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0
“兩個問題,”賀卿坐在上首,一邊翻看奏折一邊對眾人道,“一是市舶司今年收上來的關稅該如何用,戶部得先有個章程。二是江南一地世家豪族似乎有蠢蠢欲動之意,須得設法壓一壓?!?/br> 除此之外,還有給使臣請功,市舶司增加建制之類的問題,但這都是小事了。 市舶司的奏折先送通政司,抄送各處,因此戶部關于這筆銀子已經有了準備,此刻賀卿一開口,戶部尚書便立刻取出一封奏折,出列道,“啟奏殿下,這第一件事戶部已經有了章程,請殿下過目?!?/br> 作為朝廷的賬房,戶部對于整個國家哪里需要用錢再清楚不過,這番安排自然也是十分得當的。賀卿看完之后合上折子,將之遞給秘書官,傳給其他人翻閱,“諸卿都看看吧。如無異議,就這樣定下來了?!?/br> 但第二個問題就麻煩多了。大概是歷史遺留問題,江南當地的大族總是更桀驁不馴。即使顧錚過過一遍篩子,但還是有抓有放,并沒有真正動到根基。海貿的利潤如此之高,朝廷對江南越發倚重,自然會讓他們生出其他的心思。 譬如去年,他們針對賀卿的那個改種桑苗之事,其實就是明著跟朝廷別苗頭了。若一直讓他們如此囂張下去,再過兩年,只怕江南又將成為朝廷無法插手的地方。 海貿如今已是國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江南這邊的種種異動,自然也必須引起重視。 眾臣各自提了幾條建議,賀卿都允了,但所有人都知道,這些建議都是細枝末節,治標不治本,并不能真正起到什么作用。 此時,顧錚出列道,“殿下,根據使團所言,如今江南處處都是商人,竟有人滿為患之感??梢娭挥薪弦粋€港口,實在難以滿足海貿所需。臣以為,可以考慮在福建和廣東各開設一個市舶司分部,建立新的出海港口?!?/br> 此言一出,眾人均是眼睛一亮。 這話聽起來跟江南沒有太大的關系,實際上卻是真正釜底抽薪,解決江南問題的辦法。 江南如今頗有“自重身份”之意,無非是因為地位特殊,無法取代罷了??扇绻麆e處也有出海港口,它的重要性就會大大降低。尤其是廣東,這里距離南洋更近,由此出海,便可減少三五日的航程。許多商人必然都會選擇這里,減少在海上漂泊的時間,畢竟海上航行風險太大,暗礁、風暴防不勝防,還要受到風向影響。 如果建立了新的港口,三足鼎立,便可以給江南這邊提個醒,讓他們知道自己并非不可或缺。 而且這樣一來,又能帶動廣東福建兩地經濟發展,不使江南一家獨大,可謂是一舉數得。 眾人紛紛復議,賀卿便將此事交給了政事堂來完成,并且做了一點補充,“等再進行一兩次海貿,或許可以開放琉球、瓊州等地為商埠,允許與我大楚關系良好的國家在此??看?,進行貿易。如此一來,省了眾多商人出海之苦,想來會有更多人能得到便利?!?/br> 畢竟,只有大商人才能進入商隊,買船出海,那些賺個辛苦錢的小商人們沒有這樣的家底,這就是他們的機會。 “殿下圣明?!?/br> 商量完了這兩件事,賀卿便提起昨天跟黃修說過的事,“如今海貿發展迅猛,往后必然會與更多國家建交。一旦開放商埠,必然有各國船只與使團前來。從前管理這些事務的是四夷館,如今看來,卻是有些不夠用了?!?/br> 說到底四夷館之前的管理范圍只是大楚周邊小國,而這些國家多是大楚的屬國,彼此地位不同,大楚只需要派遣低階官員就可以將事情辦好。而且因為交通不便,路途迢迢,各國也很難來大楚朝覲一次,多是幾年才會派遣一次使臣,人數也不多,需要管理的事務極少,一個四夷館便可完成。 但現在,與大楚建交的國家將會越來越多,四夷館就有些跟不上了。 因此當賀卿說自己打算將四夷館從禮部獨立出來,成立外交部時,盡管禮部尚書的臉色很不好看,但還是點頭應了。即使明知道這是分他權,也沒有任何辦法,畢竟這是大勢所趨。 但對于外交部的官員任命,朝臣們就有不同意見了。 賀卿提議的由宗室掛名尚書,由黃修擔任一位侍郎,遭到了所有人的抵制。 理由也是現成的。 雖然從近年來賀卿的做法便可看出,她打算提高宗室的地位,讓他們有限度地參與到朝政中來,而之前朝臣也沒怎么反對,但那是因為皇家科學院不涉及政事,可外交部就不一樣了。 畢竟與其他國家的邦交本來就必須非常謹慎,若是負責人的身份太敏感,一不小心就是個通敵賣國之罪。宗室作為使團出使也就罷了,直接管理這攤子事,很顯然并不合適。 黃修一介內侍,雖然出海有功,但賀卿盡可以恩賞各種體面,但這種舉足輕重的官職,他們不認為他能勝任。 這些斬釘截鐵的反對之聲,讓賀卿非常意外。 眼看一時半刻不能勸服眾人,而她也不想改主意,賀卿索性宣布散會,讓眾人回去再仔細考慮一下。 顧錚照例留在最后,見賀卿仍舊皺著眉頭,便問,“阿卿是否還在為外交部之事煩心?” 賀卿抬起頭看向他,目錄不解,“以宗室為尚書,不過是掛個名,并不負責具體事務,至于黃總管,他功勞赫赫,又是大楚目前對海外異邦最了解的人,做個侍郎不過分吧?” “當然不過分?!鳖欏P輕聲道,“殿下是當局者迷,并未想過,朝臣們反對的并不是這個建議本身?!?/br> “不是這個建議本身?”賀卿微微一怔,繼而恍然。 也許是這段時間太順利了,她所推行的事,總能在朝堂上順利進行,所以她也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了事情本身上,很少去考慮更深層次的問題,竟然犯下了這樣淺顯的錯誤。 朝臣們反對的,的確不是她要任命這兩人的事,而是由她來任命這件事本身。 不是不能讓宗室和內侍立于朝堂之上,但不能是賀卿來提議,因為這是政事堂的職責范圍。即使賀卿代行皇權,亦不能輕易挑戰。這觸及到了相權與皇權之爭的紅線,是立場問題。所以在政治斗爭上十分敏銳的朝臣們,難得地站在了統一戰線上,沒有一人贊同。 朝堂斗爭不外如此,雖然可能在局外人看來這種爭斗毫無意義,可身處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