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41
治手段不同,這個時空的赤色黨更加重視軍事上的反擊。三管齊下給予了蔣政權以沉重的打擊首先是正在返回華北邊區的路上的八路軍主力部隊受命兵分三路,一路進軍太原,爭取利用這個機會將閻錫山的勢力徹底拔除。雖然閻錫山迄今為止還沒有對“贛南事變”發表意見,但他的政治態度一向偏右,也曾對赤色黨與群眾欠下血債。為防萬一,還是先下手為強比較好。更重要的是,當初紅十五軍雖然占領過太原,但由于時間所限,只來得及搬走了軍工與部分重工業設備,而閻錫山建設山西的成果卻不僅僅只有軍工和重工業,更不僅限于太原一地。至于其后山西一度被日寇侵占,也因為很快就被十五軍與八路軍聯手擊敗的緣故,這些工廠并沒有遭受太大的破壞,至少還有山西工業極盛時期總產能的三分之一,難得現在老蔣送來了借口,這塊肥rou豈能不吃?可憐閻錫山雖然骨子里十分敵視赤色黨,但忻口戰敗后晉綏軍已經元氣大傷,轄區又僅剩太原等山西的大中城市,地盤遠不如前,能夠養活的部隊自然也就少得多了,因此至今兵力仍未恢復到10萬以上,其中接近三分之二還是在很大程度上被赤色黨實際控制了的山西新軍,在這種情況下,閻錫山哪兒還有膽子主動向赤色黨挑釁???可饒是閻錫山謹小慎微地當了一年多的小媳婦,最終還是沒能免難,外有八路軍一個軍二十萬雄兵,內有山西新軍5萬多人起義脫離晉綏軍序列,加之對于同胞自相殘殺的內戰,晉綏軍的官兵、尤其是下層官兵根本提不起多少戰意,敵軍打來后他們紛紛投降乃至倒戈,八路軍第34軍只花了不到半個月時間就掃平了山西全境,晉綏軍頑抗戰死的人數不滿三千,其余的全都起義或者被俘,而八路軍的傷亡更是僅有五百多人(加上山西新軍等起義部隊的話,則要超過一千五百人。),其中大部分還是在于民團武裝的戰斗中犧牲的,34軍軍長劉伯承不禁慨嘆道,“自從軍以來,未有一戰如此輕易?!?/br>眼見太原難守,閻錫山當即拋下部屬坐飛機南逃,卻被華北航空總隊的一個戰斗機中隊趕回了機場,閻錫山終究沒有自殺的勇氣,只得向34軍投降。本來因為身背血債的關系,閻錫山即便投降了也不會好過,但胡衛東認為他對中國的工業化對山西的民生做出過一定的貢獻,又考慮到統戰工作的需要,因此特地為其求情,黨內的白區工作派也紛紛附和,因此閻錫山并沒有被太過為難,經過一段時間不長的政治學習后,他甚至還因為注重實干的作風而獲得了重新啟用的機會,先后擔任過機械工業部(注1)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注1:本時空新中國初建時的部委設置與歷史上有所不同,工業方面分為兵器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氣工業部等八個部委,簡稱為一機部、二機部第四百零一章困境中的日本(上)而八路軍中實力相對來說最弱的37軍則奉命東進,襲取黃河以北、太行以東地區,此時石門等大中城市雖然仍在**手中,但其附近的農村卻早已經是八路軍游擊隊的天下。加之津浦線北路的**早在抗戰初期就曾被日軍重創,自徐州淪陷之后更是成了一支孤軍,在糧餉無法保證的前提下,這支**當中有骨氣的投了八路、沒骨氣的投了鬼子,對老蔣忠心耿耿而死撐到現在的僅剩幾千人馬,而且士卒瘦弱、彈藥匱乏,又如何敵得過37軍的十幾萬人?結果不到十天時間,37軍就成功地奪取石門等多個大中城市,將面積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廣闊游擊區連成一片。由此,華北邊區進一步擴大,轄地包括了山西與綏遠兩省全部、河北與察哈爾兩省大部與河南、山東、熱河三省的部分地區,總人口超過了5000萬,僅比中原大會戰后又大了一圈的中原邊區稍小。自此,黃河以北的**已經全被一掃而空,而日本的華北方面軍則被華北邊區及其所屬游擊區分割成了兩部分,一是被三面包圍、僅能依靠海上送來補給勉強撐持的平津二十余萬日軍,二是長城以北、大興安嶺以西固守于承德、赤峰等城市據點和海拉爾要塞群中的十幾萬鬼子。。。表面來看,華北日軍仍有相當強的實力,但是八路軍分配到了中原大會戰期間繳獲的大部分日式武器彈藥,實力已經遠非昔日可比,加之北線日軍靠著海拉爾等地的堅固要塞才能勉強抗衡蘇聯遠東方面軍的巨大壓力,哪兒還敢妄動?即使眼見中國兩黨內斗,他們也不敢火中取栗。何況赤色黨中央對此早有預料,特別命令林總率領八路軍中兵力最多、裝備最好、戰斗力也最強的27軍主力部隊三十萬精兵進駐保定一帶、,令華北日軍忌憚不已。連番向軍部請求援軍,哪兒還敢輕易離開城市和要塞給敵人打殲滅戰的機會?可日本軍部現在哪兒還調得出援軍來???華中派遣軍的百萬大軍已經被赤色黨的兩大集團軍在這幾個月里消滅了十之仈九,現在日占區中最為精華的滬寧杭地帶都已經只剩十幾萬軍隊。卻要面對更加強大的中國第十五集團軍的直接威脅,同樣亟待日本軍部派兵支援;而在東北,由于抗聯南渡松花江之后的七戰七捷,關東軍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日本軍部除了留下二十萬軍隊保衛“國內”(包括日本列島、朝鮮、臺灣、琉球與太平洋諸島。)外,幾乎將其他所有的部隊都派到了中國東北,決心以“獅子搏兔”之勢。徹底解決抗聯的威脅,在此之前,日本軍部暫時無力對其他戰場派出哪怕是區區幾萬的援軍為此,日軍大本營統帥部甚至想要再次在國內大肆擴軍,但卻很快屈服于嚴酷的現實,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原來,自抗戰全面爆發至今。日本已經先后動員了400萬青壯年參軍,并且由于日本終究還是信不過朝鮮、臺灣等殖民地的異族,因此所征兵員中超過九成來自于日本本土,這對本土人口不過7000多萬的日本來說是個極大的負擔。要知道此時的日本工業化程度綜合來說也就與歷史上1976年的中國差不多(可能還不如),與美國德國這樣的完全工業化國家根本無法相比。甚至也比不上同樣是后進工業國的蘇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日本農業的機械化程度還很低下,需要投入足夠多的勞動力才能保證農業生產,因此當大量農村的青壯年被征發從軍之后,日本農業所需的勞動力頓時不足,這又直接影響了日本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產量。加之日本原來就是一個糧食進口國,因此現在缺口就更大,更要命的是,日本現在已經拿不出多少硬通貨來進口糧食等生活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