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83
讀八年書初中畢業了就可以進行小中專接受專業技術培訓,出來后至少也是個技術工人,學得好的話當個出色的工程師也不是不可能,這一方面可以盡快緩解國家對于技術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學生父母的經濟負擔,畢竟現在的中國還實在太窮,現在的中國家庭又往往有五六個甚至更多的小孩,就算學費全免,如果小孩太晚工作的話,家里也很難堅持得下去只是教師的出題習慣很難一下子轉變過來,而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量卻較前暴增,這無疑大大增加了他們本就不輕的學業負擔,一時間怨聲載道,甚至有學生以“反對壓迫”等種種很有時代特色的理由表示不滿、甚至直接還有人直接將狀告到了太祖那里,而太祖又是最反對填鴨式教學的,因此很自然地站在了學生一邊,導致胡衛東與其爆發了少有的激烈爭執。身為穿越者的胡衛東深知十年動亂時期學校馬放南山造成了多么嚴重的后果,因此無論如何都必須將太祖思想上自由主義的傾向提前遏止住,客觀地說,完全放任自流的學習也未必就出不了人才,比如當年交了白卷的張鐵生后來也成為了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但問題在于類似管理之類的工作社會性很強,比起專業學習,社會實踐其實更加重要,但國家現在最急需的人才卻是理工科的專業技術人員,這些不下苦功將根基打扎實了就進工作崗位,那是絕對不能勝任的,須知即使是沈鴻那樣的天才,也經過了異常艱苦的自學。事實上至少對科技人才、尤其是應用型科技人才來說,想要不勞而獲是根本不可能的,就拿后世被人嘲笑說學生都是學習瘋子的中科大來說,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十幾位中國科學家(包括在中國上大學、但后來入了外國國籍的。)當中,大學生涯在中科大度過的比其他所有學校加起來還多,這已經足以說明勤奮用功有多么重要。甚至就連被國內輿論認為是素質教育的西方國家,那些優秀的學生也并不像傳言中是到了大學才開始用功,而是早在中學、甚至小學階段就開始刻苦學習了第四百五十章教育改革(下)其中的奧妙在于有錢人家的孩子都是上的貴族學校,這些學校的功課是很重的,學習成績也很受重視,而普通的中小學要求則很低,因此給人以西方教育不重成績的假象。<-》可是最后當他們要進入大學的時候,其中的差距就完全顯現出來了,不是美國人到了大學才用功,而是只有用功的美國人才能考上像樣的大學要說與中國教育的區別,美國教育主要是多了一些社會實踐和業余興趣之類的考評內容,這對有錢人家的孩子來說沒有什么難度,但是窮人子弟卻很難負擔得起鍛煉這些能力所需的高昂費用,因此他們需要在學習成績上明顯比家里有錢的同學更加出色,才能勉強抵消掉其不利的影響。也就是說,美國的窮學生在學習上需要比中國的窮學生更加勤奮刻苦才能有機會出人頭地,誰能說學習不需要刻苦?考試成績不重要?不過,在聽取了更多的反饋意見之后,胡衛東還是對原定的教改方案進行了一些修正,例如小學、尤其是三年級之前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習慣為主,不能施加太大的學習壓力,并且還對習題數量和考試次數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以免心智還遠未成熟的小學生因為過重的學習壓力而厭學。此外,胡衛東還規定統考出題組的老師們不準出與考察學生知識儲備與運用能力無關的偏題怪題,違者將被剔除出去。但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生的課業壓力就開始明顯增大了,他們必須在兩年時間里學完幾乎相當于后世小學三個學年的課程,而進入初中之后的學業壓力則更加沉重,同時因為義務教育的結束,學生們還將開始面臨殘酷的升學考試。由于中國在至少二三十年內中高級教師的短缺將長期存在,因此雖然遠比歷史上更早地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其實很大程度上是以降低教學質量為代價的,但基于當時的國情,這樣做是值得的。),但從高中/小中專一級開始。學校數量與招生人數較之小學初中大幅減少。平均每5個初中生里面才有一個能夠考上高中或者小中專(注1),而在高中生里面更是每10個才有一個能夠考上大專院校,其中考上本科的不超過5%,因此這個時空中考與高考的殘酷可想而知。而且與歷史上的后世不同。這個時空的中國學生就算考進了大學也輕松不下來??紤]到這個年代的研究生已經堪稱是專家級的高級人才。因此考研難度大一點倒也可以理解,可是只有不到一半學生能夠順利畢業(注2)就實在有些夸張了,中國也因此成為了后來世界上唯一一個大學是“嚴進嚴出”的國家。甚至即使在幾十年后,由于高中入學率的飛速增加和小中專這種特殊學校的消失,大學生中不能畢業的依然十分普遍不過,有付出就有回報,且不說大學生畢業之后前途一片光明,甚至在上大學期間,也可以領到國家發放的補貼,雖然數額不算很多,但節儉一點的話足以維持大學生的日常開支還綽綽有余,如果再做些勤工儉學的工作,大學期間就可以養家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胡衛東雖然來自于后世,但卻是堅定支持大學畢業后國家包分配的,因為只有國家能夠不在乎大學生工作經驗的匱乏、并有足夠的耐心等其歷練成長。而后世的那些外企、私企乃至鄉鎮企業卻更在乎眼前利益(不在乎也不行,國家不包分配的一個結果就是跳槽也容易了,大家都不想為別人做嫁衣,因此就普遍都更喜歡現成的人才了,因此大學畢業生、尤其是理工科畢業包分配制度的取消不是一個錯誤,而是兩個錯誤。),招人時動輒要求工作經驗,結果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都為了就業而被迫轉行,尤其是公務員這種浪費專業才能的位置更是引得大家趨之若鶩(其實這與當初的包分配相比,只是以前是國家將大學生拉進體制,現在是大學生自己要趕著進來,當初為了能去外企工作而鼓噪廢止包分配制度的那些人現在不知作何感想,當然他們是不會后悔的,因為苦的只是后來人),很多本來可以成為科技專家的好苗子因此荒廢,這種情況若在這個時空再現,絕對是當年就有過切膚之痛的胡衛東所無法容忍的不過胡衛東也并沒有搞一刀切,包分配一事學生是可以拒絕的,前提是入學時提出申請,代價是必須放棄補貼和學費免除等一切的福利條件。此外,接受國家分配的大學畢業生只要不是進了關鍵部門,工作三年期滿后就可以自由跳槽,因此除了那些家庭條件極好的學生,很少有人愿意為了短短三年的自由而放棄就讀大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