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89
建什么避暑山莊,修建宮殿之類的, 那花得銀子半點不比邊疆打仗用得少。 對于這些, 朝中的幾位閣老也知道, 不過當今的這位皇帝,那可不是什么簡單的人物,當年登基的時候,不知道殺了自己多少位兄弟。 有資格勸諫的那幾位閣老,都是從那個時期過來的, 他們可是深刻的知道看上去慈眉善目,就跟個和藹老爺爺一樣的皇帝, 骨子里到底有多狠。 自然誰也不敢因為這個事, 去勸諫讓皇帝少花點,而就連幾位閣老都沒有這個膽子, 朝臣們自然就更不敢了。 當然, 這么多年下來,倒是也出過幾個膽子大的御史,不過這些人的官位都不敢, 而且御史也接觸不到戶部那邊的事情。 所以他們也不清楚這些情況,自然也就不會去勸諫了,這也導致了國庫越發空虛,到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余銀了。 要知道,一個普通的小家庭若是沒有了備用的銀子,那都會出現很大的問題,更何況是一個國家的,若是地方需要賑災,朝廷卻拿不出錢來,那問題可就大了。 這還算是小的,充其量也不過就是難民會有些暴動,只要軍隊的權力掌握在朝廷的手里,那些普通的難免便掀不起太大的風浪,就算是有些什么白蓮教圣火教的組織挑撥也是一樣。 畢竟現在天下還是太平的,大多數百姓的生活還很安樂,一小部分人的不滿并不會造成什么太大的問題,但若是邊疆那邊出了問題,得不到糧草補給的話,那問題可就大了。 想來這次的考題,之所以會是這樣的,應該也是老皇帝發現國庫的情況了,知道再這樣下去,事情就麻煩了,危機意識上來終于明白不能像是以前那樣了。 國庫出現了虧空,不管是對于大周朝廷也好,還是對于普通的百姓也好,都算不得是一件好事,不過對于此時的蕭寒羽來說,卻是一件比較幸運的事情。 周良安雖然只是江南的一個小小的解元,甚至都不是進士狀元,更不是什么朝廷的大官,不過他當年在江南的偌大名聲,卻真的不是白來的。 蕭寒羽經歷過那么多的事情,他的見識已經不算低了,但是比起周良安來,卻仍舊是差得很遠,這些年,跟在對方身邊,他時常覺得,若是對方進入朝堂的話,那最低的成就也得是個六部尚書。 當然,這只是以對方的能力和才華來看的,真正的官場并不只是看這些,它太過復雜,沒有一定心機手段的人,便是再有才華也會被埋沒。 所以相比于周良安這個心機城府都不夠,只有才學能力的人,蕭寒羽雖然自認能力見識比不過對方,但他的道路卻有可能走得更遠。 這其實是有些不公平的,但官場卻從來就不是一個講究公平的地方。 三天的時間對于想起一件事的解決辦法,并且把他整理成一篇精彩的文章,其實是很不容易的,雖然扎實的文學功底,還有懂得很多知識。 不過好在能夠參加會試的人,大多都是舉人,他們就算是談不上學富五車,那肚子的墨水也不會比現代的博士差,甚至可能還會有超出。 所以當三天時間結束后,不管寫的好與不好,除了那些身體堅持不住,中途被抬出去的那些人外,大家基本上都已經寫完了文章。 只是顯然,這里面有寫的比較實際的,也有滿篇都是空口白話的,而且后者還會是大多數,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沒事誰也不會想到去討論這個。 朝廷會試往年從來沒有出過這樣比較實際的文章,士大夫們從來都是講究理論上的東西,這也就導致了,很多進士甚至是狀元,剛一做官的時候都是不通庶務的。 留在京城的那些還要好一些,起碼都是從底層開始,慢慢學也不會耽誤些什么,但是被派到外縣去做官的可就不一樣了。 一縣的父母官,都是些半點經驗沒有的人,可以想象,他們會治理成什么樣子,所以大部分情況下,縣令都是不怎么管實事的。 縣里的雜事都是由縣丞去接手,而若是沒有背景的縣令,遇到在本地有著很高威望,又在朝廷上有著一定背景的縣丞,那甚至都容易被架空。 當然,這對于縣令其實并沒有什么,除了心里面憋屈一些之外,其他的都還好,因為只要時限到了,他們就會被調任或者是升遷。 一個縣令通常不會在一個地方做太久的官,都是三年或者五年調換一次的,而且他們通常不會被派到本地去,或許這也是為了防止勾結吧。 不過對于縣令沒有什么影響,對于縣里面那些百姓卻未必了,進士出身的縣令們,通常是不怎么缺銀子的,他們想要收入,那簡直不要太簡單。 隨便納幾個商人的小妾,又或者是給商人們一些政策上的優惠,就能得到不少的一筆銀子,對于那些普通的百姓,他們都不是不會壓榨,而是根本就看不上眼。 普通的百姓能有多少錢,就算是再壓榨也根本就壓榨不了多少,而且一旦壓榨的狠了,甚至還容易引起亂子,壞了自己的前程。 相比之下,那些商人們可就有錢的多了,雖然普遍情況下,有錢的也會比較有背景,但再大的背景,作為頂頭上司,要點孝敬那也是很應該的。 甚至都不用主動的去要,對方就會送上來,所以縣令們普通都是比較有錢的,而且除非是像賑災款那樣,比較大額的銀子,否則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怎么去壓榨百姓,但是那些衙役還有縣丞可就不一樣了。. 第208章 208 一個縣里面的縣丞通常來說都是本地人, 他們往往都是地方豪強出身,可以說是良莠不齊,若是縣令不管事,又或者是說是不懂得怎么管事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他們架空。 而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舉人出身, 通過上下打點, 找人疏通關系,花了大筆銀子才能做到這個位置上的,未來也沒有什么向上發展的前途,想要他們不貪污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 科考制度的選才模式, 雖然比之以前的那種要好了許多, 但也是有其弊端的, 一個進士出身的讀書人, 他原本完全沒有管理地方的經驗。 而所學的內容中,也根本就沒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 都說理論聯系實際,現在別說實際了, 就連理論都沒有, 那能夠真正管得好才叫怪事。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書生沒有太多的管理具體事務的經驗, 所學大多都是些圣人理論, 這才顯得蕭寒羽的文章越發的突出。 當然,周良安當時與蕭寒羽所說的那些話,因為牽涉的太廣, 他并沒有敢全都往上寫,他寫上去的都是那些雖然會涉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卻并不嚴重,而且有著一定可行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