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2
怕只是搭上一兩句話,也是一件極心曠神怡的雅事。但是卻在一開頭就被自己搞砸了,能不懊惱嘛。也有人死倔,不愿意承認誤信:“他沒吸食寒食散,也不代表著其他的傳言就是假的??!”一開始的考生奇怪地看回來,覺得自己的這位同窗實在是個腦子不太夠用的杠精:“傳言里還說,顧世子要取溫公子而代之呢,兩人勢同水火,深厭彼此。若果真如此,溫公子怎會和顧世子同乘一輛車來貢院?怎會親自扶他下來?又怎會有說有笑?”“這、這、這……”一連三問,讓杠精變成了鋸嘴的葫蘆,完全無法解釋。這真的很不合常理,溫篆雖曾短暫地和顧喬并稱過“雍畿雙童”,但兩人當時應該并沒有交集,再后來顧喬沉寂了,他倆就更不可能認識了。這么高調地相攜而來,不應該啊。溫篆在開考前找上顧喬時,顧喬其實也這么奇怪過,他不記得自己和溫篆有過什么交集。但溫篆想來拜訪的帖子,就明晃晃地擺在他眼前的桌子上。最終,顧喬還是點頭答應了,畢竟他小時候最想做的事之一,就是找個機會認識一下溫家的公子篆。溫篆年不過十五,已出落得十分優秀。他和他那個當尚書的祖父有不少相似之處,均是細目長眉,唇角上揚,像極了一只長袖善舞的老狐貍,誰也不得罪,誰也能交好。“我知道你,但我們以前確實沒有過交集?!睖毓雍苜N心,一上來就開門見山地給顧喬解了惑,免得顧喬繼續瞎琢磨。他不慌不忙,先低頭抿了口國公府待客用的花茶,微微瞇眼,更加確定了心中所想,然后才道:“我來此,只是想與世子解釋一件事?!?/br>“何事?”溫篆沒急著說答案,只是先反問了個問題:“不知世子對最近京中文人圈甚囂塵上的傳言,可有所耳聞?”顧喬還真就不知道。他不管是穿成太子,還是穿回自己身上,都沒怎么和外界接觸過,一門心思都用在了接收新知識上,雖有心向外界拓展,卻還沒有來得及找到時間。但溫篆不會無故提起,所以顧喬的回答是:“我可以現在知道一下?!?/br>然后,溫篆就把他從趙光那里聽來的傳聞,大略和顧喬說了。“我知道傳言做不得真……”以溫篆對太子的了解,顧喬補缺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根本不是什么“有可能”。就拿他在國公府喝的這花茶來舉例,這是一般權貴都很少能夠喝到的稀有貢茶??梢婎檰虒τ谔觼碚f,真的很重要。雖然溫篆不知道為什么,也不知道這兩個本不該有交集的人是怎么建立起的聯系,但溫篆本就不是好奇心有多重的人。他不關心過程,只重視結果。如今的結果就是:“有人想看你我反目——”“——但我又為什么要如他所愿呢?”看上去溫潤如玉的溫公子,其實也是個反骨仔,要不然他也不會入了脾氣火爆的太子的眼。在顧喬驚訝的表情里,溫篆又一字一頓地做了最后的補充:“我看上去很像個傻逼嗎?”顧喬最終也沒忍住笑,一邊笑,一邊搖了搖頭??磥頊毓右彩莻€有脾氣的人呀,他想著。雖然溫篆和他過去想象里陌上人如玉的翩翩佳公子不同,但這樣的溫篆,他反而更喜歡了。巧了不是,溫篆也一直對顧喬印象良好:“很遺憾當年我們沒有來得及認識,但現在應該也不算晚。重新介紹一下,我叫溫篆,暫時還沒有字。我小時候就讀過世子寫的小詩,童趣盎然,清晰俊逸。對世子可謂神交已久,不知道世子可否賞個臉?”溫篆要是想讓一個人喜歡自己,就真的可以做到滴水不漏,讓人如沐春風,很快他和顧喬就要無話不談了。兩人說著說著,不可避免地談到了即將到來的伴讀考試,順其自然地,溫篆對顧喬發出了保結的邀請。顧喬也正在為這個發愁,雖然太子殿下說不用擔心,他會搞定,但顧喬還是私心想著,若自己可以做到,也就不用麻煩太子再為他奔波。然后,就有了今日貢院門口那驚掉人下巴的一幕。其他伴讀的立場不好說,但至少在眼下他們是站在同一條線上的,他們都是太子對外的臉面,不能叫心懷叵測之人看了笑話去。鐘聲一過,制科考試正式開始。差役先是發了一圈草稿紙,然后才發了試卷,最后親眼監督著考生把姓名、籍貫填寫了上去,確定和考生本身的信息一一對應,無人冒替,這才作罷。考試真的很嚴格。剛剛還有心思討論八卦的考生們,如今一個個神情緊張,如臨大敵,心中再無旁騖,只抓緊時間通讀起了考卷。讀卷不過短短幾分鐘,有人大喜過望,亦有人眼含絕望。制科考試的范疇種類繁多,達到了八十余種,都是隨時隨地按照朝廷的需求來表立名目的,并沒有一個固定的稱呼。好比朝廷需要治國的人才,就開個“文以經國”;打仗需要人才了,那就開個“武足安邊”??傊?,隨意得很。因為是針對性十分強的考試,以務實為主,考官在出卷時的發揮也是天馬行空。出題范圍雖然說是以九經、正史等為主,但其實還是幾乎等于所有有過記錄的圣賢書。考生們通讀一遍考卷,就是為了先心里大致有個數,確定一下自己到底看沒看過。卷面一共六道大題,三經三史。乍一看,這回出的題都出自常見經史,包括了以及等著作,就沒有人不知道的。但仔細深究才會發現,一旦到了需要把答案精確到具體出自書本里的哪個篇幅片段時,就很要人命了。但這是答題的規矩,一開頭,就要先寫出題干的出處。這也是有不少人沮喪的原因,這回制科的考試,考得有點冷門。顧喬倒是覺得自己的運氣不錯,因為考的恰好都是他看過的,而他又因為特殊的經歷被鍛煉出來了過目不忘的能力,幾乎不假思索,就已經能下筆如有神地寫好每一題的出處。第一題為中的,何休所注。第二題為中的,包咸注。………………巡考官背著手走過時,正看到顧喬連草稿都沒打,就開始答題。他本還有些不滿于這考生的草率與輕狂,但是等他站在一旁,仔細看完了顧喬的答案,才明白了對方是全都知道,且對自己極其自信,不需要任何涂改。答題速度快得讓考官一度覺得,這小孩不會是已經提前知道答案了吧?在三經三史里,只有三道會出自書本的正文,另外三道是注疏,其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