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
退,賽哈帖木兒見皇帝走了連忙下令撤退,八萬蒙古兵兵敗如山倒,在倉皇撤退的途中淪為被明軍肆意掩殺的獵物。風月明和朱棣先是會合了郭英,然后三隊人馬合兵一處,從后追擊敗退的北元騎兵。也速迭爾和賽哈帖木兒沿著山路,一路向東敗退了有三十多里,好容易擺脫了郭英的追兵,剛想收住陣腳就聽兩側山上炮響震天,滾石箭矢如雨點般傾灑下來,緊接著喊殺聲響起,兩隊騎兵分從兩側殺出,對北元軍展開了毫不留情的屠殺。一番混戰之后風月明、朱棣和郭英也從后拍馬趕到加入戰局,又一輪追殺之后,才終于收住軍勢。燕王朱棣勒馬站定,目送也速迭爾的殘兵敗將消失在視野盡頭,微笑道:“這隊埋伏在此恭候北元敗軍的人馬,是否就是前將軍苦苦尋找的參將方瑜呢?”風月明輕輕一笑,氣貫丹田縱聲喝道:“方瑜你給我過來!”很快一個懶洋洋的聲音從路旁的山坡上傳下來道:“來了來了,別著急?!?/br>伴隨著聲音,一個清秀書生模樣的少年悠悠然從一旁的山坡上走了下來,他身披厚厚的狐裘大氅,走得不緊不慢,和一身狼狽血跡斑駁的風月明朱棣等人形成鮮明的對比。“方瑜你小子,讓我等得好慘?!憋L月明不滿地道,“要是我還按照和你的約定死守在沙城里,恐怕早就力戰而死了?!?/br>方瑜沒有絲毫愧疚之意,先是向郭英和朱棣分別見禮,然后才搖頭晃腦地道:“我認識的前將軍風月明又豈是不知變通之輩?更何況既有燕王一同被困,前將軍肯定會為大局著想,拼死保燕王突圍的?!?/br>“少說這沒用的?!憋L月明哼了一聲道,“你這身狐裘是哪來的?我不記得你畏寒呀?”“我是不畏寒,但卻喜歡穿得暖些。怎么,你有意見?”方瑜走到風月明的馬前,自有人讓出自己的坐騎讓他騎上,方瑜向那人道謝一聲,又道:“是在懷來城的軍需庫里繳獲的,我眼光還不錯吧?”“怎么?你去過懷來?”這時另一邊的郭英問道。方瑜笑道:“當然去過懷來,不然那包圍宣府的七萬北元軍又是因何撤走的?”郭英略一思索,隨即釋然大笑道:“老夫明白了,方參將真乃運籌帷幄之大才也?!?/br>云河不解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你都把我繞糊涂了。我們苦守沙城的這些日子里,你到底去了哪里?”方瑜抬眼環視,似乎很享受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美妙感覺,也并沒有任何因為得到郭英夸獎而自謙之意,淡淡道:“你既想知道,何不請教武定侯他老人家。我去了什么地方,想必他已經知道了?!?/br>云河苦著臉無奈看向郭英。郭英哈哈一笑,替方瑜解釋道:“既然也速迭爾親自率兵增援沙城戰場,那么他本來用于屯兵的大本營懷來城豈非就是一座空城了?于是這位方參將就在昨夜趁虛而入收復了懷來城,然后再放出消息引得本來圍困在宣府周圍的七萬敵軍回救大本營,于是宣府之圍自解?!?/br>風月明又問道:“難道你之前一直不在沙城出現,就是等著也速迭爾離開懷來城空虛?”“正是如此?!狈借さ靡獾氐?。“可是你怎知也速迭爾一定會帶兵開赴沙城?”云河也問道。方瑜笑著看向朱棣,悠然道:“我當然知道,既有燕王為餌,又何愁也速迭爾這條黃金家族②的大魚不上鉤?”風月明微一錯愕,旋即明白過來。問題的關鍵在于也速迭爾南下的動機。也速迭爾之所以南下寇邊,目的不在搶多少財寶又或攻幾座城池,而是恢復他阿里不哥一脈黃金家族的榮耀。你忽必烈家族失去的榮耀,我身為阿里不哥家族的后代,我要給奪回來,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我是黃金家族的正統傳人。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其后人卻最終又丟了天下。只要也速迭爾能奪回昔日大元帝國的都城大都,就能恢復他阿里不哥一脈黃金家族的榮耀。所以他的目標是北平。而要想得到北平,還有比擒住燕王朱棣更簡單的辦法嗎?既然燕王朱棣當時就身在沙城,那么也速迭爾又有什么理由錯過這個奪回元大都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快捷方式呢?所以方瑜不愁也速迭爾不上當。朱棣哈哈一笑道:“你的眼光確實不錯,本王喜歡你那身狐裘?!彼@句話語帶雙關,表面上好像是說方瑜挑選狐裘的眼光,實際又隱喻他看待戰場的眼光。方瑜卻好像沒聽懂朱棣的隱喻,警惕地捂緊狐裘,瞪了朱棣一眼道:“喜歡我也不會給的,殿下身為堂堂藩王,總不至于和我這個小小參將搶衣服穿吧?”朱棣用折疊著的馬鞭輕輕點了一下方瑜,縱聲大笑道:“你小小年紀就這么貪心,小心以后貪多嚼不爛?!?/br>“貪呀,當然貪!”方瑜滿不在乎地道,“不貪怎么贏?”作者有話要說:纛: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②黃金家族:指具有純正血統的蒙古人。曾指成吉思汗的后人,后又狹義特指拖雷一脈的傳人。拖雷死后蒙哥繼承汗位,到蒙哥戰死前線,他的兩個兒子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分別在中原和草原自立為大汗,都視自己一脈為黃金家族正統。兩人一番內戰之后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開創大元帝國,從此黃金家族變為忽必烈一脈,而阿里不哥一脈的后人則為此蒙羞并懷恨在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北征捕魚兒海擊敗北元軍,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在逃亡途中被阿里不哥的后人也速迭爾殺害,皇位也因此被也速迭爾獲得,黃金家族再次從忽必烈轉回到阿里不哥的后人一脈。第4章以步制騎以步制騎,自古以來就是困擾中原農耕文明的大問題。面對游牧民族來去如風的騎兵攻擊,以步兵為主的漢人軍隊很難占到便宜。故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伊始,漢人也開始學習馬背上作戰的騎兵戰法。雖然漢人騎兵在某些歷史階段達到了足夠與游牧民族抗衡的高度,但也不得不承認,在大部分的歷史階段中,漢人軍隊的戰斗力確實比不上這些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游牧民族。所以如何以步兵對抗騎兵,在過去的上千年中始終是中原王朝最關心的軍事話題之一。有人曾提出一種戰術,以幾千名步兵組成陣型緊密嚴整的大方陣,人人身披重甲,手持鋼盾和長矛,這樣不但可以有效地防御敵騎射來的弓箭,甚至還能抵擋敵人騎兵的近身沖擊。然而其最大的缺點就是笨重,且雖有無懈可擊的防守卻缺乏有效反擊的手段,只能任由敵人戲耍,直至累到筋疲力盡。所以再后來的將領在面對游牧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