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16
書迷正在閱讀:八竿子打著你、她超有錢、六零年代養兒記、思緒萬千、總有人想攻略朕、元帥攻略指南/我養你啊、請不要窺探我的百寶袋、劍囚、欠債還屁股(H)、呦呦鹿鳴
洞,每個洞里兩個牌,都是老祖宗的名字,面前是供桌,不過蠟燭都是用電了。這祠堂還是我爺爺出資復修的,所以年代也比較久了,吳家的人丁本來就不是很興旺,加上最興旺的一支遷在杭州,所以這個祠堂的這個情形,還算是過得去了。我找了一下爺爺的牌子,也是塊大牌子,其實爺爺是入贅到杭州的,應該不能上這個祠堂,現在上了,必然是爺爺生前搞的手腳。在這種地方是極無聊的,加上天氣寒冷,祠堂里又沒人,我就耐不住,開始四處摸摸碰碰,讀讀對聯,看看功德碑,這時候,我忽然就發現祠堂的邊上有一道走廊,通到一個門,出去之后就是祠堂后面的空地,那里有間老茅草屋子。當時我也沒有多想什么,就走了過去,一方面空地上有太陽,另一方面茅草屋子看上去挺古老的,還鎖著大鐵鏈鎖,看著挺吸引人。走到邊上看鎖的樣子,就發現果然應該鎖著有年頭了,窗戶就是兩個大窟窿,窗框上糊著非常古老的報紙,顯然原來是有窗的。我百無聊賴,就探頭往里面看去,里面很暗,但是能看到里面全是干柴,地是泥地,在干柴的上面,是一只滿是干泥的大頭棺材。【二、棺材】茅草屋里光線晦澀,我只能看清那是一只老式的棺材,一頭大一頭小的大木匣子,體積并不大,不像那些電視里放出來的大戶人家的棺材,棺材上全是泥,幾乎已經看不清棺材本身的紋路。這只棺材讓我有點心跳加快,一下激起了我無限的聯想,雖然記憶不是很清晰,但是好像祠堂本來和棺材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家族葬禮,祠堂就是古法禮中停死人的地方,我還記得爺爺死的時候,就是在這里停尸,當時還是盛夏,有道士封臭做法,大體是繁瑣的儀式,我已經完全記不清楚了。所以這里有棺材,應該不算奇怪。問題是,為什么這只棺材會被放在祠堂后的這個茅草屋里,而且上面全是干泥,看這屋里蜘蛛網和灰塵的樣子,以及鎖生銹的程度,這只棺材停在這里已經有相當長的歲月了。是在十年前,還是幾十年前,因為什么原因,這只棺材被抬到了這里,一直放到現在呢?這棺材里有尸體嗎?又是誰呢?我在一瞬間心里閃過了很多念頭,有點心癢癢的,看來這祠堂和這茅草屋,以及里面的古舊的棺材,這些東西背后必然有一個故事。無奈,我身上穿的是前幾天新買的ME&CITY,我的身手又比較遲鈍,否則我肯定會爬進去仔細地瞧瞧,不過,我知道即使是進去我也瞧不出什么,我總不能撬開這是棺材,誰知道這里面會是什么東西?瞧了半天,我悻然而回頭,繞過了茅草屋繼續往后,就是一片農田,已經荒廢了很久,里面雜草叢生,我順著田埂往里走,發現沒種東西的大概有四五畝那么多,這應該是我們家分到的祖地了,可惜我老爹父親三個都不是種田的料,這地竟然長成這樣了。再往前就是別人的地了,后面能看到地的盡頭,那是山坡,有小路往下,下面是梯田的下一段。再走也就是這個樣子了,我心里一邊盤算,這些地到了杭州能值多少錢,一邊往回走去,老爹他們不知道完了沒有,如果還沒,我就在邊上聽著,順便鍛煉一下長沙話聽力,怎么樣也比在這里閑逛要好。路過那茅草屋的時候,我順著又往里看了一眼。陽光暗淡了一點,屋子里更暗了,我什么都沒有看清楚。【三、往事】當天吃晚飯的時候,我向表公打聽那棺材的來歷。表公算是這里老資格的了,現年79歲,除了趕集,他基本上沒離開過村子,然而問起這個事情來,他也不是十分的清楚,那祠堂后面的茅草屋里面有一只老棺材,村里人都知道,不過,這棺材是從什么時候出現的,他們都沒有什么印象,平日里也沒有什么人經常經過那一帶。還聽更老的一些人說,這茅草屋還是蓋在這祠堂之前的,當時那里是一片廢棄的土房,給吳家買了下來,全推平了蓋了祠堂,就唯獨剩下那一間,一直留到了現在。至于這茅草屋原先是誰蓋的,里面棺材的來歷,就無從考證了。算起來,這大約是六十年前的事情。六十年前表公是19歲,這時間實在是太久遠了,他也記不清楚是當時那棺材已經在那茅草屋里,還是之后的60年間有人放進去的。不過看這棺材的樣子,本身就很古老,具體到底是什么時候的棺材也不好說了,想著我心里有點瘮,越發覺得這里面有故事。我們吃飯是在祠堂吃的大桌飯,和村里的其他親戚一起吃的,表公的身體很硬朗,吃完飯打著水煙就回去喂雞,我老爹讓我送送,我就跟著去了,路上表公就對我說,如果我真的感興趣,可以去另一個村問一個叫徐阿琴的老人,他是當年吳家請來管祠堂的,吳家祠堂剛修的時候,他就在這個村子里給人當長工,這祠堂他也幫手蓋了,后來第二年就土地革命,他分了很大一塊地就回去了,算起來到現在可能有100多歲,要說這事情有人記得,那也就只可能是他了。不過也得看運氣,100多歲了,鬼知道他現在是什么情形。我心說我又不是吃飽了空的,而且我也沒多少和百歲老人拉關系的經驗,心說算了,也就點頭敷衍了過去。在整件事情中,這是我犯的第一個錯誤,然而卻是最嚴重的一個。【四、移棺】吳家的祖墳是在一座巖山的陽面,山大概有200多米高,并不壯觀,那里也并不止吳家一座墳頭,正面山坡上零零落落,不同的位置大概有四五個各種樣子的墳包,都是村里大戶人家的陰宅。上山有一條土道,因為平時走的人不多,雜草叢生,好在現在是冬天,人穿得多草也稀,走起來不是很困難。這座巖山的面前,本來是一條很大的山溪,所謂風水寶地,當時的人也就是前水后山這么一個概念,不過現在上面有人建了小水電,還有人挖沙,山溪早就干涸了。移棺的儀式選在了我到村子第三天的上午,看黃歷是個好日子,所以不止我們一家,很多其他的村民也在準備,巖山上密密麻麻,這里一堆那里一群都是人。我屬于長子嫡孫里排得上號的,老早就跪到了墳頭前,一邊的道士還在做前期的準備工作,四周有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我之前一直很有興趣的是,土夫子的墳會是什么樣子的,不過看了真是大失所望,和普通的農民墓差不多,水泥澆起來的一個扇形屏風一樣的墳頭,前面是一塊大水泥碑,后面是和山連起來的封土,全是雜草,如果沒有那水泥的部分,你絕看不出來那里有個墳。三叔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