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6
給祖宗臉上貼金真的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宣文公既然固辭太子之位,就不要再說什么他本來應該受封周王,作為他的后人,大宣一統天下是天定了。然后,大宣真的橫掃列國,一統天下了,宗周的九鼎也移到宣都去了。各國遺民被打臉打得噼啪響。為了表示大宣得享天下是天命所歸,始皇帝在更易自己的帝號之后,還特意追封了這位先祖。大宣自文公始建國,傳至始皇帝,歷三十一世。始皇帝追封前七代宣王為皇帝,又追封初祖宣文公,號為祖王。始皇帝聲勢浩大地啟出了由宣桓公鄭重地封起來的天書后卷,那是宣桓公留下遺命,除非有朝一日大宣一統天下,或者有亡國之禍的時候,才能開出來的。原本長城之內的諸國就肩負著抗衡戎狄、胡人的重任,始皇帝拿出的天書的后半部分,再加上胡人貴族的證實,只是堅定了宣人遠征的決心,并且讓他們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罷了。即使是戰國時代之后,各國之間還講究即使毀人宗廟社稷,也要盡量給人留一絲香火,什么斬草除根,并不是對內使用的。原本對各國遺民還很頭大的始皇帝,給了那些末代諸侯兩個選項,一是接受大宣冊封,然后重復祖輩的篳路藍縷,到長城之外開疆拓土,復武王時期宗周各諸侯之故事,二是在長城之內,當一個普通的庶民,不復從前的尊崇地位。多數人選擇了第一種,再加上因軍功爵起家的諸多大宣卿士,也統統受封,領著大軍在外繼續征戰。三世時期,胡人終于被打得狼狽逃竄,放棄了草原,逃往西域乃至極西之地。四世雖然重視修養生息,但是只是暫緩了對西域諸多小國的攻掠罷了。畢竟這些小國和大宣比起來,不過是彈丸之國,就連稍微強大一點的諸侯都能輕松剿滅一部分國家。四世將西域的開發交給了列侯貴族、宗室諸侯,而后打起了南方的主意。雖然百越之地偏僻蠻荒,但是在數代皇帝的經營下,也打通了于極南之地交通的道路。有宣文公留下來的神人書,加上大宣以周邊各族、各國之力以奉本土,大宣和其他化外之地的差距起碼以百年計。大宣所遇到的國家,有像西域三十六國這樣子實際上不計其數的零星小國,國力孱弱,一個國家可能只有千余口人;也有歷史悠久,但是已然衰落的,羅馬就屬于后者。六世皇帝開化三年,一艘破爛的船在大宣的東部邊境靠岸了。船上下來幾個衣著破舊、高鼻寬目的異域人,他們很快就被送到了帝都,經過詢問,他們出身于更西方的海域,統治著他們的是一個龐大的帝國——羅馬,他們是貴族出身,一起湊了些本錢準備出海賺一筆大的,然而中途遇到了海難,在不經意間來到了這個國家。這是大宣最早見到與如今的羅馬有關的人。在征服與開發西域的時候,大宣也零星地收到過一些關于羅馬這個國家的消息。在大宣的官方翻譯中,羅馬,被譯為大秦,和被譯為大夏的異族一樣,這種將華夏原有的諸侯國之名轉為異國的譯名,是為了日后同化乃至于征服這個國家,而在大宣的官方宣傳中,這當然可以看成是華夏族在奉天之命,教化異族,乃仁德之舉。當然,一直到七世皇帝元和二年,那批羅馬人落到大宣三十年之后,大宣才組建了艦隊揚帆出海。從陸路行往羅馬所要經過的路程極遠,而且中間可能會遇上各種各樣的意外,相比之下,從海路走更為方便。這些年來,大宣雖然致力于西征、南進,但也沒忘記發展船艦制造工藝,再往南去,山高難越,有船艦在,本來就方便許多。自元和二年,第一艦隊出發之后的,足有三年,才到達羅馬的首都。前兩年都還只是在大宣的封疆之外的海域中行駛,遇上不好的天氣,或者出了什么意外,船隊滯留在陸地上是很正常的事情,中間還走岔了路,好在到后來就好多了,越往西走,知道羅馬的人就越多,再加上當年那幾個羅馬青年滯留大宣的時候學會了華夏語,因為大宣的生活比之羅馬好上不少,也不愿意離開了,這一回船隊出行,就有一些翻譯是當年的那些人教出來的。羅馬人好大宣的絲綢,但是只有他們的貴族能穿上被摻雜了其他料子的絲綢,而且因為大宣太過遙遠,羅馬一直以來都沒有想過要和大宣進行正面的接觸。和大宣的科舉與世襲并行之制不同,羅馬是半貴族世襲式的制度,他們看重血統,元老院里的那些人也多是家族世代相承,但是總有幾個出身平民、乃至于奴隸出身的人被簡拔上位。第一艦隊是由河陽王姬封統帥的,作為皇室諸侯王,他擁有在羅馬之時全權代表大宣的權力。羅馬距離大宣實在是太遠了,大宣起碼還要數代人,才會有足夠的人口充實如今以及之后的疆域,所以和羅馬,交好是比交戰更好的選擇。因為出海一趟增添了經驗,所以預計約莫兩年就能回到宣都。三年之后再度歸國,雖然還有兩年的時間,但是第一艦隊數艘艦船上的所有人,還是流露出了難以抑制的喜悅。與他們不同,羅馬人前往大宣,一是為了交好,二則為了求助。這個龐大的國家與大宣相比,并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體,就連思想,大體上都是渾沌的。這個國家衰朽的氣味已經開始在帝國全境蔓延,他們將希望寄托于陡然出現的大宣,就像將希望寄托于神明一樣。無論是宣人精致的絲綢和文房用具,乃至歷代圣賢的著作,都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震懾。羅馬人向來是驕傲的,即使是一個普通的羅馬公民,也認為這是眾神庇佑著的國度。然而,和宣人比起來,他們仿若被他們鄙夷的不通文化的蠻子,似乎就連站在宣人面前,都是粗鄙的。宣人的艦隊龐大,就連艦隊中最小的一艘船,也比羅馬帝國的船要大,上面所有的宣人,都允文允武,就連官階最低的士卒,也會創作詩詞歌賦。他們的常用記錄用具是竹簡,但是這只是出海的人為了防止出意外才選擇的次等選項,在宣國本土,經過多年的推廣,以及不懈的研究,白紙已經漸漸取代了竹簡,成為最好的記錄用具。作為羅馬出使大宣使團的一員,出身高等貴族的塞克斯圖斯見過宣人的紙張,摸起來如同上好的絲綢一樣光滑,潔白得好似天上的白云。白紙將羅馬全境能找到的所有記錄用具都比下去了。大宣,這是多么可怕的一個民族!約莫一年以后,大宣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