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3
的話,一字一字的進行了翻譯,雙份會晤之后,都對此還算滿意,遂,眾人又各自返回了自己的船只上,由大清軍艦開道領路,帶著美國軍艦前行。按照常理來說,由海上來清朝見皇帝,一般都是在天津大沽口靠岸,轉陸路進京,但如今載淳與兩宮太后在承德避暑,所以就變成了在秦皇島靠岸,由八旗中的鑲紅旗親自擔任護送儀仗兵前往承德。在此說下,雖清朝八旗的各旗掌兵大權早在雍正時期就已經盡歸帝王,但八旗名義上的各個統領依舊對于八旗有著一定的發布號令權利,而如今的鑲紅旗旗主便是惠老親王,自然,奕詢作為他的嫡子,這廂安排都是為了任務順利。由秦皇島去承德,路途要比從大沽口去京長上一倍,一方面是路程長,一方面這途中多為山地,且遍布有許多滿族城(類似滿族自治區,寬城滿族自治區,青龍城滿族自治縣),過關關卡極多,所以美國使節足足走了五天才總算趕到了承德。因著載淳的重視,所以奕詢揣度圣意,也特別安排了美國使節由東南面的“德匯門”入行宮,暫居永恬居。永恬居,名如詩曰:“夷嵏巖間館,丘壑占幽偏。落葉如聽雨,開簾不卷煙。景光新意趣,書史舊周旋,道味真無異,心恬足永年?!?/br>此殿位于梨花伴月后,東西各有耳房1間,康熙題額“永恬居”,東西配殿各三間,院中建有一“八”字形水池,池上架橋通正殿,池畔非花即草,嬌柔多姿。此殿原是皇帝的書房,景色極美,但載淳常居“煙波致爽殿”,正愁房間多的沒時間住,便準許借與美國使節享用。美國使節蒲安臣一入“德匯門”便已是目瞪口呆,但見這座皇家園林,樓宇巍峨,黃頂紅墻,氣象森嚴,苑景自然又有野趣無窮,其間更有片片如鏡湖泊鑲嵌掩映,莊重富麗之余難掩山水淡雅的清新,當真是一片人間仙境。美國人不比中國人的含蓄之道,蒲安臣雖然也有城府,但對于美的贊嘆卻毫不遮掩,頻頻贊嘆道這美景如畫,雖說語言直白了些,但落得奕詢與李懷化耳中,自也不由為大清感到自豪。奕詢在安頓好了蒲安臣與其隨從之后,就功成身退,返回“煙波致爽殿”去求見載淳復命。內務府的人精們早得了風聲,知道了會有皇帝看中的人要來,自早早準備好了酒水美食。這些安排的事宜除了奕詢,更由如今的總管大太監安德海經手。安德海自是聰明伶俐,他猜得到慈禧也對于這次會晤的看中,當然也進了十二萬分的心當差,從衣食住行無一不精,更是安排了司教坊調教了一群能歌善舞的宮人好生伺候著,頓時就把這群美國人弄的那叫一“樂不思蜀?!奔幢闶瞧寻渤歼@位自詡走南闖北多年,出使過許多國家的人,也是經不得這種享樂,很快醉倒在了“歌舞聲聲”之中。可不是?論伺候人,哪個國家比得過大清朝?這可能也算是這個封建帝國里為數不多的“優點”吧?作者有話要說: 明天周三,照例每周休息一天哈~請假條第76章洋務運動(五)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向來有得天下、居正統的觀念,而新航路開辟之前,東方諸國,以中國的國勢最為強盛,因此也比較強勢,大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陸之濱,莫非王臣”的氣勢,而中國也一直以□□大國自居。由于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中國對周邊國家、政權一般都會顯得比較強勢。根據歷代正史或者文人筆記的記載,與中國中央政府有交往活動的周邊部族政權或國家,一般分為“入朝”和“來貢”兩種。“入朝”是指藩屬國家來華,這些國家對中國稱臣納貢,侍中國為宗主,中國皇帝要冊封其國君,承認這些人在其國內統治的合法性,如朝鮮、越南、緬甸、蘇祿、暹羅、琉球等。“來貢”的情況則更為復雜,還包括很多外國商人的商業欺詐行為。到了清末,與清朝有往來或締約的國家派使者出使中國,其地位與清朝平等,如西洋各國。早期,出于畏懼大國的威勢,外國出使中國,一般按照中國的禮節。清朝集歷代封建禮儀典制之大成,制訂了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秩序。凡是外國使臣來朝,均以賓禮相待。但鑒于各國與中國的關系,其使臣覲見皇帝的禮儀也不同。據檔案記載,清朝前期西方各國派專使來華的主要有西班牙、荷蘭、葡萄牙、意大利、俄國和英國等。其使臣一般由禮部接待,將表文、貢物轉呈皇帝,如果皇帝召見,則須按清朝禮制行跪叩禮。例如,康熙五十九(1720)年葡萄牙使臣裴拉理奉表來朝,康熙在暢春園九經三事殿接見了他。接見當日,禮部在殿階下正中設表案,康熙帝升御座。貢使在鴻臚寺官導引下將表文放到表案上,行三跪九叩大禮,然后再膝行至御座旁親手將表呈給康熙帝,再行三跪九叩禮,康熙帝賜坐賜茶。此后,雍正五(1727)年西洋博爾都噶爾王派麥德樂、乾隆十八(1753)年葡萄牙派巴哲格來華,都照此規定行了三跪九叩禮。到了乾隆后期,隨著西洋各國與中國交往的日益頻繁,各國逐步認識到覲見禮儀在維護國家地位和尊嚴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使臣們不愿意再給清朝留下朝貢歸順的印象,因而對清朝規定的覲見禮儀提出了異議。這一時期,西方使臣來華覲見皇帝,有的已不愿遵行清朝的跪拜禮。如乾隆五十八年英國派馬戛爾尼來華,經過交涉,最后覲見乾隆時采取了折衷的辦法,行單腿跪拜禮。而嘉慶二十一年英國使臣斯當冬來華,干脆就拒絕跪拜,最后被嘉慶趕了回去。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國力逐漸衰弱,正如“弱國無外交”所表達的意思,此時的中國已經開始沒有能力與西方各國維持正常的外交關系了。盡管西方各國紛紛在北京設常駐公使館,但顯然已經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了。這些外國公使狐假虎威,不斷要求覲見皇帝,親遞國書,但又不接受中國規定的跪拜禮儀。而清廷內部圍繞接見禮儀也展開了一場辯論,一部分大臣認為公使覲見時必須行三跪九叩禮,反對者則考慮到西方各國風俗,主張覲見時不必強行跪拜之禮。以中國當時的狀況應對外交事務,簡直可以稱得上是鬧劇了。而本次接見使節,載淳就與兩宮太后還有禮部尚書沈桂芳商議了很久,慈禧慈安雖有有心想要美國使節跪拜,以滿足她們所謂的“規矩”,但載淳很是堅定的進行了反對。大臣們聽著大清的至尊皇帝都不介意跪不跪了,倒也附和起來,畢竟洋鬼子的厲害他們心里都清楚的很。所以最后商定下來禮節如下:載淳在接見公使時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