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73
】、三還懂得靈活變通,怎么就這么悲催呢?文臣們推舉的人選里,有幾個還是挺有名的,比如太子之師孫承宗,雖然人家是文臣,但是有些人就是有文武兼備的才能,然而,沈陽的局勢已經是這樣的,這回先要把這問題解決了,武將也就算了,文臣總得熟悉一下情況,否則連紙上談兵都做不到,如果出了問題,要是有很多人逼著他把人治罪、給前頭真正出了紕漏的人頂鍋怎么辦?朱常洛先把這件事擱置下來,另外讓朝臣們議了些其他問題,比如說有災情出現,賑災的額度,該派誰去,某大臣被人參了某某罪名,其人該如何辯駁。在這種事情上,文臣們的戰斗力可飆升了不少,能通過科舉,他們本就不是弱不禁風的人,身體素質還是有保障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吵到激動的時候,便會有人動手。雖然御門聽政的常朝是大臣一個個上丹陛和天子奏對的,但是朱常洛不耐煩要花費這么多的時間,強行規定了御門聽政的時間后,他就將每次奏對的人數也改了。要是他真的有什么想和大臣單獨談的話題的話,到時候回到乾清宮,照樣能把人叫過去談話。要不是他覺得現在的娛樂活動都沒什么意思,每日睡覺的時間也早,在他原來看來早得可怕的早朝時間也不算什么,早就要取消早朝,然后將午朝啟動起來了!雖然他也可以體恤大臣修改一下時間,但是其實現在這個時間也不算太不合理,而且對大臣們太好的話,未來他們可能就會有更多的要求了,他總要防備這種大臣們得寸進尺的可能性不是?如今再度被激起了心中郁氣,本就是來自后世的年輕皇帝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要御駕親征。滿朝文武,這回統一了戰線,那就是不同意!大明的皇帝,太祖皇帝朱元璋和成祖皇帝朱棣都是極為勇武的,在軍事方面天賦很高,但是他們的后人,尤其是養于深宮、長于深宮的這些皇帝們,天賦就不怎么樣了。典型的代表就是被瓦剌俘虜過的英宗,他的父親是宣宗皇帝朱瞻基,作為朱棣最寵愛的孫子,朱瞻基幼年也是受過軍事方面的教育的,而他的這個態度應當也影響到了他的兒子英宗,但是,宣宗離世的時候,英宗的年紀并不大,所謂的影響,也僅僅只是影響而已。英宗已經是一個典型的養于深宮、長于婦人、宦官之手的皇帝了。可是當時,他的朝中還有一些永樂朝留下來的元老之臣,大明的國力還處于巔峰階段。然后,他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又因為王振想要衣錦還鄉的虛榮之心更改了大軍行進的道路,從最直接、最方便前往邊疆重城的道路繞了一個大遠路,來到了王振的家鄉,最后大明軍隊全軍覆沒,滿朝文武有泰半都死在邊境之處,英宗被俘,朝中不愿向瓦剌低頭,緊急擁立了新帝繼位,在此之后,大明文武就變成了驚弓之鳥,多數皇帝從此再也沒有踏出過北京城的門。在英宗之后的這么多位皇帝之中,除了武宗之外,就連自小是藩王的嘉靖皇帝,恐怕都沒有見過藩邸和紫禁城以外的景色,更不用說從小困守于一隅之地,就連在宮中的生活環境都不怎么樣的泰昌帝朱常洛了。大明的文武大臣對于皇帝想要離開紫禁城的想法都是嚴防死守的,看看除了武宗之外,大明哪個皇帝是出過紫禁城的?想要南巡、游江南都不行,還御駕親征?雖然按照套路來說,朱常洛這樣的想法就是在做夢,但是,他是皇帝,如果非要鬧起來的話,大臣們能怎么辦?而且他這樣做又不是像先帝想要廢長立幼那樣完全不合禮儀,他能找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反正是于國有利,他要是鐵了心,大臣們真的能反對嗎?當然,這個選擇是朱常洛心目中最次的選項。其實大明的遼東邊境還沒有到絕境,只要有能干的臣子,他們完全能慢慢地剿滅建州女真。甚至從此時開始培養合格的間諜,等到□□哈赤死了以后挑動滿洲內亂,都是來得及的。所以朱常洛大可不必著急忙慌地要御駕親征,不知道的還以為大明在亡國的邊緣了呢!但是他必須讓那些大臣知道,軍事問題很重要,他們不能再繼續忽悠下去了,再由著朝堂上的這些文臣為了扶持己方的人往遼東撥拉那些不是很適合遼東情況的人,那大明真的藥丸了。在大臣們紛紛以死相諫之后,朱常洛就順水推舟地打消了自己御駕親征的決定。還沒等那些大臣松一口氣呢,他就又投下了一枚□□:“各地藩王宗室,皆乃太祖之后,朱明血裔,朕之手足股肱也。遼東戰酣,萬里疆土竟喪于建奴之手,朕有何顏面見列祖列宗!藩王宗親,皆有護衛,少則千人,多則萬人。今許藩王宗親招攬壯丁,不逾二萬皆可,錢糧自備,征遼東建奴。今建奴所據之地,為誰人所下,則許其治之,如漢初舊例!”朱常洛說完這些話之后,不出所料,朝堂,炸了。滿朝文武表示他們懷疑陛下的腦殼有問題!歷代先帝對藩王的態度都是懷疑的,先不說有史以來,唯一一位以藩王之身成功通過起兵奪得皇位的藩王成祖皇帝朱棣,只說正德帝之后,因為寧王朱宸濠之亂,歷代天子對藩王的警惕心就又上升了一個臺階。現任天子是嫌自己的皇位坐得太穩當還是怎么樣啊,偏偏提出這么一個想法?雖然說連續兩次反駁天子有些不太好,但是那也得看是什么事兒啊,現任天子嫌自己的皇位坐得太穩,但是他們這些朝中大員可不希望覬覦他們位置的人和藩王們勾搭,掙一個從龍之功出來??!朱常洛雖然是在常朝的早朝上提出的這兩個想法,但是并不代表這消息被瞞得很緊,等到下朝了之后,凡是有點路子的人都知道了天子的這兩個想法。御駕親征已經被朝堂諸公給駁回去了,剩下的那個藩王出兵詔居然在天子的堅持下反而沒有被馬上駁回,嗯,這就有意思了。不管怎么說,這是天子在自身的意志的作用下做出的對藩王們有益的決定,而這個決定惠及的不僅僅是藩王,還有那些藩王封地上渴望建功立業的百姓,如果錢糧自備的話,那么大明的諸多豪商也能找到請托的對象,至于大明的皇室,遼東之地本來就已經沒了,讓藩王把它們占回來好歹還是落到朱明自己人手里,頂多藩王勢大,日后可能會對皇帝產生威脅,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北京城里的皇室還能安穩上幾十年呢!因為各方利益牽扯,有無數的人想要讓天子提出來的藩王征兵令變成現實,但是朝堂諸公,卻找到了可能抵消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