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8
黎清:“……”早就知道不可能這般簡單。盡管去查,全村的人都可以證明。 “你們在縣城住上一晚,等待明日的結果,退堂?!碧K徐寧說完,便甩袖背手去了內堂。 幾個人出了縣衙,黎清道:“實在是太抱歉了,本就是農忙時節,卻將各位困在了縣城里,今日便勞煩各位住到客棧了,吃食和住店的錢都由我出,請不要推辭,這是我應該做的,待回去之后,黎清帶著云及登門道謝?!?/br> “無事,無事,秧田里早就是一片新綠,我們不經常來縣城,這次是借了姜家小娘子的光呢,你們說是不是?”孫二叔將扁擔杵在地上,敲出了幾聲悶響,笑說道。 “是啊,是啊,一會兒我在這城里好好逛逛?!睅兹穗S聲附和道。 姜奎本來不愿意讓黎清出錢,但想到身后幾人家里也不是很富,便罷了這個念頭。只是黎清便要大出血了。王洪氏在一旁拉著黎清說這個錢要平攤,黎清不干。 “洪jiejie不要再拉扯了,此事本就因我而起,你們家禮越跟著受了苦,我還沒來得及賠禮道歉呢?!?/br> 聽了這話,王洪氏壓低聲音說道:“哎喲,可別說那些聽不得的話,你我兩家說什么三家話?倒見外了?!?/br> 無奈,這錢便由黎清出了,左右不過一兩銀子的事兒。 翌日,蘇徐寧傳他們過去問話,想來已經是查清此事了。 最后,張三和張六兩人挨了十鞭,被扔進了大牢里,嚼干草。 黎清親自看著執鞭的,那鞭子帶著倒刺,打在身上能刮起血rou來,十鞭下去,兩個混子都成了血人。蘇徐寧叫人把這兩人拖了下去,也不給治。 看來,這兩人活不成了。黎清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活該! 黎清出了縣衙,覺得天都是藍的,雖然,這天本來就是藍色的。王洪氏激動的拉著黎清的手,說:“這下好了,村子里的混混沒了,看誰還敢對你家不利?” 第29章 云及上村學 回到十里塘村之后的幾天,黎清一直在給云及做修復。他還那么小,黎清怕他被藥給害了。認真觀察過后發現,云及和平日里并沒有什么兩樣,黎清和姜氏才把心放進了肚子里。 隨后黎清帶著云及和自家地里出產的東西,以及在鄰居王家買的雞蛋挨家挨戶的走訪。倒是與村里的人混了個熟臉。 別看大家都在一個村子里,古人大多數都是關起門來過日子。不過是逢年節祭祀喪俗聚集在一起做個儀式,平日里都是各過各的。 而且他們有很強的地盤兒意識,什么你家越過了邊界石頭采了我家的菜,或者你家的雞吃了我家土地的糧,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都得罵上一天。結果幾天之后又和好如初,大家相見了也不臉紅。 黎清從最開始驚奇,到后來見怪不怪了,實在是太習慣了。 轉眼就是五月,一切都忙完了,黎清和姜氏準備將云及送到村學里去。 天齊從高層到底層,分別設置了國子監、州學、縣學和村學。天齊有個成文的規定,凡事四品官員的子孫可以直接入太學學習,四品官員之下七品官員之上入州學,七品之下至布衣均從村學開始,逐級而上。 這可以保障最高統治者的利益,又能夠一定程度上讓下層百姓參與上層的統治,隨時為朝廷注入新鮮血液。 上層人參加科考很是容易,因為他們起點高。 云及是農家子,雖然父親是秀才,但也沒擺脫戶口身份,所以是平民學子,未來只能一步一步來。這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從普通學子到秀才共參加三次考試??荚嚲诳h里進行,分別是縣試、府試和院試。三次考試均通過,便可以被稱為秀才,秀才可入縣學學習。因為考試名額有限,往往需要夫子推薦。這就是為什么黎有良千方百計的要把姜湯臣擠下去的緣故。 隨后考試便不再進行名額限制和推薦,須得依靠自己的能力,在考場上廝殺。殺過千軍萬馬,躋身鄉試之后的舉人行列,可入州學。 州學學子需要參加會試,成功之后稱為貢生,可入太學。 太學亦稱為國子監,現在大多數都稱太學為國子監。國子監學期滿了之后,擇優參加殿試,殿試排名之后,選出優秀選手,成為天子的門生。 考試不限制年齡,不限制戶籍。當然每個地方的錄取名額實際上是不同的。 天齊十二州,加上都城上京,可算十三個州。因為地域緣故,南方山水豐饒之地,總是出大家文人。每次的殿試三甲都被南方人包攬了,這讓北方人如何自處? 所以為了南北平衡,南方的錄取名額是少于北方的,并且按照規定每次考試的狀元南北輪流來。甭管你文采和政解有多厲害,輪到北方人,南方人只能屈居第二或者第三。但是偶爾還是有破例,畢竟民怨民憤朝廷還是要掂量的。很不幸的是,姜家在錦州蜀地,典型的南方居民。 這就導致每年都有南方的某些可憐舉子偷偷摸摸的花錢改戶籍,希望博得更大的幾率入選。 朝廷在明面上是禁止此類事情的,所以事情一旦敗露,輕者禁考,重者丟命。 天齊還有除了官學之外的的辦學方式——私塾和書院。 私塾先生是有點學問的人自己開辦的私人教學之地。有大學問又有錢的人一般開辦書院,例如蜀地的洛陽書院,便是大儒洛鴻運開辦的,每年去拜學的青衣數不勝數。 姜家三口來到村學,村學是縣府庫掏錢建造的,有專門授課的屋子,午休的屋子,吃飯的屋子,還有夫子居住的地方。 村學當然不是十里塘村一家的,在這個人口剛剛開始繁茂的時代,一個村子里最多就二三十來個娃子,其中還有部分是女子。也不是每家每戶都能夠送的起孩子讀書的。所以一個村子里真正上學的人并不多。 所以村學實際上十塊田村,大葉柏村和十里塘村的共同學校。 在里面的讀書孩子也不過三十來個。然后又有很多人識得幾個字家里便送不起學堂了,人數一天天的減少。到最后村學里最多剩下十幾個人。 村學里有兩名夫子,一是姜奎的兒子姜曉輝,二是一位孤寡夫子樗里疾。姜曉輝是仁孝二十九年的秀才,因為邊境動蕩的緣故,暫停了科考取士,姜曉輝才沒能進一步發展。等動蕩過了,恢復科考取士之后,他又沒有動力了,索性便留在村學里教書,平日里教一些基礎,如句讀什么的。 而那位和戰國時秦孝公庶子同名同姓的夫子,則是學識淵博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