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9
理你了。 旋即又覺好笑,搖搖頭也開始看起了賬簿。 半日下來,宣筠也就剛開始與謝青云搭話,知道下職家去,就再沒有言語。 謝青云不知她的目的,不過也沒多想,與孫番蒙山二人道別后,也上了馬車回了家。 回到家中,接受了親娘的一番詢問,將自己在戶部的見聞一一說了,才回房休息。 接下來的幾日都是如同之前那般,每日都沉浸在賬簿之中,謝青云接受過現代的系統教育,在看賬簿的時候,又有了腦中圖書館,便將其整理出來,其中的錯漏之處真是不少。 謝青云有過目不忘這本領其實自己桌面上的那堆賬目已經看完,且已經在腦中圖書館整理成冊,閑來無事便將孫番蒙山叫來自己桌邊,將一些看賬整理的技巧交給他們。 也沒有特意避諱身邊的宣筠,宣筠本來是因為蔬菜大棚對謝青云起了興趣,這些日子下來,聽了謝青云對孫番二人的講解更是興趣更濃。 宣筠的腦子比孫番蒙山都要靈活,有時聽著更是在他們之前提出疑問,慢慢的倒是融于他們三人的圈子之中。 謝青云本來對宣筠是不排斥也不刻意結交,和宣筠相處越久,謝青云心中的驚嘆也是不少。 吃了好幾日戶部的堂食,謝青云實在是覺得寡淡的緊,這日特意帶上了火鍋的各種食材器具,還有親娘蛋糕店出的那幾款蛋糕。 現在蛋糕店還沒開門,所以謝青云帶的這可是頭一份。 謝青云在昨日就與其他三人說好,今日午飯由他招待,帶的東西自然不少,好在這都不是需要他自己拎進來,只需和門房打了招呼,到了午時再開偏門,讓小廝送進來就可。 等到該用飯的時辰,謝青云幾人都去了偏廳,給謝青云送食材的正是酒樓里的伙計,此時已經將東西準備妥當,火鍋爐子也都架上了,掀開鍋蓋,一陣火鍋的香辣味鋪面而來,聞到的人都是口水生津。 孫番和蒙山是在謝青云家蹭過飯的,宣筠跟著三皇子去過酒樓,對火鍋都是不陌生,幾人落座。 因著有宣筠在,她是女子,謝青云特意讓伙計各帶了幾雙公筷,也干凈衛生。 他們四人吃的熱火朝天,可憐那些正準備去用飯的,問道香味,肚子餓的咕咕叫,可想到那堂食又覺得無味,心中更是抓心撓肝的難受。 謝青云可沒想這些,飽餐一頓后,讓伙計收拾了碗筷,又將旁邊放著的食盒打開,里面放著一個個造型可愛的蛋糕,上面的奶油更是看著想云朵一樣柔軟。 宣筠身為女子,更是一下子就被這些蛋糕吸引住了。 “這是我娘親想出來的吃食,名為奶油蛋糕,都來嘗嘗?!敝x青云笑著說道。 151、第 151 章 宣筠也不客套, 蛋糕是用小巧的碟子分裝著,直接拿起其中一碟,用小巧的木勺挖了送進口里, 那細膩柔軟的口感,奶油進入口中,輕輕一抿便融化,奶油下面的蛋糕胚綿綿軟軟,兩者加在一起又不過分甜膩。 這樣新奇的吃食, 宣筠還是第一次吃到, 那本就圓溜溜的杏眼, 此刻吃到好吃的吃食,更是舒服的瞇起。 見她這模樣,孫番和蒙山也不再客氣。 吃完一個奶油蛋糕, 蒙山頗為不好意思的朝著謝青云笑笑,“能否留幾個,讓我帶回家給娘親嘗嘗?!?/br> 旁邊的孫番聞言也是欲言又止,他記得自己娘親平日最喜好這些糕點甜食。 謝青云早有準備,指著被放在另一張桌子上的三個小點的食盒, 道,“那是給你們三人準備的,也別和我客套,若是長輩夫人喜歡,往后多關顧我家的生意就成?!?/br> 話已經說到這里,三人也不再推托。 如此, 午時都已經過去,三人便又回到廳里看賬簿。 只是不知是不是自己的錯覺,謝青云一整個下午都覺得有許多目光投向自己這邊。 因著古代沒有冰箱,這些奶油蛋糕做出來也只能存放一天。 所以這些日子實驗做出來的蛋糕都是內部消化了,還有酒樓里的伙計也都享受了一回,那些吃了一點不愛甜食的,皆是帶回去給爹娘或是媳婦孩子嘗了鮮,回來都是給出了好評。 而且具親娘所說,還有好幾個私下里問她這蛋糕店什么時候開業,這吃食貴是不貴。 這酒樓的伙計有好多是從松陵帶過來的,而且都是手腳勤快不偷jian打滑的人,酒樓的待遇也不錯,但蛋糕的價錢也不平民,手頭稍微寬裕一點,愿意在吃食上費錢,十天半個月倒是能吃上一次。 最后謝青云和李柏商定,每隔五日便在酒樓內部,以半成本價售賣,而且限定每人只能買三樣,手腳最麻利表現最好的前三名伙計,由酒樓免費提供五樣蛋糕。 這也算是變相的員工福利,不過通過這一遭,倒是讓親娘對這個蛋糕店更是有了信心,每天都如火如荼的準備著,就等開業的那天了。 這邊謝青云也算是給蛋糕店打了一個小廣告,至于作用大與否,還是得看孫番和蒙山的娘親喜不喜歡。 在戶部點卯,是每隔十日便能休沐一天。 而在這十天中,通過對戶部賬簿的查看整理,還有自己從圖書館翻閱到歷朝歷代的鹽稅史冊,謝青云已經基本猜測到這鹽稅為何這兩年逐步減少。 雖然中,作者沒有詳細寫清,但也有片段是提到過的。 現在的食鹽價格高,不僅影響百姓的日常生活,還影響著國庫的收支,鹽稅可以為國庫帶來大筆的收入。 而現在食鹽是掌控在朝廷的手里,而朝廷卻不介入食鹽的制作、流通和銷售,朝廷直接與鹽商合作,鹽商販賣食鹽就必須從官府手中拿到鹽引。 這就是朝廷允許你販賣食鹽的憑證,拿到憑證后,鹽商只能在朝廷指定的地點販賣食鹽,而且受官府的監督。 所以正經的鹽商是不自由的,他們販賣的精鹽價格高,看似賺錢,實則大部分都進了官府的口袋,這就是鹽稅,上交給國庫。 當然是肯定有利潤的,只是要是沒有每販賣一斤鹽就要交付那相應的鹽稅,他們賺的可就是更大了。 便有人開始在其中動腦筋,便出現了私鹽販賣,剛開始被朝堂發現,宣德帝便發布了一系列律令,對私鹽販賣的處理十分嚴厲。 按律規定,販賣私鹽一經被發現,都會列為欽飯,而且買私鹽的人也會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