先解決暴動之事,以免民心不安?!币γ舫聊?,率先開口,“至于江南官場亂象,可留待日后,慢慢梳理?!?/br> 反正朝廷也已經習慣了,隔一段時間,江南就要被梳理一次,換一批人。這里位置實在緊要,人人都想過去,但又人人都待不久。 “那這暴動又該如何解決?”賀卿問。 見眾人都不說話,她不由加重了語氣,“按照江南巡撫衙門的意思,嚴懲首惡,殺雞儆猴?” “此事的根由不在這里,而是在免稅之事?!鳖欏P淡淡開口,“臣當時就不同意殿下貿然推行。雖然是良策,但世間事,多不患寡而患不均,殿下免了糧田賦稅,桑農棉農自然心有不滿。今日是江南暴動,焉知異日不會是西北暴動?” 這話就說得相當不客氣了,雖然不著一字,但與指著賀卿的鼻子罵她亂來沒什么分別。 尤其是他話中提到西北,更是叫人不由心下凜然。 江南再怎么暴動,外有水師,內有軍隊,最多也就是亂一下。西北又是什么概念?草原人虎視眈眈,從來沒有放棄過南下的打算,一旦生亂,難保他們不會趁機南下。到時候西北軍腹背受敵,會出現什么情況誰都說不好。 “那依顧相的意思,是要從了那些桑農,免除桑園棉田的賦稅?”賀卿反問。 “自然不是?!鳖欏P抬了抬下巴,“雖說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是陛下的子民,但若真把百姓當成自己的孩子,鬧一鬧就給一塊糖,那其他孩子鬧起來,又當如何?”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顧相可有良策,能解此難?”賀卿的臉色很不好看。 顧錚斬釘截鐵地道,“臣以為,此事的根本,也不在那些桑農們身上。單純的嚴懲或是放縱,都毫無意義,反倒讓人以為朝廷無人,只能進退失據!” 他句句話都在反駁賀卿,眾人都聽得心有戚戚,心知繼續這樣下去,兩人只怕又要吵起來,最后不歡而散,于事無補。所以參政知事張安國連忙出聲道,“那不知顧相以為,此事的根本在于何處?又該如何處置?” “這就要問江南的官員了?!鳖欏P銳利的視線在殿內一掃,“百姓們平日里如一盤散沙,難以凝聚。如今卻齊心協力,此事明顯有人在幕后組織推動,試問,誰能在江南掀起這樣大的風浪?” ☆、第145章 不安于室 江南人口稠密, 近年來更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其中, 大概占整個大楚總人口七分之一左右。 可是這浩如煙海的人群之中, 能夠在江南掀起這種風浪、挑唆民眾鬧到官府衙門的,數量絕不會太多, 都是能數得出名字的存在。除了各級官員之外,也就只剩下那幾個大戶了。 責任必然由其中一邊來承擔。 所以顧錚這番話一出口,眾人都安靜了下來。 做這種事,對官員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惹來麻煩,自然不會是他們,所以就只有一個答案了。這一點,別人或許不明白, 但身處江南、耳目靈通的他們必然很清楚。 但看送上來的奏折,大部分人態度曖昧含糊其辭,多少都有點兒將責任推到普通桑農身上的意思。至于真正在背后推動這一切的人, 半個字都沒有提到。 其中的態度, 已經十分明顯了。 而顧錚這番話, 無疑就是逼他們做出選擇。要么把人揪出來, 要么就自己背了這個黑鍋。想把事情推給朝廷,自己從中脫身,哪有那么容易? 顧錚連賀卿的面子都補給, 咄咄逼人,把話說到這份上,其他人自然也不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 “既如此, 就責令江南官員詳查此事吧?!弊詈?,姚敏主動開口道。 “把這些奏折也都給我送到江南巡撫衙門去,告訴他們,若是管不了江南的事,就給我滾回來,讓別人去管!”賀卿道。 眾人低頭應了,沒人敢看她的臉色。雖然這件事情并不涉及各自的立場,但是大長公主和顧平章在朝堂上的爭執很顯然已經成了慣性,不管什么事情,都得分個高下。這一次是顧錚占了山風,賀卿的心情必然不會好,誰都不愿意去觸霉頭。 至于因此被遷怒的江南官員們,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每個人都目不斜視,所以也沒有人注意到,賀卿和顧錚的視線在空中對上,并沒有燃起火藥味,而是露出了一點默契的笑意。 表面上是爭執成了慣性,但實際上卻是他們總能默契地互相配合,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一開始是有意為之,但久而久之,兩人驚訝地發現,這樣一來,竟有查缺補漏之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疏漏,于是爭執才成為慣例。 既能讓眾人以為他們關系不睦,又有這樣的好處,何樂而不為? 不過,也正是因為朝堂上沒有停止過爭執,所以私底下,兩人的關系反而更加親密了。大抵因為彼此都很清楚,這些爭執是為了政事,該發作的都在明面上說完了,反倒更能互相體諒。 這并不代表他們之間的關系融洽得沒有任何問題,只是遇到問題,他們都愿意講道理,互相說服,最終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