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9
人便也紛紛出謀劃策,你一言我一語,大部分倒都是值得采納的意見,也的確可以疏散一小部分人。只是跟京城百姓的數量比起來,還是九牛一毛。 賀卿下意識的去看顧錚,便見他一直低頭看著地圖,面上的神色淡淡的,看不出什么來。 沒來由的,她很想知道他在想什么。 也不知是心有靈犀,還是有意叫顧錚表現,太皇太后此刻正好開口問,“顧學士可有什么建議?” 顧錚深吸一口氣,抬頭道,“臣提議,將地震之事公布出去?!?/br> 作者有話要說: 顧·古代小百科·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不服來辯! ☆、第14章 七竅玲瓏 雖然顧錚一番分析,將地動的原因歸結于自然規律,而不是“上天示警”、“不祥之兆”,如此皇帝不必下罪己詔,重臣也不必引咎辭職,乃是皆大歡喜之事,但這個提議,仍舊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不可!”劉牧川幾乎是立刻反應過來,高聲反對,“百姓最是愚昧,若是知曉此事,只怕會引起恐慌,屆時京城大亂,又當如何?年輕人慮事不周,倒也罷了,若只想著嘩眾取寵,只怕會適得其反!” 反對的話也就罷了,后面指責顧錚的話,卻是句句誅心。 顧錚是年輕不錯,但是已經走到如今這個位置,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整個大楚,自然不可能向尋常人那樣冒失。他給顧錚扣上這么一頂帽子,若是讓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聽了進去,只怕顧錚的政治生涯,就要止步于此。 誰都不傻,薛知道隱有退意,此時將顧錚拎出來是為什么,劉牧川心里清楚得很。 原本政事堂中,他的地位僅次于薛知道,按理說對方走了,就該是他來做這個第一人??上Т蟪恼绿弥?,從來不是論資排輩。只要得圣眷,就算只是參政知事,也一樣能架空排在前面的人。 而如今看來,薛知道沒有舉薦他的意思,太皇太后也擺明了想提拔顧錚。 劉牧川的年紀幾乎是顧錚的兩倍,眼睜睜的看著小子后來居上,要騎到自己頭上去了,心態如何能不失衡? 但他這一番私心,也同樣是人人都看在眼中。即便還有人不認同顧錚,見他跳出來,反倒都不說話了。他們只是覺得公布這個消息不妥,并不想將顧錚往死里得罪,要是順著劉牧川的話說,一不小心就會被打成他那一派,太危險。 結果就是劉牧川的話說完之后,卻并沒有別人接上,陷入了一陣尷尬的沉默。 一旦xiele這第一口氣,緩過神來,眾人的思量和顧慮太多,不論贊同還是反對,都不會輕易開口。 總要看看形勢再說。 薛知道見狀,便含笑道,“劉大人不必急著否定,且先聽聽顧大人的道理,再做決定不遲?!?/br> 劉牧川聞言不由咬牙,人人都沒說話,就他一個急沖沖的開口,即便是為了大楚、為了朝堂考慮,也顯得他太過急躁,失了穩重,倒是與他自己指責顧錚的話不謀而合。 偏偏話已出口,連反駁都不能。 這才是真正殺人不用刀子,輕飄飄一句話把他將在這里,真不愧是“不倒翁”薛知道! 做官的人,宦海沉浮,多少有些起落,尤其這二十年間,換了三位帝王,局勢就更復雜難辨了,即使是最老道的朝臣,也免不了會被波及。 薛知道卻是個例外,歷事三朝,地位一直十分煊赫,因而得了這么一個綽號。 劉牧川原以為他惡了太皇太后,該會低調些,卻不想行事還是那般恣意,根本沒有半分顧忌。 他卻不知,薛知道主動求去,又舉薦了太皇太后認可的顧錚,如今三人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正處在關系最是融洽的時期,彼此也都有默契:他薛知道會再在朝堂上留個一年半載,然后風光致仕。 如此名也有了,利也有了,朝政交托給可靠的人了,薛知道還有什么可顧忌的? 劉牧川那一點不滿并沒有表現出來,因為薛知道開口之后,太皇太后也頷首贊同,對顧錚道,“你且說來?!?/br> 顧錚沉聲道,“朝廷的職責就是教化天下百姓,凡民固然愚昧,卻可以指點引導?!彼热詢烧Z反駁了劉牧川的人身攻擊,這才繼續陳述自己的看法,“太-祖皇帝托夢示警,可見此次地動十分嚴重。這么大的災難,損失難以避免,不過是多或少的問題?!?/br> “與其等地動之后人心惶惶,倒不如提前告知。百姓們或許會慌亂一陣,幸而有足夠多的時間安排,在地動發生之前做好安排,將損失減少到最小。地動來時,提前有所準備,也可及時走避,免傷性命。更何況……” 他抬頭看了張太后一眼,“太后娘娘身懷龍子而得先祖托夢,正是天命帝王的吉兆。消息傳出去,于朝廷有益無害,也可叫那些因為幼主臨朝而心懷忐忑之人安心?!?/br> 雖然前面說的那些才是他的目的,但是很顯然,這最后一條,更能夠說動太皇太后。 當初獻帝駕崩,太皇太后被薛知道說動,愿意迎立中山王,為的就是“國賴長君”四個字。后來因為賀卿一番話改了主意,心下卻也不是沒有疑慮,只是這樣做對她自己最有好處,也就只能硬著頭皮如此。如今借著這件事為皇室正名,安天下之心,正暗合太皇太后心意。 太皇太后正要點頭同意,禮部尚書趙君原卻忽然出列,拱手道,“顧大人所言的確句句在理,但一切都建立在地動當真發生的情況下。倘若公布了消息,結果什么事都沒有,屆時又當如何收場?” 這位趙大人是個魯直的性子,也因此雖然資歷在在座之人中最高,卻只得了禮部這個冷衙門的官。也只有他,才敢當著張太后的面就直接質疑這個托夢的真假。 眾人一時沉默不語。 即使托夢是真的,但是這種警兆本來就真假難辨,說不準的。他們心里不是沒有疑慮,只是寧信其有罷了。但要將消息公布出去,又不一樣了。萬一什么都沒發生,皇室只怕會顏面掃地,朝廷也不免失去威信。 莫說張太后沒有做這個夢,就算真的做了,她自己也不免疑心。 因此被趙君原這么一說,她心下慌亂,下意識的轉頭朝賀卿的方向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