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9
宋城噗通跪地,“當年罪臣指證了顏將軍?!?/br> “現在呢?你要說他是冤枉的?你可知若是你現在一片真心誠心,就可證你當年是自私jian詐之人,有前科者不可信,你讓孤為何還要信你一次?” 宋城低頭,“當年跟如今于罪臣而言其實都是一樣的處境?!?/br> “哦?”蜀王蒼白的臉上雙目銳利,又有幾分深沉。 “必死,獨一條路可走才可求家人的活?!?/br> 蜀王沒說話,宋城則是沙啞著聲說:“罪臣知道前后反口乃是大忌,不可信,但罪臣想說縱然自知貪生怕死非君子所為,但也絕非一心污蔑上將,只是...” 他躬下身,趴伏在地上,眼眶熱淚噴涌而出,濕潤了地面。 “當年投狀之事,是顏將軍拼死讓我們幾個去做的,我們不肯,他便斬了自己一指?!?/br> 蜀王一怔,眉鋒終于沉沉壓下。 —————— 傅東離這些人進去了,書房的們重重關上。 但這次,皇子不入內。 宴無好宴,卻不可散,其余官員們心思起伏,只能虛笑,宗室們一貫明哲保身,此時也沉默。 隱王忽然起身,走了出去。 不久后,野王也起身了。 兩人一前一后出去,其余人的神色就更復雜了。 趙錦瑟見到了隱王出來,一向峻冷如仙的人此時眉目微垂,袖擺清蕩,他出來后見到了這邊兩個女子,一個是他未來的妻,一個是間接將他太子之位算計飛走的政敵之妻。 沉默片刻,他略頷首,走出水閣臺,但也沒走遠。 因為在等野王。 趙錦瑟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但知道肯定跟此時內殿中說的事有關。 叛國大案么。 先是太子案,接著是顏氏叛國大案。 這天是真的要變了。 風雨欲來,大廈將傾,就是不知道壓死的會是誰了。 104.護住 “那時候賬內十五人,都是一起上陣殺敵的兄弟, 將軍在上, 我們十四人在下, 眼看朝廷喻令斥責我軍通敵叛國在前,鐵騎稽查軍即將前來緝拿,國內民意沸騰鼎沸, 所有人都說我們貪生怕死,放了敵軍入城,本來說好的軍機盟友一律反了口,我們百口莫辯, 但也不想擔上這滔天大罪,便齊齊想辦法, 奈何如何引證都是無用, 所有旁證都被切斷, 所有辨證都被指責是我們自己內部人, 眼看著就要一同被以叛國罪論戰, 吵架滅族,當時顏將軍無奈之下想出了一個法子,便是去一半留一半?!?/br> 去一半留一半? 幾個閣老年紀都不小, 一聽到這里就都齊齊挑了眉峰,神色復雜。 他們明白了宋城的意思。 “將軍...將軍讓我們十四人里面出一半人以投狀指證的名義擺脫叛國罪,可得生路, 否則就是全軍覆沒, 他于心不甘?!?/br> 傅東離淡淡道:“投狀的好像不足七人?!?/br> 宋城垂眸, “因為我們集體選出來的另外兩人不肯,說自己無妻兒老小,寧可跟將軍共黃泉?!?/br> 所以只有五個人脫了罪名。 “這只是你一派之詞,不足為信,何況若是真有冤屈,他顏琛上告就是,何至于如此,邏輯不通,簡直可笑!” 李閣老冷肅指責。 宋城卻猛抬頭,盯著他,“稽查官是太子府的人,閣內一半也是太子的人,加上朝堂一面倒,連兩個盟友都督都反相指證我們,鐵證如山,辨無可辨,我們如何能有法子?將軍本想問詢邯煬顏氏族內消息,苦等之下卻只得到顏老太爺艱難避開暗目傳出的一個消息——他說,大勢已去,要么引頸就戮,要么另謀生機。但我們都沒想到將軍會選擇這樣的法子?!?/br> 他這言語已經很直接了。 大勢所趨,誰的大勢? □□。 因為當年除掉野王跟顏氏所得利益都在太子! 而細想來,當時查問此案的負責人幾乎都是□□的人,這就是當年顏老太爺看破的大勢。 他或許期待自己兒子遠在邯煬之外,能看破局勢,茍且偷生,就算不能洗刷冤屈,也起碼能保得一命,因為在邯煬的顏氏所有人都被看死了,逃不出去,必死無疑。 可顏琛回去了,被看押回去的。 他選擇了必死的路,讓宋城等人活了一命。 不過談及□□,李閣老這些年好像~~跟皇后那邊聯系密切。 當年身上多少也有這樣的標簽,而他的門生當年也多有參與此案的。 這就耐人尋味了。 李閣老似乎察覺到其他人的表情跟眼神,手掌微微曲起,忽一笑,“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當年顏琛被定罪斬刑時,可是被敵國之人救走了,如此便是鐵證,如今你竟這般說話,不覺得可笑嗎?” 的確,這就是這個案子被判死后再無可能翻案的最大關健。 “太子已被玨王謀害,我倒覺得這是你宋城為了玨王才故意攀咬的!真是齊心險惡!” 李閣老一提,其他閣老跟宗室長老倒也想起來了,這宋城女兒似乎跟玨王差點成親了。 莫非... 宋城卻抬頭看向蜀王。 君臣對視,心知肚明,他的女兒宋玉寧就是玨王設計暗害的,他不可能為了玨王出面,那是為了什么呢? 蜀王只知道宋城說他是為了求生,為了家人的生。 有勢力威脅到宋家了?是誰? 太子已死,那就是皇后? 對了,玨王之前代表皇后,宋玉寧遇害,多少跟皇后也脫不了干系吧,或者說當年叛國案時太子還算年輕,未必有這么大的能耐鉤劃如此巨案。 蜀王并不會偏信宋城一人所言,因為當年這個案子是他下旨確定的,當年他也確信顏氏叛國,如今讓他翻案也有些... 沒有證據,他為什么要信? “君上,我有證據?!?/br> 宋城從懷里掏出兩份東西。 “這是當年將軍跟三道大都督曾商議軍機往來的書信,只有一封,涉及引敵入甕的軍機,其實當年有許多封書信可做佐證,但顏將軍上交給稽查使后,后來在邯煬三司會審時卻被告知信件都是偽造的,根本就不是兩大都督的筆跡,當時我們就知道肯定是那些信件都被調換了,變成了偽證,他們千算萬算卻不知顏將軍留了一手,把最后一封密信藏在了當年負責傳信的隱名密探身上,因為那時大勢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