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2
輕嘆一聲,覺得頭疼:“其實,我是想出來創業?!?/br> 豐曉暉:“創業的風險很大,而且這意味著你要從設計者轉型為管理者,這條路可不是一般的崎嶇啊?!?/br> 蕭雨晨:“對啊,你又不是個外向的,也不搞左右逢源那一套,談生意的時候你還不被人欺負死???” 夏天晴垂著眼沒說話。 豐曉暉和蕭雨晨說的都是她的短處和缺點,她自己比誰都清楚,可是走到了這一步,她沒有別的路可以選。 或許很多人都要面臨類似的選擇題,面前兩條路,都不容易走,但她必須選一條。 無論哪一條,都會比她現在這樣站在十字路口要好。 豐曉暉突然問:“對了,我記得前陣子有個富二代找過你,好像就是說要投資你創業吧?你是不是找他談談?” 蕭雨晨跟著說:“那個人不是不靠譜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八成是要天晴多給點什么吧!” 夏天晴一愣,這才想起林季陽這一號。 這半個月她幾乎都要把這個人,這件事忘掉了。 夏天晴想了一下,說:“其實我也想問問看,看他還有沒有這個意思,如果有的話,那就談談。談不成也不要緊,我就當長個經驗。反正走出這一步,四處碰壁是免不了了?!?/br> 蕭晨雨這時問:“那要是你找下家也不成,創業也不成呢,總要先做兩手準備吧,手里要留點錢,支撐一段時間?!?/br> 夏天晴笑了笑,說:“那就先接私活兒吧?,F在很多項目外包給私人小團隊,這種團隊不需要付出什么經營成本,幾個人就能攢一個,只要有能力接,按時完成即可。當然,小團隊和設計院、事務所一樣,也有項目黃掉拿不到錢的風險?!?/br> 豐曉暉問:“如果是私人小團隊,那些甲方有誰知道你們的存在呢,總得有項目來源吧?” 夏天晴解釋道:“我舉個例子,比如某個設計院有個項目,設計費是三百萬,那么這三百萬就是設計院的項目產值。如果院領導把項目拿出去給私人團隊,談妥二百萬,這二百萬就會被私人團隊賺走,等到交圖的時候,再返回給設計院做審核校對。最后,私人團隊再將二百萬中的一部分轉給這個領導,領導吃個回扣,小團隊也掙到錢。自然,這一出一進,虧的就是設計院,最后就只剩下一百萬審核校對的產值?!?/br> 蕭雨晨聽得稱奇:“這算是普遍現象么?” 夏天晴:“還挺常見的。如果實在不行,我可能就要走這條路了,先找個專業過硬的師兄弟團隊加入,跟一兩個項目,邊走邊看?!?/br> 這話剛落,門禁就響了,是外賣到了 夏天晴起身去開門,原本淡然的神色也漸漸落下。 她心里很清楚,這件事說出來很簡單,但要邁出這一步有多難,風險有多大。 只是事到如今,她也別無選擇。 這里面,除了有外力的刺激和推波助瀾,看似是形勢逼迫,可事實上,她自己也真的是想試一試,走出這塊舒適區去外面看看,闖闖。 對困境的反抗,只是假象。 來自內心的推動力,才是讓她真正覺得興奮的原因。 …… 飯后,夏天晴休息了一會兒,便回放洗澡。 出來后坐在床頭,將筆記本放在膝蓋上,快速列了個表格,開始計算未來一年的開銷。 如果沒有固定收入,她應該怎么分配,手里的錢能支撐多久。 如果有小額收入,又當如何。 如果加入某個小團隊,又會怎么樣。 當然還有最好,也是最壞的結果,如果“拿下”林季陽這個土豪呢? 夏天晴從頭到尾羅列了一遍,片刻后頭暈腦脹的閉上眼,等到思緒冷靜下來,這才拿起手機,第一次給林季陽發微信。 “林總,您好,我是夏天晴?!?/br> 等了兩分鐘,林季陽才回復:“不好意思,剛才在打牌。找我有事?” 夏天晴思忖幾秒,措辭說:“不知您何時有時間,關于上次咱們聊的事,我想當面再和您談談?!?/br> 只是這話剛發出去,夏天晴轉而就想,要是林季陽已經改變主意了呢? …… 那邊,夏天晴正在等回復。 這邊,林季陽已經離開牌桌,將微信截圖發給江堰。 江堰手機連著響了兩聲,他一邊擦著還有些濕漉的頭發,一邊點開看了。 一張截圖。 還有林季陽的一句話:“嫂子要單干了?!?/br> 這六個字信息量可不小。 無論是稱呼還是內容,都足以取悅某人。 江堰的唇角緩緩翹了起來,下一秒就開始挑刺:“你怎么不回她?” 林季陽說:“嘿,我這不是得請示你嗎!怎么回,讓嫂子來我辦公室聊?” 江堰:“嗯,這樣比較正式?!?/br> 林季陽啐了江堰一口。 轉頭就去裝孫子了。 …… 林季陽:“夏工,這樣吧,明天下午你來一趟我辦公室,咱們見面再聊細節。三點到四點,我都可以?!?/br> 夏天晴點開微信,瞪著這句話好一會兒。 她心里有點興奮,有點不確定,但更多的是喜悅。 見面聊,就說明有點戲。 要是改主意了,肯定現在就婉拒了。 夏天晴吸了口氣,回道:“好的,林總,那明天下午三點,我會準時到您的辦公室。打攪您,明天見?!?/br> 這話落地,夏天晴就將手機放下,緩緩地舒了口氣。 她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 也不知怎的,忽然就想起陸明洋。 陸明洋二十七歲就決定去甲方地產公司,他那時候讓她一起去,她沒應,因為那對她來說不是一個合適的機會,她也不是那個合適的人。 她當時二十五歲,正在設計院,在2015年的裁員熱里艱難的度過每一天,可她一門心思想的都是專業、專業、專業。 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即便到今天,她也不后悔當初的決定。 以她當時的專業能力,就算去了地產公司,也是墊底陪跑的。 那時候她也問過陸明洋,為什么這么著急,為什么不再等兩年? 陸明洋說,再過兩年他就三十了,再轉去甲方只會更難,更累,這個決定宜早不宜遲,決不能拖延。 再者,行業里有個不成文的共識,尤其是建筑,各個大院、事務所都不太愿意招三十五歲以上的建筑。 不為別的,就因為猝死、自殺的事太多了。 一個健康的體系,應該老中青都有。 可年紀大的建筑,跟不上現在的節奏,用人成本也高,越到三十五歲,反而越不敢辭職。 偏偏新人又扶不起,很多大院都有青黃不接的現象,反而是甲方越來越年輕。 陸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