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1
出于身體考慮,二人一直都只是蓋被子睡覺,沒想到一發就有了。這命中率,可是比自己短命的咸豐老爸高了不知多少。(帝后大婚那日不滾床單,會被認為對皇后不滿,所以沒辦法。)富察氏見得載淳的目光,心下也是一暖。她到底是個女人,孩子在這個皇宮之中才是安身立命之本,更何況是嫡子,再者,載淳對于富察氏能懷孕,心下也是高興的。論十四十五歲做父母的心塞。慈禧慈安看著已經有了盡兩個月身孕的皇后,心下也是嘆了一口氣;兒子都要做父親的,許多事,想來載淳心里還是有數的吧?至少這幾年,載淳的皇帝做的還不錯。“皇上自己看著辦吧。不過皇帝也要記得,到底是祖宗留下來的基業,百年之后總要面對愛新覺羅的先祖的?!?/br>別讓祖宗基業斷送在她們眼前是慈禧慈安給載淳作出的最低標準。載淳聞言,也是點了點頭。因著要西洋技藝的私塾要在上海建立設點的事情,李鴻章在陪伴著載淳坐火車后也一同隨載淳他們回了紫禁城。原本按照設定,是要從金陵走陸路回京城,順帶考察民生的,但是因著富察氏的肚子,最后也只能又坐火車回了上海,然后坐輪船回了紫禁城。如此在路上安排的也算是緊了,可還是過半個多月才回到紫禁城。此時的富察氏肚子已經三個月了,各種懷孕的癥狀也來了,孕吐啊,胃口不適,弄得整個后宮風聲緊的很,便連一直喜歡互別苗頭的慈禧慈安在這時候也暫時停止了打擂臺,共同看護起了富察氏的胎。后宮一片緊張,前朝也沒閑著。載淳在前朝提了想要把算術和西洋物理引入科舉的事提了提,頓時就在朝堂之中引發了渲染大波,便連一貫支持洋務,被稱為鬼子六的恭親王奕對此都三緘其口,須知,這可是和全天下的儒生宣戰啊,誰弄個不好都會引火燒身。便連太傅焦佑瀛也不由出面進言:“皇上,西洋巧技雖有妙用,但圣人之言乃是國之重器,還需三思啊?!?/br>“是啊。還請皇上三思?!?/br>這一品太傅都這么說了,底下附和的人就更多了,更不提那些御史臺里的御史,甚至大有了要血濺金鑾殿的意思。載淳對于這樣的場面雖然面上不顯,但其實內心也是有點不安了。以前即使再怎么難,至少他能確信自己的班底是會站在自己身后的,但今日,便連焦佑瀛也如此說,可想而知旁人更加會反對了。李鴻章此番進京就是為了此事,如此見得滿朝文武的姿態,即使心里早有預期,也是暗叫不好。“皇上,臣以為,與其把西洋巧技作為科舉之暮,不若另開一恩科,就若武舉一般。但西學為用,中學為體,如何中舉授官,當三思而后行?!?/br>朝廷對于武舉的重視程度自古以來便不如文舉,又是越歷史悠久的皇朝,這點便越明顯。能如載淳現在這幫,高層官員中有如此多是軍工出身的,實在是太過罕見了,這也要歸功于時事造人,平定太平天國的時候趕上了。李鴻章的話,倒是給只會在“準與不準”之間商量的大臣們打開了一個即能不明著違扭皇帝,又能堅持己見的方法。載淳聽得李鴻章的話,也是松了一口氣,轉念一想,自己也的確是著相了,只一心想著給技術人員授予官職,卻也是沒想到,這些技術人才都是一股腦子研究東西的,如果真還要考一些治國之策,怕是那些真的專攻科技的人反倒難以被選□□。“如此也并非不可,只是這西洋巧技之舉不可與文舉等同?!?/br>恭親王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沉默了許久,總算是發話了。他這一發話,算是給八旗宗室出身的官員們定下了一個基調。“恭親王所言甚是?!?/br>“還請圣上裁決?!?/br>其實,八旗宗室中的很多人原就不靠科舉授官,畢竟都是姓愛新覺羅的人,怎需要去參加什么勞什子的科舉?只不過先前領頭羊不發話,眾人自不敢去捋那些神經脆弱的文人的神經,這下恭親王都發話,忙一一符合。眾儒生見得朝堂上的風向又是一倒,心中大恨,有位上了年紀,白發蒼蒼的翰林院學士當下就跪了下來,大呼道:“皇上不可?。。。?!如此一來,豈不是要動搖國本?!”得,國本都出來了,載淳坐在龍椅之上,只覺得眉頭直跳,心想自己這么多年開始掃除朝中的守舊勢力,怎么還是有這么多殘余的頑固分子留了下來,莫非是自己力度還不夠?李鴻章看得這些儒生一個個這般動作,又暗暗瞧了瞧載淳面無表情的臉色,心下就腦補出了一副皇上已經在極力忍耐的內心戲。就怕皇上一個爆發,不好收拾:“創辦洋學校也是美利堅大使的意思。我大清原與各國交好,才能有了如今安穩的局面,當更加與美利堅示好,才能不懼外人來犯?!?/br>李鴻章又扯起美國的大旗,瞬間又把話題引伸到了另一個層面。如此一來,原只是和稀泥的總理事務衙門也不得加入了爭論,頓時,整個朝堂熱鬧的不行。只弄得載淳頭皮發麻。第175章大興(十)如此種種,朝堂上連續朝了半個月,才總算擬出了一個像點樣子的章程:先在北京,上海設立西洋私塾,再由兩家私塾自己每年舉行考試,一屆前十可參加三年一屆的洋技科舉,如此,每次洋科舉便約有六十人參加,朝廷會選擇前二十授予官職,充入工部做官,最高的狀元授予七品筆帖式的官職,后四十人則賜類舉人身份。如此一來,無論從授管的人數上,還有職位上,都遠遠比不上文科,眾儒生如此才總算罷休,算是妥協。從科舉的角度上來說,想要被授官最低要考到舉人,而想要進入最高的內閣機構,寒門學子只能參加文舉,中進士,進翰林才可以。這是許多年來的傳統,當然,清朝的軍機處又是一個特例,軍機處之中以祖恩庇佑而授官的滿蒙貴戚與漢族讀書人夾雜勾連,或是抗衡,或是結盟,形式之復雜遠比宋明時候要多的多。說到滿蒙貴戚,又要講道八旗制度。八旗是清朝特有戶籍制度。八旗子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由不同民族共同組成的,除了滿族、蒙古族和漢族外,還有鄂溫克、達斡爾、錫伯等。這些旗的編制,是合軍政、民政于一體的。滿洲的貴、賤,軍、民,都編了進去,受旗制的約束。按照祖制規定,八旗子弟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蔭,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一份錢糧。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