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44
公里開外、再加上預警機超大的偵測范圍,艦隊及時作出規避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艦隊位置一旦有了明顯變動,就算敵人的偵察機或者說預警機能夠跟住不丟,敵人的攻擊機群也不可避免地要改變航向,從而增大行程,以其原本就消耗近半的燃油攜帶量,追上后是否還夠一戰都很難說。雖然因為盟軍特地少帶了炸彈而增大了作戰半徑,因此還不至于因為燃油的問題而放棄攻擊,但是德國公海艦隊的主動退卻還是令盟軍指揮官陷入了兩難境地。放棄進攻的話,那么多燃油豈不是白白消耗了?要知道那可不是美國本土白菜價的燃油,而是付出了巨大代價才運到冰島和英國的!而且這種長途飛行會大幅消耗飛行員的體力和精力,一仗打完了至少得回去休息好幾天,如果就此放棄的話,敵人最多一天時間之內就又能返回原來的位置繼續未完的工作,然后盟軍司令部就得再派別的飛行員來執行相同的任務。這樣下去的話,德國人不必付出任何代價,就能讓上萬名盟軍飛行員和機組人員一直疲于奔命卻一無所獲,且不說英國本就已經十分脆弱的燃油供應能否支撐,平白廢掉了一大半的戰略轟炸機和幾千架先進p-51b/c戰斗機,盟軍別說繼續對德戰略轟炸了,英倫三島及其周邊島嶼的安全能否保證都令人懷疑……于是盟軍司令部很自然地選擇了讓英倫三島派出的機群獨自發起攻擊,結果卻在德國公海艦隊那可怕的防空火力和德軍超過500架艦載戰斗機的打擊下鎩羽而歸,此役盟軍有超過700架飛機被德國人擊落,而德國公海艦隊卻沒有一艘主力艦被炸沉或遭到重創。不肯死心的盟軍大西洋戰區司令部又進行了一次嘗試,結果卻輸得更慘,而潛艇攻擊同樣以失敗而告終,人員與裝備損失的數字就如同飛一樣地躥升,但除了消耗公海艦隊的彈藥、令其更早返航之外,并沒有取得任何有實際意義的戰果……在公海艦隊與德國潛艇部隊的嚴密封鎖下,英國本土、愛爾蘭乃至冰島的物資儲備入不敷出的狀況愈發明顯,英國人就連吃飯都重新面臨了問題,還哪兒顧得上燃油???而隨著燃油儲備的飛速下降,盟軍飛機能夠勉強保護英國本土就不錯了,一段時間內再也無力對西歐大陸發起戰略轟炸了,結果幾個月一過,德國迅速修復了之前在空襲中受損的設施,工業生產不但完全恢復,而且還有所增長,盟軍之前在戰略轟炸中付出的巨大代價幾乎全都白費了……第七百五十章斯大林格勒戰役幸虧公海艦隊也由于路途遙遠、每次出海后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浪費在路上,而無法完全切斷英國的生命線,加之德國空軍的主力重新移往東線而沒能趁機消滅英國本土的盟國航空部隊、陸軍主力更被蘇聯戰場拖住而沒有余力登陸英國本土,否則即使是丘吉爾這樣的強硬派,只怕也要撐不下去和德國人談和了。此外英國人在幾乎陷入絕境的情況下終于學會了變通,也是其能夠堅持下去的重要原因??紤]到戰斗機依賴主要得從外部輸入的燃油,在如今海上交通線極其不暢的狀況下已經很難發揮作用,英國政府毅然決定將防空的重任托付給高射炮部隊。英國本土雖然總體上講資源十分匱乏,但是煤炭與鐵礦的儲量卻十分豐富,而合金鋼所需要的稀有金屬數量也相較燃油少得多,占用的運力自然也小得多,航線再怎么不暢也能保證供應,所以英國本土的兵工廠完全爆得起高射炮。至于炮彈,英國的合成氨路線是以煤炭為基礎的,所以炸藥的生產也不會受到封鎖的影響,而且即使需要量增加幾倍,也不難滿足。而近炸引信(吃過德軍電子干擾機的大虧之后,如今盟國生產的近炸引信已經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并不需要特別的資源,英國的無線電技術又相當先進。因此也同樣不需要美國的支援。確定了這個思路后,英國本土大部分的兵工廠紛紛進行生產線改造以轉產高射炮,甚至為此停掉了大部分坦克和汽車的生產(反正缺油也用不起),1943年當年英國高射炮的產量就超過了德國,1944年更是達到了德國的兩倍,而英國的國土又相對狹?。ǖ聡朗爻^半個歐洲大陸),因此高射炮部署的密度之大可想而知,平均超過了德國空防的二十倍,即使與德國本土相比,也有五倍以上的優勢。再加上陀螺瞄準具和更新型炮瞄雷達的廣泛應用。英國本土、特別是大不列顛島的防空火力之強簡直可以用喪盡天良來形容。也正是靠著如此恐怖的防空力量,加上數量同樣激增的要塞重炮,英國人才能在失去制空權的不利形勢下始終堅守本土……但是光能挨打無論如何也不能稱為占了上風,西線陷入困境終究是不爭的事實。而與之相比。東線的情況也同樣好不了多少。由于美國政府開辟了極其危險的北冰洋航線。蘇聯一度幾乎見底的物資儲備有所恢復,但是莫斯科一帶春季的化凍期還未完全過去,德國人就發起了1943年來的首次大規模進攻。而他們選擇的突破點并非是蘇聯人以為的莫斯科或者列寧格勒,而是南線的斯大林格勒。其實,德國國防軍的將帥們無不更想先將莫斯科拿下、給自己的軍事生涯填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即使小胡子個人認為南線戰場更加重要,也難以違逆眾意,但是蘇聯北部的化凍期還未過去而不利于德國機械化部隊的進兵卻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客觀事實,小胡子巧妙地利用這一點說服自己的元帥和將軍們同意先在南線打一仗,以進一步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或者摧毀蘇聯殘存的工業力量,減小之后進攻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時所可能遇到的阻力……與歷史上久攻斯大林格勒不下結果被蘇聯調集大批軍隊包了餃子截然相反,這個時空德軍的進攻順利得不可思議,蘇軍統帥部的兵力集結還沒完成,德軍就已經完全占領了這座蘇聯人認為是不可能失守的堅城。后世史家在分析此次戰役時,普遍認為德軍第一次在蘇德戰場上大批使用的云爆彈以及斯大林格勒守軍錯誤的戰前部署是造成蘇軍大敗的兩個關鍵原因。雖然參與進攻的德軍多達30萬人以上、如果再算上盟國和仆從國的軍隊則更是超過50萬,這個數字大大超過了斯大林格勒及其附近地域的蘇軍總數,然而斯大林格勒是一座有著光榮傳統的英雄城市,如果充分動員民兵,蘇軍的兵力甚至可以占到上風,但是蘇軍主帥卻沒有與德軍野戰(這樣打的話或許蘇軍還是會輸,但是德軍的傷亡肯定會增大許多。)的勇氣,而選擇將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