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4
序,通過刑部上交給內閣,再送到皇上手里的做法是一樣的。 這件事情玄衣衛雖然知道,但是整個天下,一天不知道有多少大事等著處理,而皇帝的精力卻是有限的,這樣的事情,底下的官員不鬧上來,他們是不會向皇上提及的。 玄衣衛作為一個官方的特務機構,他們雖然各種消息都收集,但是有資格擺在皇帝案前的奏章卻并沒有多少。 像是電視劇里演的那樣,皇帝連臣子吃什么,做什么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皇帝可沒有那個閑工夫去了解這些,真相知道這些的還是玄衣衛。 沒有特意針對哪個大臣,又或者發生什么事的時候,那皇帝了解的就只有天下間的大事,就比如說邊關的情況,各地的災情,還有朝廷大員結黨營私之類的。 當然,如果皇帝主動詢問,那自然又是另一種情況,而在收到這封奏折之后,老皇帝果斷的就把玄衣衛收集的資料調了上來。 并沒有像是林如海又或者是六皇子想得那樣,老皇帝在收到這封奏折之后,反應其實是很淡定的,一點都沒有生氣或者是憤怒的意思。 雖然自己親封的爵位,自己的小舅子是這個樣子,讓他有些面上無光,但怎么說呢,貴妃也只是妃而已,說不好聽點,那就是妾。 他給面子的時候,跟人說是自己的小舅子,不給面子的時候,那就是個無關人員,說是丟臉,其實也丟不到哪去,還不如自己選得官員,倚重的心腹貪污受賄讓他來得失望。 從年幼時登基到現在,老皇帝不知道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了,若是遇到一個事就會很生氣的話,那他怕是早就要被氣死了,也活不到現在。 相比于生氣,他考慮更多的反而是這件事情背后的意義,民間的影響其實已經沒什么了。 這主謀之人都已經死了,百姓現在只不過是被人煽動,過段時間,哪里還能想起這件事,他們的忘性是非常大的。 真正讓老皇帝皺眉的是,這件事幕后出現的那幾個身影,他那幾個不省心的兒子,雖然這次的事情,并不是陰謀陷害,而是確有其事。 但瞅著幾個兒子,不專心的做自己的事情,在朝廷上做出一番政績來,反而總是想著對付自己的兄弟,往他們身上捅刀子,這老皇帝心里如何能好受了。 雖然這個局面可以說很大程度上,都是他造成的,當初太子年富力強的時候,他怎么看太子都不順眼,時刻擔心著自己的皇位。 把其他幾位皇子都扶持了起來對付太子,卻不成想,一下子玩過了火,直接把自己最心愛的兒子給玩廢了,當時老皇帝還不覺得怎么樣。 可時間越過去,他便越有些后悔,畢竟相比于其他那些兒子,他在太子身上耗費的心血是最多的,尤其是隨著太子被廢,其他幾個兒子之間的關系也是急轉直下。 雖然在他的面前,看起來還是兄弟情深的,但明眼人都知道,那都是偽裝的,私下里恨不得都能直接拔刀相見了。 老皇帝當年爭皇位的時候,其實也是這樣的狀態,不過那個時候他對付的都是同父異母,關系不好的兄弟,可現在那一個個都是自己親生的兒子。 即便是兒子,有疼愛的,和不疼愛的分別,但眼瞅著他們一個個斗得跟什么似得,那做父親的心里如何能痛快,只是太子都已經廢了,就算是后悔也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再把太子給立起來。 所以老皇帝也只能是盡量的壓制自己的幾個兒子,可隨著他年紀越大,精力身體大不如前,其實已經壓制不住了,朝中幾個皇子的爭斗也是越來越厲害。 眼下這件事,在這個時候忽然爆發出來,就算是不看玄衣衛的奏報,老皇帝都能想到,這絕對是幾位皇子爭斗的產物,是借甄家對六皇子的攻擊。 想到明日早朝可能會面對的情況,老皇帝只覺得頭是越發的疼了,人越老就越念舊情。 對于昔日的人和物都充滿留戀,他對賈代善這個伴讀尚且是心存不忍,對賈家的事情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何況是自己曾經的奶娘呢。 老太太今年都多大歲數了,甄少華這個罪魁禍首又已經死了,老皇帝其實并不想再處罰甄家,但想也知道其他幾位皇子肯定是不會善罷甘休的,這讓老皇帝也有些為難。 處罰的重了,想起昔日在宮中時,與奶娘相依為命的情分,他就覺得于心不忍,尤其是在甄少華已經被打死,而他又知道奶娘是如何疼愛這個孫子以后。 可如果不處罰甚至處罰的輕了,那其他皇子會不會善罷甘休暫且不說,首先這種偏心的行為,就一定會埋下禍根。 想當年,他不過只是透露出點意思,扶持了大皇子跟太子打擂臺,一瞬之間,太子就被其他皇子打壓成那個樣子,這固然是自己當年疑心太重。 但又何嘗不是因為當年他偏心太子太重,導致太子在諸位皇子之間連個能幫助他,站在他這邊的人都沒有。 往昔的錯誤已經造成了,也沒有辦法去改變,可現在若是處理不好,可能又會是一個悲劇,老皇帝難免多想了很多,在收到這封奏折后,晚上連覺都有些睡不著了。 但其實說實話,老皇帝這樣的想法,不過只是他自己想當然而已,他的偏心并不是一天兩天了,那些皇子早就有所感覺,誰都不是傻子,該種下的積怨早就已經種下了。 這個時候再來談論偏心與否,會不會埋下嫌隙,其實早就已經晚了,幾個年幼的皇子暫且不說,幾個年長的皇子之間卻已經是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 這幾位皇子之間,不管是誰登基,其他那幾位都不會有什么好下場,奪位的過程中他們積累的恩怨,已經深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 只是皇帝嘛,從來都是被人捧著的,就算是反思,也不會真的去思考自己的過錯,尤其是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哪個父母會覺得自己是偏心的呢。 不過不管皇帝怎么想,該來的總是會來的,與大多數人所想的一樣,在內閣把這封奏折送上去后,第二天早朝之前就已經不平靜了。 雖然本朝規定,大臣們在皇宮外等候上朝的時候,禮儀規矩必須得非常的注意,不能有一絲的差錯,更不能與他人交談,聚在一堆。 但是規矩是死的,人卻是活得,這規矩對于一些小官來說,那自然是不能違背的,一旦違背了,很可能就被那些盯著你的御史言官給記上一筆。 可對于那些內閣大佬,還有幾位皇子而言,卻不是這樣了,他們都是有優待的,簡單點來說,那就是沒有哪個御史言官敢在這些小事上找這些大佬的麻煩。 就算是他們彈劾了,皇帝也是不會理會的,還會覺得他們是神經病,這點小事也值得放到朝上去說。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