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6
道。這時候,和武曌離得最近的李治也插話了:“再不濟,還有你阿耶呢。最后的決定還得看你阿耶的決斷,若是他的心還向著王皇后,那自然一切休提,若是他的心不在了,你阿姨的動作,他也會兜著的。至于朝臣,也不是人人都齊心的?!?/br>已經對本朝之前的掌故熟稔無比的李嗣一在心中默默無語,太翁李治廢后立愛的經驗在前,他真的一點都不懷疑這是高宗他老人家的經驗之談。和親孫兒李嗣一現在的表情幾乎一樣的睿宗李旦:啊,這就是真愛啊,我還能說什么呢?王皇后宮中有異動,自然是因為她有不想讓人知道的秘密,而她的異動是在她的胞弟王守一來過之后才出現,那么說明王皇后的異狀和她的弟弟、她的母族脫不了關系。事實上,李嗣一沒有等上太久,開元十二年秋七月,王皇后事發,被冠以在宮中行巫蠱之事的名頭廢為庶人。皇后被廢,誰在其中得了大利,就能推測出幕后主導是什么人,武惠妃絕對逃脫不了干系。事實上,自她受封惠妃之后,在宮中地位便不在皇后之下,想要再進一步也是應有之理。不過李隆基在此事內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讓人忍不住感慨,什么一日夫妻百日恩,都是假話。說是巫蠱之事,有詛咒天子之嫌,但是誰都知道,此事不過與漢武帝的陳皇后一樣,是皇后為了求子而做出的荒唐行為罷了,更何況,這還不是皇后本人最先有的想法,而是其弟王守一挑唆以后才出現的,只可惜,天子將這一切定了性,皇后輕易被廢,王守一也被貶為澤州別駕,等他上路以后,天子又改變了主意,讓人晝夜星馳前往,不過不是赦免他,而是將其賜死。王家這一脈損失慘重,結合皇帝的表現,很難讓人不把情況聯想到武惠妃身上去。事實上,在廢后之后,天子李隆基就隱約地讓近臣透露了他的想法:國母之位如今空缺,后宮之中,唯有武惠妃地位最高,她補上這皇后之位,也是理所應當吧?對此,朝中的大臣們反應很一致:大家你這樣的想法很危險啊,不過我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這是不可能的。隨著被廢三個月后,王氏的去世,以及天子下令以一品禮將其葬于無相寺等種種行為的發生,朝中再一次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武行動。事情以朝中的幾位要臣被貶為起因,之后緩慢發酵,但是仔細串聯整件事,也能追溯到王皇后事件上。大概是枕頭風被吹多了,李隆基與寵臣楚國公、秘書監姜皎商議,能否以皇后無子的名頭將他的發妻王皇后廢黜。這是天子與寵臣的“禁中私語”,是不足為外人道的,但是姜皎的嘴巴沒有把門,大概是想要賣人情給皇后一脈,偏偏將消息泄漏了出去。而后被施以杖刑、流放,很快就病逝了。揣摩上意,向天子進言給姜皎施杖刑、開啟了貴臣受杖的先例的就是戶部尚書、河東伯張嘉貞。巧合的是,他是王守一的好友。由于姜皎泄漏禁中語,王守一緊張之下,讓王皇后佩戴刻有李隆基名諱與天地文的木牌,以期早生貴子,乃至于和則天皇后相比肩。只可惜,被李隆基親自追查出來以后,這被定下了巫蠱之事的基調,自然牽連甚廣。朝中眾臣都很同情王守一,對天子李隆基的行為很是不滿,武惠妃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她已經有了個阿武第二的名號,在朝臣眼中已經是禍國殃民的代表了。因為王皇后的事情和李嗣升的關系一落千丈的夏王李嗣一:我能怎么辦,我也很絕望??!雖然在列位先帝的教導下,從小他的目標就是帝位,但是也要交好兄弟啊,阿耶兒女眾多,現在看看,他同胞的兄妹們數量還不夠,這時候,交好其他兄弟才是便捷方法,只可惜,這回別說是李嗣升這個養母受害的直接受害者了,就是其他年幼的弟弟,似乎也得了母妃的吩咐,雖然依然和他交好,但是似乎顯得生分了。在這種情況下,李嗣一想要樹立他的形象,順便讓朝臣們看看,他也是值得支持的皇子,不得不背后給阿姨武惠妃捅刀了:夏王嗣一上書至尊,請復以皇后禮葬廢后王氏。武惠妃:Excuseme?作為一個認定皇后之位已經是她的囊中物的女人,武惠妃很難接受兒子的打臉行為,雖然奏疏只是說請以皇后禮葬王氏,但是在她看來,已經是李嗣一不認同王皇后被廢的一種表現了。認為自小聽話的兒子不應該這么叛逆的武惠妃幾乎都要抓狂了。然而沒關系,李嗣一有的是方法說服她,畢竟他們是母子,武惠妃縱然一時置氣,但等到她氣消了,總能聽進李嗣一的話的。李嗣一現在的做法,其實是為了不讓李隆基日后后悔,畢竟李隆基是天子,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柄,兩相比較,他的位置是要比武惠妃重的。還在氣頭上的李隆基看見寵妃所出的寶貝幼子的上書,居然是給廢后求情,頓時來了興趣。李隆基現在處在一個“你們越是不讓朕干什么,朕偏是要什么”的狀態,他在朝政上還是明君,然而這類明君,在女色上多是有一些不同于大臣們希望的圣主標準的偏好的,畢竟朝政方面已經盡力地壓抑自己的脾氣了,總不能在后宮女色上還要委屈自己吧?只不過看后來人們多是稱贊開元時期為盛世,指摘玄宗后宮的禍國對象是后來的楊貴妃而不是如今的武惠妃就知道,李隆基這個時期還沒有完全地放縱自己,也就是說,廢了曾經對自己多有助益的發妻,又讓她以不相符的身份下葬,他日后遲早都是會后悔的。與其讓他日后后悔,再推卸責任、遷怒武惠妃,倒不如現在就把這條路堵死,順便讓他看看,李嗣一是一個多么仁厚的好兒子。說白了,不過是李嗣一展現自己、收買人心的一種手段罷了。既然已經打定了主意,那么在實行之前,李嗣一已經想好了應對李隆基問詢的方法。出生于開元四年的李嗣一,到王皇后去世時的開元十二年十月,也不過是九歲的年紀,所以他的理由不可能從朝局之類的大方面出發,只能從小的方面來體現。第一,自然是因為王皇后是李隆基的發妻,是他明媒正娶的元配,從禮法方面來說,李隆基廢黜她已經是讓人遺憾的事情了,死后給予她足夠的哀榮,其實是個足夠好的補救方法;第二,則是因為在皇子們知曉的本朝掌故當中,她也算是助李隆基良多的賢內助,從前與李隆基感情也甚好,要不然,她的家族也不會有那么的榮寵在,兩人之間到底是有情分在的,只不過如今李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