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0
去的水,幾個媳婦也都跟著起哄,母女的關系更不好了。事情從頭到尾,王修晉猜出一二,對母親的做法直豎大拇指,比起和親家起爭執,這般的手段才是真真的厲害。不但讓大嫂和娘家不親,還讓大嫂對他有愧,更不會有其他的念頭。當然,母親的做法也不是放誰身上都可以,能夠成功和大嫂的性格也分不開。忙過了聚會,王修晉被趙四請了去,趙四此次回京,并不是就留在京城,邊關還有一些事情未完成,待王琇蕓出嫁后,他就要帶著妻兒回邊關。趙四請王修晉是為了送給父皇的院子,想請王修晉給看看,哪里還需要改動的。院子的位置在京郊,占地不小,在挖地基的時候還挖出一處泉眼,趙四將泉眼四周圍起,形成了一處天然湖,通往每一個小院。王修晉一邊跟趙四逛園子,一邊說起油工坊的事,趙四倒沒反對,只不過想在京城城中尋一塊占地不小的地方,有些困難。“沒說在城里,放在京郊就可以?!本┏抢锎缤链缃?,就算是皇上直接下令強拆,他也沒考慮過在京城內建工坊,倒是可以將銷售的總部也遷到京城,畢竟京城是大梁最繁華的地方。趙四對油工坊如何經營沒啥興趣,也不是他的生意,賺到的錢都進了父皇的私庫,沒有他什么事,不過倒是可以在建工坊的時候,賺父皇些銀子。為了父皇的院子,他賺到的那些錢幾乎全都搭了進去,這會兒有賺錢的好活,自然不能落下。王修晉對新建的院子評價非常高,院子占地不小,分為十個大院,每個院子都有不同的景色,看得王修晉都想建一處這樣的院子。從院子出來,兩人尋了一處背靜的地方,把油工坊的事仔細說道一番,然后趙四回了宮。沒幾天皇上身邊的親隨送了一封信來,信中皇上對在京城建油工坊的事表示認同,需盡快動工,早日將工坊投入生產。隨信附上的還有一處地契,地契上寫的地方,王修晉倒是知道,只是那邊有不少莊稼,雖說種莊稼的人是佃的田,可地已經種了,這會兒把莊稼鏟平,改建工坊,可就坑了種地的百姓。第121章在封建社會,上位者少有管百姓死活的,便是要地,補償之事便是有,最后也都是落到了各層官府的官差手,分到百姓手里,怕是也大錢都看不到?;ㄉ凸し辉谖嗫h辦廠時,公開給補償的事,開始一片贊譽,結果一些不知足的百姓貪得無厭,以為有什么至寶,雖說有人煽動的成分,但若是自身不貪,又怎么會整出事來。此事后來引發了不少言官上書,就占地當不發補償的事,打了好些日子的嘴仗,用王修晉的話講是,一幫子文人吃飽了撐的沒人事干了,才會把此事當成大事扯皮數日此次,王修晉依然要了補償,不管是佃的地,還是自家的地,地上物是百姓辛苦種的,不論是誰都不能讓百姓的辛苦付之東流,也不能讓百姓一年沒有收成,而餓死。王修晉把補償的條款寫清,按照畝產最高的數補償,一部分折長成錢,一部分以糧相抵。將補償之事跟趙四提過后,王修晉又去京郊跑了一趟。趙四對補償的事,有些嗤之以鼻,當初的事還歷歷在目,這會兒他有些不想拿錢,他也清楚,當初的事,有人挑唆,可一些人貪財也是事實。王修晉要給的賠償算出來也沒有多少,畢竟拿補償的百姓是佃的地,就給些地上物的錢,至于以后百姓靠什么營生,王修晉倒沒有去想,他能做到幫著要補償已經是過界,再要些別的,到時怕是連補償了都不見得有,他也不指望百姓會不會感激,或許還會有人在背后罵他,提出補償的事,求的只是問心無愧罷了。錢沒幾天,便由米掌柜送了過來,并且讓李菻善帶了些士兵過來,讓他跟著王修晉,既然不由管府出面,便要尋人保護王修烜的周全,萬不能出了差錯。王修晉自然不會拒絕米掌柜的好意,更不會逞能說什么不會有事,真等出了什么意外,可就晚了。因為有人士兵守著,發補償款和糧食的那天,并沒有發生什么事,此事完后,趙四的建筑隊伍立刻入駐,開始施工。在工坊建成之前,都沒有王修晉什么事。忙完工坊的前期工作,王修晉便開始教劉姐小吃的做法,劉姐在廚藝上有沒有天賦,沒有對比過,他也不清楚,只是比起外面請回來的廚子,王修晉更信得過劉姐。真正的廚子未必會接受外行人指手劃腳,他也不想多費口舌。再說他開的私房菜館,一天就那么幾桌,且還不見得每天都開門,養個廚子也沒有必要。糧鋪裝修的同時,王修晉給家里的去了一封信,讓一位種蟹田的成手仆人進京,王修晉打算讓這位仆人跟著趙四去邊關,以后京城的饑腸蟹米都從邊關那邊出。上輩子,都主北方的大米比南方的好,王修晉便準備試試,好不好吃,等稻熟了就知道。趙四聽說王修晉的安排后,立刻派人去接,讓一位種田好手獨自上路,他可不放心。王修晉只是笑笑沒拒絕,他不擔心仆人的忠誠度,唯一擔心的便是路途遙遠,仆人獨自出來會不會遇到什么不測。其實不用在邊關做蟹田,單是梧縣的產量便足夠王家糧鋪的運轉。這些年梧縣下面的除了王村以外的幾個村子全都種上了蟹田稻,蟹米湘城一帶十分的流行,米香口感好,尤其在聽說糧鋪東家產的大米全都送進皇宮,不論是有錢的,還是平頭百姓,都爭著搶著買,以和皇帝吃同樣的米為榮。這幾年大梁的糧倉很是充溢,南方的兩季稻一年比一年成功,母產也得到了提升,不但京城的大倉裝滿,就是各地的小倉也都裝得滿滿的,這么一來,糧食的價格也降下去一些。王修晉和父親,長兄提過減少種地的百姓賦稅的事,家里除了老爺沒有種過地,其他人都知種地的不易。王修柏立刻表示贊成,而王老爺則有些遲疑,若上表必會引發朝廷內的爭執。王修晉則輕飄飄的扔出一句,爭就爭唄,反正他們也聽不到。之后過了很久,減賦稅的事才有了定論,減賦的只有種地的百姓,也就是自家有地且也是自家去種的享受免賦,當地官府也不得向這類百姓收賦。此條律下來之后,使得地升值,之前擠破頭進城的百姓,拍著大腿后悔,現在想回去買地,已是無地可買,想要種地就只能去開荒,便是荒地,也不再像以前隨意的開,需拿錢買。掀開減賦的事,雖然此事是他提出來的,但好名聲可都是皇上一人擔著,什么皇上仁慈,什么皇上是明君,每次去各村走動,就能聽得耳朵起糨。王修晉吃著劉姐做的麻辣燙,搖頭,味不對。感覺缺了點什么?!皠⒔?,用之前留下來的雞湯再煮一碗?!?/br>劉姐看著王修晉手中的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