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2
書先是被翰林院里的官員們傳抄,后來傳到了國子監和太學,旋即便風靡整個京城,而且風潮還在朝著整個大楚擴散。 對世界的好奇,是許多人都會有的。遑論是這一批整個大楚最出色的人物? 這本書里提出來的各種命題,很快就成了京城里最時髦的話題。就是什么都不懂的百姓,也知道有這么一本書,里頭寫了些什么。而那些內容,許多都是他們日常生活之中隨處可見的。 在這樣的氛圍之中,自然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一些比較淺顯的問題很快就有了結論,甚至有一些年輕士子已經開始設計實驗了。 因為書是自己寫的,所以賀卿大大方方地搜集著這些后續反饋,頗有些老懷大慰之感。雖然目前只是一種風潮,還不知什么時候會過去,但她相信,大浪淘沙之后,一定能夠留下一部分潛心鉆研此道之人。 借著這個機會,賀卿也稟明太皇太后,為自己置辦了不少用來做研究的工具,正大光明地開始搞研究。同時,她還上書太皇太后,申請開辦一份報紙,專門刊登相關內容。 她這份計劃一步接著一步,眼看著是離朝堂越來越遠了,太皇太后自然沒有不允的。 還專門給她劃撥了一份資金,同時允許她在整個內宮挑選幫手,將報紙的框架給搭起來。 于是,在過年之前,賀卿時隔幾個月,再次見到了顧錚。 這一次,她是得了太皇太后的允許,正大光明召見顧錚的,理由是想借他的名聲,對外征集一些可以刊登在報紙上的文章。這樣既可以提起所有人研究的興趣,又能夠為他們的研究指引一下方向。否則她自己一個人唱獨角戲,也就失去了辦報紙的意義。 顧錚在宮中有自己的人脈,消息靈通,早已聽說過賀卿的打算。此刻聽她將這計劃和盤托出,便含笑道,“真師如此瞧得起下官,下官焉能不允?這報紙若是辦起來,倒也可為喜愛鉆研此道者張目,強如各自為政?!?/br> “便是如此?!辟R卿道,“其實論起身份,倒是顧大人更適合做此事。以你的名聲,必定一呼百應。只是顧大人身居要職,日理萬機,恐怕顧不上這些。倒是我閑人一個,便斗膽cao持這些瑣事。真要將報紙辦起來,還需顧大人鼎力支持?!?/br> “真師客氣了?!鳖欏P笑了一聲,“下官倒是覺得,這些事情由真師來辦,再合適不過?!?/br> 賀卿總覺得他這話意有所指,正準備詢問,顧錚已經轉開了話題,“不知真師這報紙具體如何cao持,又預備叫什么?知曉了名字,我出去也好對人言?!?/br> “這個正要跟顧大人商量?!辟R卿道,“我正猶豫,不知該叫好,還是叫好?!?/br> “科學?”自然的意思一目了然,倒是后面這兩個字,讓顧錚琢磨了一下,而后笑道,“是金科玉律之科?自然之道,暗藏規律,萬物皆遵循之,好一個‘科學’!” 他后面還有一句話沒說出來:竟定名為‘學’,可見賀卿認為這自然之道,乃是可以與諸家學說并駕齊驅的存在。這種開一派先河之氣概,可不是隨便什么人都有的。 “那顧大人是覺得好了?”賀卿問。 顧錚卻搖頭道,“臣以為,不如兩份都辦的好。從來一家之論容易偏頗,倒不如辦兩份,內容相同又各有側重,反倒可以兼容并包?!?/br> “有道理!”賀卿拍手道,“不如這樣,一份,注重理論,一份,注重各種現象及技術,如此方才算是完備?!?/br> 物理學本來就是從理論走向技術,或是從技術走向理論的學科。這樣從一開始就將之區分開來,對后來者也有好處。 顧錚自然沒有異議。 于是賀卿便又忙碌了起來。第一份報紙她預備定在明年二月推出,在那之前,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經由顧錚之口將報紙的消息宣傳出去,效果也同樣立竿見影。賀卿在宮外設置了一處投稿點,每天都能收到至少兩三份投稿,其踴躍遠超預料。畢竟這個時代的文人,對自己十分自信,還是很愿意發聲的。 這件事在賀卿看來十分重要,但是放在整個朝廷、整個大楚來看,便算不得什么了。 一來馬上就要過年,朝堂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二來新君已經出生了,那么登基大典也就應該盡快cao辦起來,將名分早早定下。然而朝廷這邊還未商議停當,各地藩王請求回京參加登基大典的奏疏倒是先一步送到了朝中,不免又掀起一場波瀾。 作者有話要說: 科技樹方面的內容還是會寫一些,畢竟對女主來說,這也算是金手指了。 但是不會太多,畢竟作者菌……學的專業是文學_(:з」∠)_ ☆、第29章 伸出援手 大楚的藩王, 都是“歷史遺留問題”。 太-祖皇帝一生南征北戰, 竟然也沒有耽誤生孩子, 不算天下安定之后生的,登基前一共有五個兒子, 而且都已經長成,跟著他起事,也算是立下赫赫功勛。 立國之后,除了太子之外的四個兒子都封了王,賜了封地。 等到太宗朝,皇子成了皇弟,藩王與朝中的關系就緊張多了,彼此之間的爭斗, 一直沒有停止過。 后來還是太宗棋高一著,效仿漢代推恩令,將四塊封地又劃分成若干份, 分賞給幾位藩王的兒子, 又撤銷了藩國置兵的權力, 就連當地官府也全然由朝廷委任, 肩負著監視藩王的重任,不允許他們無詔私自離開封地。 幾番手段,這才徹底將藩王打壓了下去。 后來的歷代君王, 吸取教訓,幾乎沒有再分封過。就算是給自己的兒子封王,也是“遙領”。也就是人在京城, 只掛一個名頭,坐等收錢,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但之所以說是“幾乎”,就是因為當皇帝的大權在握,有時就難免任性。 或是太過疼愛小兒子,忍不住賞賜一塊封地;或是覺得長子不會善待兄弟們,所以提前給他們謀出路……總之時不時地又會冒出來一波藩王,給后來的帝王留下更多隱患。 發展到現在,恐怕就連皇帝自己,不是看宗正寺那邊送來的名冊,都不知道自家究竟有多少親戚活躍在大楚的土地上。 跟藩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