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
不平,馬車顛簸,“屁股開花”的概率極高。方案一經過粗略計算后得出結論:青島大媽乘坐馬車去曲阜探望孔子需要1天零8個小時。—————我是萌萌噠分隔線—————實行方案二:青島大媽家里貧困,于是乎,她選擇走路去曲阜見孔夫子。我們現代人的步行速度大約是5公里每小時,但是古代人寬衣大袍,穿的又不是運動鞋,一純覺得這里應該打點折扣,姑且算是4km/h的速度好了。其實,古代道路不像現代平整,爬山也沒有石階的,不過一純想一想方案一的馬車速度也沒有這么計算,于是為了實驗結果準確,也不加計算。○我們可以來算算,靠雙腿走完全路程需要多少小時呢?314.5÷4≈79(h)答案是約等于79個小時。我們和方案一的日均使用時間要保持一致,還是13個小時。79÷13≈6(天)哇塞,我懷疑青島大媽這一轉下來,6天沒停過,腳鐵定浮腫成豬蹄!沒和孔子“嘮嗑”幾句,就得先去看醫生了。方案二經過粗略計算后得出結論:青島大媽靠雙腿走去曲阜探望孔子需要6天零1個小時。—————分隔線萌且酷—————您看看,別說從遠方了,就是山東省內的朋友來探望孔子也是很費事的。何況,您別忘了一純的諸多cao作:把時間利用往最大化去計算、速度一直是最高時速、兩地距離拉直線、不計算一切切實存在的變量……才有了這么個還算可以的數據。所以說,古人對“有朋自遠方來”這事十分看重與珍惜。朋友,朋友,追其字義,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后來人們習慣把這兩個字放在一塊,也沒那么多講究了。孔子對遠方朋友的到來也是很開心的,在后面的內容還會說到,蘧伯玉使人來拜見孔子,孔子很高興——這個蘧伯玉可謂是和孔子志趣相投,孔子評價他是君子(君子哉蘧伯玉)。或許,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對這個的感受已經沒那么細膩了,反正有飛機、高鐵、輪船,對方來了請他/她吃頓飯也就是了。但我們仔細體會體會,現在通訊便捷,兩地的朋友打個電話聯絡也不是不可以,但對方仍能把“見你一面”列入假期安排表,那說明他/她打心底里把你當做好朋友,這是非常難得的!很多時候,我看到一桌子人應該是來聚會的,卻誰都不與誰交談,各自低頭看手機,我在感嘆手機帶給人變化的同時,也不知是該可憐他們的友情如此淺薄,還是該批判他們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差勁。總而言之,如果全中國人都學習自己祖先的優秀文化,就不會有各類心智不堅定、行事不著調、道德無底線的人。“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比缢咕?,難道只存在于曾經的□□國土之上嗎?“人不知而不慍”是一種素養懶鬼一純把第一則拆成了三章來講,今天,終于輪到被冷落已久的最后一句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一則孔子培養學生的目的是讓他們都成為——君子,不過,想成為君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純讀完,覺得能比較全面解釋“君子”的是四個字:文質彬彬。意思是,外在的禮節談吐和內在的真誠質樸相得益彰,那么這就是君子了。無怪乎外國人學習的時候,總是難以理解。重要的是,在西方的文化里從未出現過“君子”的概念,但這卻恰恰是的核心內容。所以,當有些英文版本的把“君子”翻譯成“紳士(gentlemen)”時,令人啼笑皆非,但也確是難為他們了。“紳士”和“君子”怎能混為一談呢?說實在的,“紳士”相對而言容易學到,把外在的禮節做到極致,不給他人帶來一絲困擾就可以了,然而,是否一切行為出自真心實意且恒久不變就很難說了。“君子”的磨煉顯然更多——如果只是學到外在禮節而缺乏真誠的心意,非但別人不認可你是“君子”,自己也不會心安。您瞧,孔夫子不但給出了君子這個概念的標準,平常還很注重細節的傳授,像今天的“人不知而不慍”就是其中之一啦。孔夫子摸著看官您的頭毛,溫和地說:“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惱怒,這不也是君子的行為嗎?”有一種翻譯是把“慍”直接理解成“生氣”,但屁孩琢磨琢磨,這不太符合人的正常情緒變化。只是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就立刻“生氣”,這樣太夸張了,個人覺得“惱怒”更恰當一點,因為“生氣”的怒氣程度比“惱怒”要高。而“慍”本來的字義也能很好地證明一純的推測。漢字是象形文字,在不清楚原本字義的時候,我們除了查字典,還可以發揮想象力,并聯系已有的漢字知識進行聯想。慍=豎心旁日皿豎心旁就代表心,凡是有豎心旁的字都基本上跟人的心情脫不了干系,如:憤、悷、愴。日和皿和“熱”都有關聯:太陽代表火熱;皿是煮熟事物的器具,屬于導熱體。這么一來,我們可以推導出“慍”的意思大抵是“心里燥熱”。像這種結構簡單的字,一純基本上能看出字義,果然,后來我為了準確起見,再去查證,發現也是和我想的八九不離十。稍微有點出入的是,有一種說法認為右邊“昷(音同溫)”原本是“上囚下皿”,表示“給囚犯食物”,意為仁慈溫和。但也無傷大雅,因為無論是“上囚下皿”,還是“上日下皿”,都表示溫熱。這對我們理解“慍”字沒有太大影響。所以說,“人不知而不慍”是一種很好的素質,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的心也不要因此燥熱、氣悶。畢竟人的性格多樣,習慣與愛好各不相同,別人不了解你是很正常的,我們不能奢求些什么。相反,我們在明白了這個道理后,心態應該更加平和,更能理解和包容別人。我們也不妄想一下子就能做到,成為“君子”,只不過在這個心態浮躁、節奏快速的現代社會中,在日常與人交往之中,我們能磨煉出一顆溫潤包容的心,對人對己都是一件好事!我們的第一則到此就講完了。這里,一純覺得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