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77
的資產都交給第一艦隊支配,現在戰爭已經白熱化,造艦來不及了。但只要有錢,購買這條捷徑卻是可以走的……由于優秀艦載機飛行員的連續大量損失,日本海軍短時間內很難補足缺額,同時隨著珍珠港打撈起來的“企業”號與“大黃蜂”號這兩艘美國航母的修復,日本海軍擁有的航母總數增加到了創紀錄的14艘之多,使得合格艦載機飛行員的缺口進一步放大。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海軍最終同意將兩艘航速較慢的老式航母赤城號與加賀號賣給德國人,一方面可以藉此獲得一些資金和技術,另一方面也正好甩掉這兩個累贅,以后另外那12艘高速航母(最大航速基本都有33節以上)就可以充分發揮出其機動性的優勢了……而魏格納對這次交易也很滿意。因為德國航母的定位是保護兩艘超級戰列艦以及在獲勝后派出飛機追殲殘敵。因此航母的最大航速并不需要太快,兩艘航母分別為28節與31節的最大航速足夠用了。而且這兩艘都是重型航母,雖然設計與艦體都較為陳舊,但載機數與飛機出動率相較齊柏林號與斯特拉塞號具有明顯的優勢。這同樣是魏格納所需要的。后來魏格納還忽悠戈林說“空軍在海上需要機場”。求他撥款建造“空軍浮動機場”。也采用了類似的設計思路,即速度偏慢(但也在31節上下)但載機數和出動率不錯的特殊重型航母,雖然這不符合航母的發展方向。但由于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和陸基空中力量,它們在二戰中后期還是發揮出了不小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空軍浮動機場”因為性能上要求較低,建造起來自然也相對容易,即使是德國這樣一個造船工業基礎相對薄弱(與美英日三國相比)的國家也能大量快速地建造生產,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英兩國恐怖造艦能力的巨大優勢……至于艦載機的飛行員,魏格納倒是不必擔心,當初帶到中國的飛行員與飛行學員的總數相較兩艘航母的搭載能力就是大大超編的,而且投靠戈林后,戈胖子又立即從空軍中抽調了不下500名經驗豐富的優秀飛行員、機組和地勤人員借道當時還未與德國翻臉的蘇聯境內前往中國加入第一艦隊,雖然他們還需培訓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適應海上作戰,但有人總比沒人要好,而且這批飛行員中也有不少有志于海航的杰出人才,比如哈林豪森上校,魏格納相信他們可以很快地完成從陸基空軍到艦載航空兵的轉變……而艦載機方面,既然是自己人了,戈胖子自然是立刻就批準fw190d艦載戰斗機開始批量生產,不過由于中國為了嚴守中立而要求德**人限期離境,沒準將來就會反目成仇,再加上現在戰爭已經如火如荼、中國飛機、特別是鋁合金產能又還很有限,難以及時滿足艦隊的需要,因此魏格納沒有像當初打算的那樣向中國采購,而選擇讓日本企業特許生產。只是由于日本所產的發動機無論是性能還是質量都達不到要求,所以發動機還是選擇從中國訂購,雖然中國航空發動機本身的性能不如德國產品,但是配套的渦輪增壓器卻是世界上最好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這一不足,再說即使是發動機本身,也總比日本貨要強一些,畢竟中國的航空工業是德國手把手帶起來的、而且至今仍有大量德國專家和技工在中國工作,而那百萬捷克工人雖然鬧過別扭,但是素質確實過硬,他們生產出來的零部件質量世界一流。而日本因為本身已經是工業國,必須考慮工人就業等問題,這些“歪門邪道”反而學不了(當然這并不是壞事)……但工業國畢竟是工業國,哪怕日本只是一個民眾依然貧窮的初級工業國,也具有遠比中國強得多的技術研發能力,雖然那些合金材料與加工工藝而難以仿制,但是中國產品設計中的可取之處還是很快被日本的發動機專家借鑒,多少提升了一點日本航空發動機的設計水平。不過日本航空發動機水平的真正質變,還要等到德國人向其轉讓了那些關鍵的材料工藝之后,這方面光靠自己努力研究,是不可能迅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如果可能的話,直接引進不失為一條捷徑,歷史上戰后的日本就是這樣做的……第六百七十三章萬國艦隊(下)雖然擁有4艘航母和2艘超級戰列艦,但“德國空軍第一艦隊”想要具備獨立作戰的能力,還必須配備大量的輔助艦,由于時間不等人,魏格納暫時還是只能通過采購來應急。海軍規模龐大的日本自然是首選,但是日本之前為了突襲的需要,主力艦的建造比例過高,導致現在他們自己的輔助艦也不夠用,又能擠出多少艘賣給德國?因此魏格納只得同時向中國求購,中國海軍的規模雖然遠不如日本,但是中國作為一個陸權國家,對海軍的依賴同樣遠不如日本,不太長的時間內海軍實力下降不至于造成致命的后果,而輔助艦的建造速度又非???,因此能夠出售的現成艦艇反倒更多。雖然有些擔心軸心國取得二戰的勝利,但是德國遠東艦隊獲得獨立作戰的能力之后必然會啟航回國支援歐洲戰場,到時候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優勢就會減小,這對中國的國家安全無疑是有利的。畢竟由于距離實在太遠,即便德國在歐洲取得再大的優勢也不致對中國構成重大威脅,只要日本這邊不過分強大,就一切都沒有問題。因此原則上中國高層并不反對出售海軍艦艇給德國人,即使是一開始不愿意的海軍官兵們,在中央許諾給他們建造更多更好的艦艇后也不再牢sao滿腹了……其實這次軍售對于中國海軍來說,也是一次很好的機會。當初因為經驗缺乏的緣故,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批輔助艦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火炮的口徑過多,增加了后勤壓力。以防空火炮為例,第一批艦艇上共有25mm、37mm、57mm、88mm、105mm、127mm這六種口徑,而實際上只需要25、37加上1-2種大口徑高炮即可,與看起來火力層次更多的第一批艦艇相比,精簡了設計的第二批輔助艦防空能力并沒有明顯的下降,而軍工與后勤部門的工作壓力卻大大減輕了。這些設計上有缺陷的艦艇有些只需簡單地改裝即可滿足更高的要求,但有些則不行。比如因為不適合中國的情況已經被中國海軍放棄了的88mm口徑高射炮(105mm和57mm被確定為近炸引信高射炮的兩種主要口徑。而127mm高平兩用炮雖然被留用,但主要用途已經是對海對地而非對空了。),它的炮位想要換成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