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3
書迷正在閱讀:嬌寵皇后、快穿穿書之小草攻略花神記、渣過我的三個大佬都后悔了、cao練吧,教官!、逃生游戲區工作人員、悉尼往事、主角虐我千百遍、omega特工的素質提升、一張紙條引發的jian情(H)、牽你的手
會來了,嗚……我的“春色滿室”。番外二東宮瑣事第31章32、政府組織與軍事制度關于大淼的官制,主要是中央部分,地方部分因為文章還為涉及,不做多說。大家有興趣就看,不了解也不妨礙對故事的理解。大淼的中央政府類似唐代的三省六部一臺制,但不完全一樣。先說唐代的三省六部一臺。三省乃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六部是尚書省下的吏、戶、禮、兵、邢、工(六部的次序多有變化,這里所列的順序其實是王安石變法時的順序,我自己好記而已,無須多計較),一臺則是御史臺。作用。按照我的理解:中書省就是皇帝的參謀班子,對國事提出意見進行規劃(或者是按皇帝的思路做出具體方案),他們寫折子、提策劃,然后給皇帝簽名,那么就成為命令(唐代稱“敕”),然后這個命令要下發門下省審核。命令給門下省這種情況,類似于現在的人大代表向大會提請議案,而門下省就是一個這個議案的審核部門,具有駁回權。門下省不同意就駁回中書省,同意了才轉給尚書省執行。換句話說,一道命令理論上要由中書、皇帝和門下三者都同意才能執行(當然制度總是會被人破壞的,唐代也有不走尋常路的命令,但這不是重點)。至于尚書省,這最龐大的機構只具有執行命令的權力,而沒有參與規劃的權力。只不過尚書省的長官左、右仆射經常會領“參知機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有這個帽子就可以參與國事制定。(三省的實質就是把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以加強皇權)御史臺沒什么好說,就是監察機構。再說官官設置。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設置都比較簡單,從高到低,前者是“中書令”“中書侍郎”“中書舍人”,后者是“侍中”“侍中侍郎”“給事中”。尚書省就比較復雜,本來應該是最大的“尚書令”,但因為唐太宗曾擔任過這個職務,所以唐代的尚書令一職都是空位,尚書令的副手“左仆射”和“右仆射”成為最高官職。為什么分左右呢?因為尚書省的辦公廳是雙子星大樓,分為左右兩廂,吏互禮三部在左,他們的頂頭上司就叫“左仆射”,兵刑工在右,自然就由“右仆射”管著。至于六部下面的二十四司我就不多說了。御史臺的長官是左、右御史,分別監管中央和地方,中央的監察官員叫御史監察,而地方上的叫監察使。再說文中大淼的官制。中書省保留,畢竟皇帝需要一個參謀班子,但官員只設中書侍郎,官位不大,但領“參知機要”銜即可參與國事制定。沒有門下省,也就是沒有了駁回機關,相權三分變為了兩分。執行機關仍然是尚書省,但因為沒有了唐太宗所以尚書令還在,六部次序暫且不提,其功能和唐代基本沒有區別(有的話以后文中再說)。如此看來命令只要皇帝和中書同意就可以了,但是因為玄沐羽撒手不管事,所以特別得到信任而且擁有“參知機要”的尚書令理所當然地成為命令的制定者之一,而且由于他人老、官大、抓著所有的執行權力,因此這時候尚書令的權力變得無比龐大。御史臺的長官改作左、右御史大夫(這是漢代副宰相兼檢察長官的名稱,我喜歡,所以這里沿用),至于中央和地方御史的官職名稱不變。以上是文職,再說軍事制度。漢代是全民皆兵,每個人都要服三種兵役,一是到中央作“衛”兵,二是到邊境作“戍”卒,三是在原地方服兵“役”。前兩種從二十三歲開始,第三種從二十歲開始,這種年齡的安排有著中國社會傳統理念和社會環境的必然因素,這里不說了。漢代中央軍分南、北軍,南軍保護皇宮,北軍保護京城,換成現在的說法,南軍是中南海保鏢,北軍是首都武裝部隊。邊境的“戍”,每人只要服三天即可?,F在聽起來一定覺得很荒謬,但這是沿襲古制。還沒統一的時候,每個國家的國土都比較小,去邊境可能來回只要兩天,加上戍邊的三天,一個人只要帶上五天的干糧就搞定了,很輕松。但秦統一了,卻沒改制度,一個人來回在路上花去的時間可能就要半年,所以就爆發了陳吳起義。到了漢代就變化了,還是三天的兵役,但是你可以通過交錢免疫,這些錢就由政府發給另外的人,由那個人代服兵役。至于在原地服的“役”,則是每年秋天的時候由當地的軍事長官集合,統一cao練,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訓練不同兵種,凡壯丁皆要參加。除了兵役之外每個壯丁還要去服力役(就是去為國家義務搞建設),以及不論有沒有收入,都要繳納人口稅。這些制度造成的后果就是漢代有兩多:窮人多和奴隸多。再說唐代。眾所周知唐代行府兵制(后來崩潰了,變成了募兵制,這和大淼沒有關系,我們不說)。先說什么是“府”。府是在地方行政區域之外的另一種軍事區域的名稱,比如北京市的“市”是地方行政區域,那么整個北京市作為一個軍事區域的話就叫做“府”,府差不多就等于我們現在的軍區。那時候所有的“府”都叫“折沖府”,按人口規模分為上中下三等。朝廷覺得哪里重要就在哪里設府,越重要就設越多的府,不重要的甚至沒有府。再說軍人的來源。當時戶口本按財富多少分九等(就好像現在分農和非農),只有上等和中等的人可以當兵,這些人自愿當兵的就去報名,然后由政府挑選。當兵人家的租庸調(唐代的稅)都豁免了,此外不發餉給,一切武裝須由軍人自辦。不過這不是問題,因為這些軍人出身都比較好,家境殷實,完全可以負擔。這些軍人集合上一千二百家,就組成一個上府。少一點一千人就是中府,再少一點八百人就是下府。好了,你成為府兵了,你平常都在自己的“府”里耕田為生,于農隙cao練。然后根據政府的安排,你要到中央宿衛一年,其間更番數次(具體不說了,很復雜),或者是去邊境守衛,時間到了就可以復員。這是士兵,再說軍官。中央直轄十六個“衛”,各“衛”都有一個大將軍,打仗了就由大將軍統領出征。戰爭結束,兵歸于府,將歸于衛。(平時在本府的軍事長官“折沖都尉”僅僅是負責日常訓練)。這些軍官立功以“勛”獎勵(比如封你作子爵、男爵之類的)。軍官其實是有勛無職,除了最高的在朝作大將軍,其他的都回家種田,并不參與政治?;丶曳N田的帶勛軍官自然有他的榮耀和優惠,所以大家也愿意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