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3
姐......” “從今以后,你是我的人,和表舅家沒有關系,不要再叫我表小姐?!?/br> 說完,沈彤大步朝前走去,芳菲答應著,亦步亦趨地在后面跟著。 以后她就是表小姐,不對,是小姐的人了。 芳菲很想問問自家小姐,她們這是要去哪里,可是她怕小姐嫌她話多,便下意識地捂著自己的嘴,免得自己忍不住說出來。 可是芳菲沒有想到,沈彤帶著她走來走去,一直沒有停下來。 正當芳菲快要走不動時,沈彤對她說:“就是這兒吧,我看著這里挺好?!?/br> 芳菲四下看看,這里是處小河灘,河灘上面半人多高的野草叢生,風吹得草叢沙沙作響。 沈彤把那身染血的衣裳扔給她:“給我洗了?!?/br> 說完,她一直向河里走去,越走水越深,芳菲正想叫住她,忽然,沈彤一頭扎進了河里。 芳菲嚇得失聲喊了出來:“小姐......” “閉嘴!我洗個澡而已?!鄙蛲哪X袋從水面上冒出來,人已在一箭之外了。 芳菲用小手拍拍胸口,這位小姐也太嚇人了......天吶,小姐會泅水!小姐好厲害??! 沈彤在水里脫下里面的衣裳,揮手扔到岸上:“給我一并洗了!” ...... 芳菲把洗干凈的衣裳平鋪晾在大石頭上,又用小石頭壓住,這里風大,衣裳很快就能吹干。 “你把這兩條魚收拾了,我們吃飯?!?/br> 沈彤的聲音在背后響起,芳菲又給嚇了一跳,她一回頭,就見自家小姐只著里面的小衣,一手拎著一條魚,不知何時游上岸來了。 “魚?小姐,這是您捉的?”芳菲瞪大了眼睛,太神奇了,小姐去洗澡竟然還帶回了魚。 “少廢話,快去收拾?!鄙蛲叽僦?。 芳菲也餓了,她興高采烈地去收拾魚,只覺得跟著小姐太正確了,居然還有魚吃。 不過下一刻,她就笑不出來了,因為當她把去掉魚鱗和內臟的魚拿回來時,小姐接過一條,一口咬了下去,還對她說:“那條是你的?!?/br> 生魚? 看她遲遲沒有下口,沈彤明白了,哼了一聲:“沒有火石,難道你還想鉆木取火嗎?生魚不是魚嗎?吃飽了才有力氣?!?/br> 芳菲苦著臉,吃下了她這輩子第一條生魚。 吃飽喝足,沈彤便在大石頭后面睡下了,她要養精蓄銳,后面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傍晚時分,平鋪在大石頭上的衣裳就半干了。 沈彤坐起身來,換上干凈的衣裳,她甩甩頭,吃飽睡足,精神飽滿。 “芳菲,你在這里等著我,哪里也不要去?!?/br> “小姐,您去哪兒?”芳菲問道。 “我啊,去辦一件重要的事?!鄙蛲f完,把那柄從陶三村手里得來的匕首揣進懷里,一溜煙兒地跑了。 ☆、第十四章 關家 上喬鎮和下喬鎮相隔僅有五十余里,兩個鎮子的人一衣帶水,互為親戚的比比皆是。 上喬鎮的大姓是關家和曲家,而下喬鎮的大姓則是王家和韓家。這四大姓占據著兩個鎮子七成的人家,而且這四家互為姻親,還一起做著生意。 關家嫡房的三老太爺關良弼,當時年僅二十八歲,鄉試高中第五名,成了上喬鎮有史以來第一位舉人。 消息傳來,關姓子弟無不雀躍,關家也由尋常富戶搖身一變,成為耕讀之家。兩個鎮子的讀書人從此以關良弼為榜樣,努力讀書。 關家有錢,關良弼更是心懷日月,中了舉人之后,他便告別了家鄉父老,出外游歷,據說這也是世家子弟們常用的路子,不僅是了解民情增長閱歷,更是為將來的殿試策論做準備。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之后戰亂頻起,群雄逐鹿,而關良弼這一去便音訊全無。 有人說他早已死于戰亂,也有人說他在那年的黃河泛濫中離世。 世事匪夷,十年之后,大齊太祖皇帝榮登大寶,建霄云功臣樓,內置二十四幅功臣畫像,史稱霄云二十四將。 二十四將居首的便是定國公蕭淵,彼時定國公大名早已傳遍天下,可是上喬鎮的人沒有想到,那位已經消聲匿跡十年之久的關良弼,便是定國公麾下第一謀士青云先生。 之后關良弼官至吏部侍郎,后又調入詹士府任詹士,輔佐太子。三十年間,關家子弟為官者眾多,關家一躍成為仕林大族,直到八年前,太子薨逝,十天后太祖皇帝駕崩,關良弼連失二主,心力交瘁,風疾暴斃于府中。 關良弼死后,年幼的皇太孫登基,感念關良弼輔佐兩代君主,對關家禮遇有加,追封關良弼為文順公,蔭封關良弼的兩個孫兒,然而關良弼直系子孫在丁憂期滿后均無實缺,遠離朝堂,關家其他房頭的子弟雖然也有在朝為官的,但是要么官小職微,要么外放荒遠之地,關家從此在朝堂之上無聲無息。 然而在上喬鎮,關家依然是聲名赫赫。早在關家鼎盛時期,關良弼那一支和另外兩個房頭都已北遷,如今留在上喬鎮關家老宅里的,是關良弼長兄關良輔那一支。 關良輔年過八旬,垂垂老矣,早已不管族中之事,一央關家的當家人是關良輔的長子關明覺。 而勢單力孤的陶家之所以能在上喬鎮站穩腳跟,卻是全靠了關老太爺關良輔。 陶家世居北方,陶世遺的父親是個屢試不第的秀才,在族中頗受排擠,索性以游學為名南下,因慕青云先生關良弼之名,來到了上喬鎮。 陶父的本意,只是想要一覽賢德舊府,卻不成想他到了上喬鎮就病倒了。 這一病就是三個月,身上的盤纏用盡,只好擺攤靠賣字畫為生,也是他的運氣,被閑逛的關老太爺關良輔遇到,關明覺對他的字畫很是贊賞,得知他不想返鄉,便讓他在關家族學讀書。 關家族學包吃包住,也不收束脩,陶父閑來到關家鋪子里做些抄抄寫寫的工作,還能賺些零用錢。 關良輔閑來無事,常常叫了陶父到自己府里談論詩畫,一來二去成了忘年知覺。陶父是個有眼色的,索性拜了關明覺為師,關良輔雖然有個名震天下的弟弟,可是本人的學識平平,陶父與他師徒相稱,他自是歡喜,對陶父視若子侄。后來還為他求娶了黃家的女子為妻,陶父從此便在上喬鎮安頓下來。 其實當時關良輔之所以看中陶父,是看好他的學問的,關家長房子弟中沒有一個讀書種子,即使有了關良弼這棵大樹,他們也難以借力。但是關家對陶父有知遇之恩,陶父一旦金榜題名,對于關家長房也是助力。 可是事與愿違,三年后陶父再次鄉試失力,心灰意冷,索性斷了科舉的念頭。 關家想要的是舉人是進士,既然陶父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