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7
書迷正在閱讀:帶著日記去重生、倔石、國手難為、魔法少女曉美焰、農家上門男婿、荒島小福娃、將離、快穿之弄死劇情君、迎風咳血還能篡位成功嗎、修仙界第一丑男[系統]
水溶有點遺憾:還有兩年才滿十八歲,我得再等等……這真是個甜蜜的考驗。 時間過得飛快,派出去勤王的那支騎兵歸來時已經入了夏,去時兩千人,回來了一千九……這個戰損讓水溶微微皺眉:除了他之外,這個戰損已經是極低了。 話說王將軍不僅把陣亡將士的骨灰帶了回來,連受重傷挺過截肢這一劫的傷兵也一道帶回了廣寧……就沖這也得給帶兵的將軍記功不可。 想到這里,水溶暗道:青霉素和撫恤得一并提前了。 隨后例行召見,水溶更從王將軍口中得知西北那邊情況很不妙。這個不妙說得正是糧食產量問題。 因為氣候導致的糧食減產在中原和江南可能不那么明顯,對于西北重要糧產區,尤其是需要黃河水灌溉的河套地區,黃河早結冰半個月你體會一下……但是京城的大佬們還只單純以為減產是因為今年太冷,明年暖和起來就好。 水溶嘆了口氣:在這個時代,他沒法預警,告訴全天下天會越來越冷,沒有僥幸!還起碼要持續十年左右,因為太陽周期~性~活~動導致傳到地球上的熱量有所減少。 卻說這一年秋天,廣寧依舊迎來了豐收,與之作對比的是關外其他地方,收成只有平常年景的六七成……跟去年不一樣,去年是明擺著在秋收前后連降大雪,導致收成驟降。而今年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異常,只是比往年稍微冷一些。 而中原地區產量也在平常年份的八、九成之間,按說也算風調雨順,只是天氣冷了些罷了……關外如何皇帝不怎么關心,在見識到北靜王府精銳的戰斗力之后他再次把北靜王當做了眼中釘,然而就在他想辦法削除部分北靜王府實力的時候,關于秋收的奏折一如雪片一樣堆滿了他的案頭:中原減產,他不能無動于衷了。 就在皇帝與閣老們商議對策,要不要先減賦稅的時候,一場暴雪把皇帝的心都砸涼了一半:沒過膝蓋的大雪,須知現在剛剛入冬! 京城可不是早有準備房舍全都經過加固的廣寧,這一場大暴雪不僅當場凍死更因為房屋坍塌而死傷甚眾。 皇帝反應算快,立即下旨開倉賑濟,然而京城里的施粥的攤子剛剛鋪開,西北戰報就到了:宣大一線又被攻破了幾個口子,比去年兇惡得多的搶糧團又卷土重來,頂著刺骨風雪不計損傷也要沖過關口……可見草原上的日子是真的沒法兒過。 內外交困……皇帝有點懵:我能怎么辦,我也很絕望??! 然而這只是個開始。 水溶不知道皇帝此時作何感想,他只是下令接收逃難而來的百姓。 專門負責此時的大管事當著一個月以來用過第一頓飽飯的人們道:“吃了王府的紅燒土豆,喝了王府有rou干有菜干的雜糧粥,住在王府集中供暖的房子里,你們就得老老實實給王爺干活,都給我砍樹燒磚挖礦去!干得好的每頓加雞腿!想干什么就找管事報名去!有一技之長的去那邊報名,”他抬手一指,“查實了不僅干活管飯還給錢!” 底下的百姓聽了立時“一哄而散”,各個報名點前頓時人滿為患,連側個身子都是難事。水溶親眼所見,當時“盛況”堪比上班高峰期的北京地鐵四號線。 趁著皇帝與一眾重臣權貴們自顧不暇,水溶打算趁著冬天把鐵廠的框架搭出來,再擴建一下廣寧城外的港口…… 開春他必須得造船了,皇帝不是不想管他而是管不起他,在皇帝沒消耗掉相當實力之前,他會采取關閉山海關來扼制……不過沒關系,大海加不了蓋,往來貿易走海路就是了。 就在這天寒地凍的時候,連被系統加強過的水溶都不想出門,薛蝌帶著一行人從旅順上岸,踏雪跋涉百多里,隊伍里逾半數都頂著重感冒,勉勉強強清醒著抵達了廣寧城。 病人全送進了水溶夏末才蓋好的廣寧醫館,其實就是醫院,剩下的則在薛蝌的引領下前來拜見水溶。 薛蝌帶來的是粵城洋行的幾位大管事。 粵城就是廣州,而粵城洋行在這個時代雖然跟壟斷不沾邊,因為本朝對外貿易口岸不止廣州一個,但職能業務可以粗略地跟清代那個大名鼎鼎的對外貿易機構~十~三~行~對標。 不遠萬里,在隆冬時節忍受酷寒和重病,甚至一段路還是徒步踏雪而來,只為專程來拜見他,表達誠意,若是能做成幾筆買賣就更好了……所以商人為賺錢究竟可以吃苦耐勞到什么地步,水溶實在服氣。 作者有話要說: 圣誕快樂! 謝謝待紅衣靜客的霸王票~~ 第六十二章 現在畢竟比不了后世, 從廣州到錦州飛機加火車,一天就到了。 水溶跟幾位來自粵州洋行的掌柜管事聊天,得知他們從粵州港出發, 從入冬起一直走到快年底, 總算趕來了, 這一路上“人禍”全沒有, 畢竟洋行財大氣粗,這么多年來早把沿線水兵喂得差不多,真正要命的是病。 這幾位敢來,不僅僅是能做主,更因為是走船的好行家,身子骨也好, 真正覺著艱難的是進入黃海, 海上行船實在冷得受不了。若非薛蝌經驗豐富, 準備充分,他們幾個起碼得有兩三個老骨頭要客死他鄉了。 這不奇怪, 水溶從穿來就悄摸修改常用藥方, 到薛蝌誠心跟著他混一起來到關外發展的時候,水溶這邊已經有了二十幾種針對常見病癥的成藥。因為有系統科技加持, 這些成藥藥效跟后世中成藥以及若干有些歷史的西藥相近,或者干脆沒什么區別。 幾位稍微帶點南方口音的管事原本是為燈油而來——燈油針對中高端市場, 相當于奢侈品,帶回南邊一準大賺。 至于同樣是廣寧特產滿足低端市場的豆油,他們不是很感興趣, 哪怕廣寧出產的豆油質優價廉,然而千里迢迢運往東南,必然要虧本。 價廉到什么地步呢,廣寧豆油一斤十錢,敞開供應。 而王府員工包括在王府工坊工作的工人和學徒,依照級別不同每個月能拿到不等的菜油票作為員工福利。 他們用票買油,不對,是用票拿油,無需再掏錢。與之作對比的是閩粵一帶百姓常吃的胡麻油,也就是芝麻油,還有花生油,一斤起碼要三四十錢。 于是從遼東城趕過來的商人一馬車一馬車不間斷地拉豆油回去批發,即使現在城外若干道路上的積雪依舊沒小腿肚,也不能阻擋商人們的熱情。 其實不止商人們熱情滿滿,哪怕現在白天也要零下十來度,腰包鼓底氣足的百姓也在攜家帶口不畏嚴寒地在外逛街——王府又一年“逆勢”大豐收,糧價不僅沒漲,還稍微有點回落,再加上王府自己產業出產的東西也維持原價,其余商家在廣寧自是沒余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