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9
到了半夜,才控制住了火勢。次日一清點,在燒毀的宮殿廢墟中,發現皇帝和皇太后尸身。有太監說是皇帝自己放的火,這立刻成了唯一的官方說法,蕭柏勝讓史官記了,大臣們聽了,面對著蕭柏勝的刀槍,真無法有什么異議。嫡子一死,余下的幾個皇子自然只能以長為尊,何況蕭柏勝領兵占了皇宮,其他掌兵的皇子不在京城,大臣們不立他還能立誰?蕭柏勝登基,死去的蕭機勝謚號傷宗——短折不成曰傷,此號謂其短命。為了防止弟弟們對自己做出同樣的事,蕭柏勝將京城軍權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京城守軍的頭領是皇后馮氏的兄長馮嶺,軍營的位置和數量由皇帝親自部署,每隔兩月就要換防。隔三差五,他還頻繁入軍中走動,聯絡將士情感。事實證明,蕭柏勝的警惕是有道理的,他登基后將滿三年時,五個兄弟中的三個一齊反了,以先帝庶次子蕭松勝為首,劍指京城,理由無外乎蕭柏勝安插親信,謀害了先帝和先皇太后。蕭松勝一直是領軍之人,熟悉戰事,叛軍行動迅速,一度兵臨城下。馮嶺領兵與之激戰,死在了戰場上。最后蕭柏勝著皇袍出戰,于陣前斬殺了自己的二弟和三弟,叛軍退去,蕭柏勝命人追擊,一鼓作氣,又殺了四弟。為了警示天下,蕭柏勝將三個兄弟各家全數滅門不說,還將其母族也一并除去。因為他自己就是這些罪人的兄長,他不能說什么滅九族之類的,但其中的殘酷毫不遜色。這戰之后,蕭柏勝的兄弟中只余下了最年輕的六弟和七弟,都才過弱冠,沒有兵權,本不足為懼。蕭柏勝讓他們進京,結果六弟來了,七弟蕭棕勝在入京途中逃跑,去了一個先皇的藩王領地。這個藩王是先皇蕭炎的弟弟,領兵守在西南邊境處,蕭柏勝才經一場大戰,無力去追究,只能一再發旨意催促蕭棕勝入京??墒捵貏僖惨辉偻涎?,后來竟傳來消息說他患了重病,隨時可能死,實在無法上路了。他這么耍賴,蕭柏勝此時沒力量去對付他,只能將到了京城的六弟軟禁了,先收拾殘局。雖然這場戰亂讓蕭柏勝失去了許多大將,但也耗費掉了敵對的力量,隨后的幾年,局勢平靜,加之氣候好,糧食豐收,大安呈現出一片平安富足的景象。馮嶺戰死后,被蕭柏勝追封為護國公,隆重安葬不說,一家人也得了許多賞賜。馮皇后傷心過度,臥病不起,次年逝去。皇帝哀悼之余,將馮皇后的唯一兒子蕭沛川立為太子,那是十年之前,蕭沛川十二歲。蕭柏勝登基后雖然每年也往宮中選些美女,可還算克制。平亂后,皇帝覺得天下太平了,就廣納后宮,皇后死去后的一年,一次就選了千人入宮。大概是念著舊情,皇帝一直沒再立皇后,可惜護國公馮嶺的后人真不爭氣,爆出了許多霸占田產,強搶民女的丑聞,被皇帝再三訓誡不果后,三年前被奪了爵位。皇后的位子空虛,后宮掌印的是個不受寵而無子的德妃,只管那些行政事宜。蕭家有多子多孫的基因,可當年馮皇后子息艱難,二十五歲才產下一子,她死前只有三個庶子,在她死后,后宮遍地開花,蕭沛川有四十多個兄弟!公主數都數不清了。蕭家取名是按五行之相生規律,蕭沛川這一代人全是水字邊,來滋潤父親的木。如果這是真的話,他們的父親應該很滋潤。太子蕭沛川自皇后去世后,就開始茹素學佛,這些年,每年都要去寺院布施念經,組織人翻印佛經,延請各方僧人前來京城講經說法。所以,雖然太子的母家衰落了,太子在人們口碑中一直是個有德的君子。近年太子的好幾個兄弟也快成年了,背后有軍力。皇帝雖然對太子從來滿口稱贊,可并沒有讓太子介入朝政。平時太子不用上朝,除非皇帝傳喚?;实劢o太子定下的親事,全是文臣。一連三次,所定的女子,都在半年內去世了,太子落下了個克妻的名聲。秦惟在黑暗中舉起一支胳膊,枕在頭下,他對這種反復上演的老梗一點都不驚訝,這種事情何止發生在中國,據傳說,那個在印度大力推廣佛教的阿育王,曾為了爭奪皇位,殺了自己九十九個兄弟姊妹。英格蘭那些皇族為了爭奪皇位發生手足相殘,與中國相比毫不遜色。其實,何止為一個皇位,一個家庭中,為了財產或者權力,都有人會不顧親情,痛下殺手,秦惟此時已經接受了人性這一特點,他考慮的是如何自保。原身太子早就認清了自己處境,努力宣傳佛道,以德服人,希求在無武力和母族的支持下,能生存下去??墒乔匚┲廊绻凑者^去的命運,這條路也沒走出去,終點還是死……原身太子知道了這一結果,忽然悲從心生——他這么多年茹素念佛,怎么能這個結局?!秦惟不認可太子的失望——學佛又不是與佛祖做買賣,人的一生大概像是打牌,拿到手的牌是前世累積的果報,怎么打出去是自己的努力,佛祖怎么可能從人肩膀處伸出手來替人出一張牌?他記起老僧人講過他有善業之類的,想來包括太子這一生的無錯而終。既然靈魂不滅,那就有此世后的未來,人做的惡做的善,總要還到自己身上,老話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原來是真的。這么寬慰了“自己”,太子就沉默了。前幾世,秦惟面臨困境,都想逃跑,可是每次,都沒有真的逃出一片生天,這次,他不想跑了——因為他跑出去也沒有落腳的地方:誰敢收留一個無權無勢的太子?如果有愿意接受他的人,那可能是懷了利用他的心思。他不僅沒有地方去,真逃了,還會連累東宮的幾百宮人都被處死,他就坐在這里等著吧——看看那個自己前世養起的孩子,似乎不久前還在靈界抱在懷中的人,是不是會來燒了他的東宮。學佛的太子其實心中一直不靜,念著經咒抄著經書,卻日夜憂慮著自己的未來,總睡不好覺。此時秦惟決定犯懶不走了,身心放松,翻了幾下身,就睡著了……等秦惟再睜開眼睛,厚厚的帳子終于透出了些許微光,外面很靜,但是秦惟知道有許多人守在帳外屋中。太子神經衰弱,所以將帳子縫得密不透亮,而且一點兒動靜就會驚醒,常常徹夜難眠,宮人們都知道屏聲靜氣,不會弄出響聲。除非皇帝讓人來傳太子上朝問問有關僧廟的事,一般人們都會讓太子睡到自然醒。秦惟伸展了下身體,擺了個舒服的姿勢,他只要不撩開帳子,沒人會來打擾他。秦惟喜歡這種孤獨的自在,在床上胡思亂想著自己等死的時候可以干些什么。原身太子是個素食的人,秦惟不想開葷惹人猜疑,只能接著吃素。他得想些菜譜,不然真沒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