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0
心念電轉,腦子里冒出了無數念頭。 薛知道委婉上諫,說的是太皇太后的錯處。但太皇太后是主子,主子是不會錯的,所以等于說的是他何不平的錯處。是他的提議誤導了太皇太后,才有如此結果。 文臣和內侍的關系本來就不怎么和睦,如今薛知道又直指他的錯處,雖然太皇太后并未因此見責,何不平對他也不會有什么好印象。 但最后他說出口的,卻是,“薛相公一片忠君體國之心,自然是有理的?!?/br> 太皇太后想要的、會相信的,是能顧全大局、理清政事之人,薛知道這一番話,冒了得罪太皇太后的風險,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毫無私心。此刻若是否認了他,倒落了下乘。所以即使心里再不滿意,何不平口中仍要稱贊。 太皇太后聽得心頭熨帖,想到薛知道今日之后便要回鄉,這番諫言全然是為了她,為了朝廷,著實發自肺腑,便道,“你且記著,時時提醒哀家,往后行事不可奢靡,要以天下萬民為重?!?/br> “是?!?/br> “可惜這般老成謀國之人,今日之后就要致仕,這番話,往后只怕也再聽不見了?!碧侍笥指锌艘痪?。 倒也不是她喜歡聽別人批評自己的話,不過想到是最后一次,她心里便也寬容了許多,愿意發一點這樣的感慨,以示朝廷優撫老臣之意。感慨完畢,還叮囑何不平,“薛相公一片為國之心,連自己的私事都忘了提。哀家卻不能忘,你回頭著禮部擬個蔭封他家中子侄的條陳上來?!?/br> 何不平聞言眸光一閃,低頭應了,想著自己這兩日盤算的事,便試探著開口道,“這薛相公乃是惠帝年間的老臣,歷經四朝,于這朝堂之上,乃是定海神針一般的人物。這突然要走,莫說是娘娘,便是奴婢心里,也著實有些惶恐?!?/br> “誰說不是?”太皇太后道,“如今朝中這些大臣,沒有一個及得上他的。有那出類拔萃的,卻到底沒經過多少事,叫人不那么放心?!?/br> 何不平本來還在猶豫,聽到這“出類拔萃”四個字,頓時下定了決心,含笑道,“其實奴婢心里倒是有個小想頭,只是不合規矩,也不敢開口?!?/br> “有什么話只管說便是,你什么時候也學了這種支支吾吾的做派?”太皇太后道。 何不平這才道,“老奴是想著,這薛相公雖說是致仕了,但娘娘若能留他在京城多住幾年,便是不預朝政機務,有他這根定海神針在,心里自然就安定了?!?/br> “這……”太皇太后不免有些遲疑,“朝臣們只怕不會同意?!?/br> “如今陛下年幼,這也是不得已的事,想來朝中大臣們必能體諒?!焙尾黄降?,"娘娘若不放心,只管上朝時叫他們商議便是?!?/br> 太皇太后這才點頭,“就依你所言?!?/br> 何不平嘴角微微一勾,很快又壓了下去。 他倒要看看,這薛知道是否當真一片為國之心,甘心冒險留在京城,卻什么都不求?便是他真的什么都不求,只怕時日一久,就連太皇太后心中也會心生疑竇,不會再如今日這般看重于他。 不過,這只是順帶的,之所以要將此人留在京城,卻是為了牽制另一個人。 那個“出類拔萃”的顧錚,乃是太后娘娘一手提拔之人,年紀輕輕便身居高位,外間都說他必然是太皇太后心腹之中第一人,等薛相公一走,只怕朝中就成了他的天下。 這話,何不平卻是聽不得。 心腹之人,一個足矣,豈能有多? 若太皇太后一味信任那顧錚,他何不平哪還有立身之處?留這么一個人給他掣肘,叫他不能在朝中順心遂意,事事自決,才有自己說話的余地。 ☆、第34章 江南水患 說來也巧, 這邊太皇太后才剛決定要將薛知道留在京中一段時間, 那邊就有消息來報, 江浙一帶連續暴雨,遭了洪澇之災。 大楚地大物博, 但也因此,各地氣候不一。南方諸地水患頻仍,北方卻是時常連年大旱,鬧得朝廷一年到頭都在賑災,國庫多少銀子,都是這般被掏空的。 今年的這場水災尤其大,眼看著不但要影響地里的莊稼收成,就連河道水位也不斷上漲, 竟有決堤的跡象,由不得朝中諸位大臣們不緊張。 自然降水帶來的影響雖然大,但也不是不能承受。然而一旦河道決堤, 影響的就不是一家兩家, 而是數州之地。而且水龍所過之地, 必定沖毀房屋, 死傷無數。 雖然朝廷年年都下撥修整河道的銀子,也年年都在強調治理河道的重要性,但是到了這個時候, 還是人人揪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太皇太后提議將薛知道留在京中,得到了朝臣們的一致支持。 于是, 這位才致仕了幾天時間的前任宰相,又被請回了咨平殿內。 江南各地的官府應對水患的經驗豐富,察覺到水位上漲有異,就已經開始陸續遷移百姓,準備人工泄洪了。 只不過在如今的制度下,百姓們都是地里刨食,自然安土重遷。乍然要他們遷離賴以生存的土地,難度極大,因此遷移工作推進得并不順利。 這樣一來,當地官員就分成了兩派。 一派認為應該將所有人員都撤離出去,保證百姓們的安全,還有人留在此地,就不能開閘泄洪。另一派則認為事情緊急,把時間浪費在這些百姓身上毫無意義,應該按照既定的時間開閘,盡可能地將水患的影響降到最低。 是這幾百戶百姓重要,還是數州之地數十萬百姓更重要? 兩邊吵得不可開交,就把這個難題送到京城來了。 但是到了京城,官員們還是分成兩派,照舊吵個不休,根本拿不出個合適的章程。 薛知道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請回來的。何不平的本意,是讓他跟顧錚相互制衡,利用這件事,讓他們二人在太皇太后面前出錯。因為這種事,不管怎么選擇,都不算錯但又都不算對,將來清算的時候,也可以作為一件罪證。 然而薛知道聽完了各方陳詞,卻根本不加入這個戰團,而是向太皇太后提議,派遣朝中官員前往當地,負責調度各種事宜。雖然現在情況還不嚴重,但不管是泄洪還是決堤,到時候勢必要進行賑災,朝廷離得遠,總需要有知道情況的人在當地負責起這些事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