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8
戰亂,鹽瀆處于要地,臨近慕容鮮卑,極可能有亂兵逃竄。如遇險情,必要縣衙出面安民?!闭f到這里,桓容頓了頓,留意六人表情,面色愈發嚴肅。“心志不堅者,遇事恐將慌亂,縱有才干我亦不用。爾等能經住考驗,每人祿米增半。此后如能葆力勤懇,可取爾等為國官?!?/br>喜從天降,六人激動得不能自己,恐慌、抱怨全都消失無蹤,滿心都是感激。“謝府君不罪,仆等必當鞠躬盡瘁,肝腦涂地,以報府君大恩!”桓容受下幾人拜禮,嘴角隱隱勾起一絲笑紋。比起和桓大司馬斗智斗勇,和郗刺使玩猜猜看,他果然更喜歡和實誠人打交道。六人再拜起身,臉色潮紅。桓容趁熱打鐵,令六人立即走馬上任,和之前抓到的獄門亭長賊捕掾一道丈量田畝,清查佃客蔭戶。“仆等必不負府君信任!”“善!”桓容笑瞇瞇點頭,就差拍著對方的肩膀說一句:加油,我信任你!待到幾人走出縣衙,頭腦逐漸冷靜下來,終于醒悟到剛剛答應了什么,又做出何等保證。“真要查?”按照縣令的意思去查,縣中的豪強必要得罪徹底。“查!”亭長佐官用力咬牙,堅定道,“我等今日進了縣衙,必被視為投靠府君。一不做二不休還能博一條出路,三心兩意、左右搖擺只能死無葬身之地!”“對!”獄門亭長見識過桓容手段,吃足了苦頭,頂著一張腫臉堅決贊成。余者不再遲疑,反正已經豁出去,不如一條道走到黑。縱觀南地,誰的權勢能超過桓大司馬?陳氏盤踞鹽瀆百年,的確樹大根深,可除了早年的陳孔璋,再沒出過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不是仗著吳姓,壓根不會有今日!九人同縣中豪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三人更是陳氏旁支遠親。然而,涉及到自身性命和利益,這些關系全部可以剪短,沒有半分猶豫。蛇有蛇道,鼠有鼠道。別看他們是不入流的職吏,真要計較起來,照樣能拉攏不少勢力。背靠桓容,未必不能讓陳氏投鼠忌器。桓容忙著在鹽瀆丈量土地,清查戶口,朝鹽瀆豪強砍下第一刀。遠在北地的慕容鮮卑,同樣有人看出佃客蔭戶的弊端。以尚書左仆射廣信公為首,部分鮮卑有識之士上表國主,盡言此間弊端,希望能由朝廷下旨,強令豪強貴族放民。“豪貴恣橫,大蓄私奴,致使民戶減少,吏斷常俸,戰士絕廩?!?/br>“宜丈量國內田畝,清查佃客,罷斷諸蔭戶,厘校戶籍,盡還郡縣?!?/br>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怎料表書進上,徹底捅了馬蜂窩。鮮卑皇室和貴族首先跳出來反對,大有“誰敢查他們的田,放他們的佃客,他們就要誰命”的架勢。廣信公頂住壓力,和反對方據理力爭,鬧得不可開交。鮮卑朝堂亂成一鍋粥,戰場上等不到援兵補給,接連被王猛率兵大敗,上邽守將全部戰死,臨近郡縣全被氐人奪去。在此情況下,慕容亮和秦璟達成一致,愿以五百戶漢人換一顆金珠。兩人的協議是私下達成,并未知會慕容涉。直到慕容亮回國,開始明里暗里搜集人口,漁陽王才覺得不對。可惜為時已晚,以秦璟的性格,想要撕毀協議除非慕容亮死,否則,該給的人丁一個都不能少!氐人敗給鮮卑人的財大氣粗,想要帶走慕容亮,只能設法在途中硬搶。來時打了一路,離開時會更不太平。目送兩支隊伍行遠,秦璟抬起右臂,接住俯沖落下的蒼鷹,解開蒼鷹腿上的絹布,看到其上內容,眉尾不禁揚起。號稱“南皮財神”的石劭趁亂逃離乞伏鮮卑,已有數月不知去向。秦氏在北地尋找未果,預期他已南渡晉地,遣人趕往建康城,可惜始終沒有找到線索。不料想,他竟在射陽和鹽瀆一帶露面。射陽,鹽瀆……秦璟拂過蒼鷹背羽,恍然想起,贈他金珠的桓容,出仕之地似乎就在鹽瀆?第三十七章北地來客一晉朝的田法大多繼承東漢,對士庶占田畝數和佃客戶數有嚴格限定。桓容下令丈量田畝、清查戶數之前,仔細研究過晉朝法令。桓氏為東晉高門,桓容出任鹽瀆縣令,掌千戶大縣,官居從六品上階。依照當朝法令,可占田二十五頃,有佃客三戶,蔭戶二十。對照南康公主給他備下的家當,一個六品縣令的田產佃客只能算作零頭。嚴格按照律法丈量田畝,放蔭戶歸入郡縣,桓容的損失絕不少于鹽瀆豪強,甚至超出更多。然而,桓容不只身負官職,還有縣公爵位,享五千戶食邑。整個鹽瀆縣的民戶,甚至包括陳氏等豪強在內,都屬于他的“佃客”。這樣計算下來,無論丈量田地還是放歸蔭戶,對他沒有半點影響。就算有人以此做文章,告到建康照樣沒有勝算。仔細研究過法令之后,桓容不得不發出感嘆,權勢的確是個好東西。既然對自己沒有關礙,那還有什么可猶豫?有亭長佐官李甲等人為先鋒,以府軍為后盾,采用石劭的策略,桓縣令大筆一揮,鹽瀆縣的“查田清戶運動”轟轟烈烈展開。首當其沖的不是旁人,正是門墻被貼告示的陳氏。陳氏以煮鹽起家,家業豪富。奈何出名人物不多,查找譜牒,追溯血統族姓,僅有陳孔璋拿得出手,余下別說做官,被舉孝廉都很少有。郡中正同陳氏有舊,對陳氏家族子弟進行評議,綜合家世、道德和才能,昧著良心也僅能定個中下,連直接選官的資格都沒有。這樣的家族占田千頃,養佃客一百五十戶,收納田奴幾百人,無異是觸犯律條。更要命的是,陳氏并非官身,卻占據鹽瀆六成以上的鹽亭,在兩漢絕對是砍頭的大罪。石劭對陳氏有恨,抓住對方的小辮子不會輕易放手。按照事先制定的懲處辦法,首先劃走多出田地,分給無田可耕的流民,其次清查佃客田奴,多者放歸郡縣,編入戶籍,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步驟,追查往年漏繳田稅和鹽稅,依律處罰。從表面看,每一項都是嚴格按照律法條例,沒有太過出格。只收繳田地稅款,并未動刀動槍要人命,完全稱得上仁慈。不知曉內情者,例如臨近的射陽縣令,就曾私下里感嘆,假如他有桓容的靠山和資本,絕不會這般心慈手軟,不將陳氏敲骨吸髓也要剝皮抽筋。“朝廷不禁鹽商,天子不鑄錢幣,如此豪強占據一方,私蓄田奴,隱瞞田畝,不繳賦稅,實為縣中毒瘤。不趁機徹底清除,反而手下留情,到底是年少意氣,未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