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77
十二月初,二房終于揚眉吐氣了一回。 蕭皇后自打嫡子死了,在椒房殿靜養了兩個多月,終于出來見人,執掌六宮。反觀太皇太后纏綿病榻幾個月,身子就越發的不好了。 宮里宮外都在猜測太皇太后究竟能不能挺過這個新年,永平帝私下里已經叫下面準備太皇太后的后事了。 建康城還是那個建康城,沒有因為缺了誰死了誰而有任何的改變。 太陽東升西落,總有新聞更新舊聞,該過的日子還是照常過。 唯一令永平帝心煩的也就是宣城長公主帶回來的那個秦二丫,不能不管,那縣令也是太無法無天了。在聽完宣城長公主與他說完,就派了御史臺中丞嚴棟過去催促并監督臨川王把涉事縣令查實法辦。 結果,嚴棟走沒半個月,被派往荊州的典簽官回建康復命,當著永平帝的面直言臨川王有不臣多心,多次當著下屬的面批判皇帝。 并且借著著書立傳,多有侮辱先皇以及今上之言語。 永平帝聽后都懵了,本想著該殺的都殺了,不該殺的也就幾個小的,臨川王年紀雖大,但一向循規蹈矩還算聽話,哪怕在諸王叛亂之際,也沒有同流合污,對臨川王他是信任的。 結果,怎么就有了這么一出? 典簽官痛哭流涕,在荊州臨川王地盤上,他也不敢起刺,各種伏低做小,要不然用他的話說能不能出了荊州都是兩說。一切都是為了大梁,一切都是為了皇帝,反正花式表忠心。 大梁制度,每個外出鎮守地方的皇子、大員,朝廷都會派名寒門出身的典簽官前往。 小的皇子,不具備辦事能力的時候,典簽官可以幫忙處理政務,但皇子大了,或者鎮關的是朝中大員,那這些典簽官便是眼線,皇帝放到他們身邊明目張膽的眼線。 一種監察制度。 所有典簽官都是寒門出身,這也決定了他們與監守的階級對立,于皇帝是極為有利的。 一般來講,典簽官三年一回中央朝廷,平日只需記錄,往朝廷上報。 這位劉姓典簽官算算日子還有小半年的時間,這么早提前就回來,用他的話說,是看到了臨川王的不臣之心。提前卷鋪蓋走人,連招呼都沒打,偷偷摸摸從荊州跑回來的。 永平帝怒火中燒,把朝中大臣就叫到了太極殿議事。 大臣瞬間分兩派,一派建議等御史中丞回書信,確定荊州當地情況,第二派則是完全不相信典簽官所言——或者說懷疑很多有注水的誹謗。 劉典簽也是個有血性的,表示寧愿一死以示清白,說他出身卑鄙,性情粗鄙,才學普通他都能忍,說他不忠君愛國,有意挑撥皇室關系,那他一百個不認啊。 一頭就往太極殿的柱子上撞過去了,好在直閣將軍眼明手快,把人給救下來了,就這樣也磕的頭破血流。 這一撞,當場三分之一的朝臣就倒戈了。 永平帝當即派下圣旨調臨川王進京,此次便不是御史中丞親身上路,八百里加急直接送圣旨上門。 可是等這回信卻等了又是半個月,直到進了臘月了,荊州那邊才有奏折送上朝廷,臨川王病了。 病了,就趕不了路,上不了朝廷了。 直接給拒了。 永平帝這一回徹底怒了,如果說之前還只有大半相信了劉典簽,那現在他就是信實了。要不然,臨川王又怎么會懼上朝廷,托病不出? 什么生病,他是不信的。 就這么巧,讓他上朝康來他就病了? 與此同時御史中丞嚴棟一直沒有傳回消息,也是橫在永平帝心里過不去的一個疙瘩。 嚴棟此人一向精明強干,不可能辦事這么不著四六,一走三四個月連個消息都沒有,只怕不是倒戈了臨川王,就是兇多吉少死于非命了。 第842章 忍不了 派兵,朝臣們是不同意的,才天下太平沒一年來的時間,大梁經不起再打仗了。局面的當然不是說打不起,就怕萬一引起連鎖反應,之前作孽死灰復燃,天下大亂那就頂不住了。 可不派兵,朝臣的顏面又何存? 如果以后鎮守一方的皇室也好,刺史也好,各自擁兵自重,有樣學樣都不拿朝廷,不拿他這個皇帝當回事,那…… 叫他這皇帝怎么辦? 臨川王病了,不來,那就叫他嫡長子來! 朝中還是有向著永平帝聲音的,朝廷的面子不能就這么讓人給卷了啊。 別管武將是如何群情洶涌,文臣們還是主和不主戰的,永平帝嘛……表示聽取大家伙的意見,那就先調臨川王嫡子進京吧。 結果這回慢慢悠悠一個月,荊州那邊回信,臨川王嫡長子在郊外跑馬摔傷了,斷了條腿,現在荊州養腿,實在走不開。 也不是全無誠意的,表示要不送過去個庶子,看朝廷同意不。 永平帝當時就把茶盞給摔了,庶子不是人哪? ——不是,他的意思是也太拿庶子不當人看,而且也太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 朝廷再次炸了,幾次三番地讓臨川王給涮了,太打臉。 主和的那些朝臣都沒的話說了,劉典簽上躥下跳,他早就說打臨川王他丫的,沒人信他。結果怎么樣,讓丫打了臉吧? 蕭寶信聽到消息的時候,永平帝已經命令楊劭帶領他的領軍府精兵直奔荊州。 永平帝不忍了,也忍不了,看明白了,人家臨川王就沒想好啊。 再繼續忍下去,他不要面子不要緊,只怕臨川王糧草裝備都齊了,直接打上門來了。前有桂陽王直撲建康城,不是沒有前車之鑒的啊。 臨川王不要臉,那就干! 永平帝皇命一下,建康城瞬間風云突變,都怕這仗打大了。 謝顯一直沒有消息再傳回來,謝母也沒讓家人往下不邳傳信兒。丁憂就是丁憂,再往進摻和朝中的事兒那就太難看了。 這世界離了誰都一樣,自有天定。 他謝顯能管得了一時,能管得了一世嗎?這種事,管多了就是原罪。 既守了孝要丁憂就得有個丁憂的樣子。 永平四年的新年,就在一片風聲鶴戾中拉開了帷幕。 蕭寶信的肚子越發的大了,別說現在看不到自己腳了,放眼望去全是肚子,大的有些瘆人了。 新年里,易安堂算是難得的熱鬧起來了,世家往來,嫁出去的小娘子帶著各種夫君回府,就連謝家各房小輩們也都晨昏定醒,日常殷勤起來。 包括謝家的庶子庶女們,難得見到太夫人,時逢年節難得有他們露臉的機會。 謝寧住進謝家也有兩年了,除了謝三爺偶爾作妖之外,讓人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倒是安靜的令人有些意外。 被容安堂派過去的兩個小廝,以往還時不時地往上報一些謝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