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2
九次,傷亡一萬多人,而被俘的則更多。若非閻錫山之前一直十分重視的地方民團很好地承擔了預備役的職責,為前線的晉綏軍補充了足夠的兵員,晉綏軍的戰線早就崩潰了,但即便如此,發現紅軍似乎越打越多、越打越強的閻錫山還是心急如焚,被迫低聲下氣地向相鄰的幾個地方實力派求援,畢竟老蔣那人素無信用不說,就算他真的有心支援,遠水也解不了近渴。但無論是宋哲元還是韓復渠,都擔心派出太多部隊后被日本人或中央軍趁虛而入搶了地盤,無奈的閻錫山不得不將希望寄托于兩個他現在已經管不太到的昔日部下……首先是河南的商震,但由于豫西蘇區仍有數萬紅軍留守,根據地都快擴張到鄭州了,他根本不敢抽出太多兵力救援山西。而且商震雖然出自晉綏軍系統,但卻早就與閻錫山反目成仇,所以他立馬就以河南“匪情更重”為由拒絕了老上司的求援;另外一路則是駐軍綏遠的傅作義第35軍,與已經公開自立的商震不同,名義上來看傅作義現在還算是閻錫山的直屬部下。雖然35軍兵力只有3萬多,但傅作義擅于用兵,第35軍的戰斗力也極強,是國內第一等的軍級部隊,如果傅作義肯南下救援,閻錫山心里就有底了。然而,傅作義雖然名義上要受閻錫山管轄,但自中原大戰之后事實上就已經自成一系,而且傅作義是堅決抗日的愛國將領,對赤色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頗為贊同,又擔心自己離綏后日偽軍乘機生事,所以閻錫山的求援他一開始均以擔心日偽趁虛而入為由予以推托。但眼見紅軍勢如破竹、晉綏軍一敗再敗,唇亡齒寒的傅作義心思漸漸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加之心急如焚的閻錫山又痛下血本,一下子撥給了35軍50節車皮的武器彈藥和一百萬大洋的軍費,傅作義終于率領35軍主力南下進入山西境內,與此時已經挺進到晉東北山區的林總紅一軍團交上了火。若論軍事才能與部隊實力,林總和他指揮的紅一軍團都不遜于傅作義一方,然而進入山西以來所向披靡的經歷令此時還不滿三十歲的林總不可避免地有些自滿,對晉綏軍的戰斗力更是極度輕視,殊不知傅作義的35軍恰恰是晉綏軍中唯一的另類,加之傅作義部又是突然南下打了林總一個冷不防,結果一軍團頓時吃了大虧,在短短幾天內就傷亡了三千多人,也多虧是戰斗意志極為堅強的主力紅軍部隊,否則一下子崩潰都有可能……第七十一章紅軍東征(下)但林總也不是吃素的,他很快就集結一軍團主力發起了反擊,而這時初戰告捷的35軍也同樣犯了輕敵的錯誤,結果作為前鋒的一個主力團一不小心鉆進了林總設下的伏擊圈而全軍覆沒。兩戰下來雙方算是打了個平手,但由于35軍那個團是被成建制地消滅,而紅軍的傷兵卻大半可以復員歸隊,加上轉化俘虜這一法寶,紅一軍團實際上占了一點便宜,但戰后林總還是受到了偉人的嚴肅批評……原來,雖然從兵員損失上來看一軍團沒有吃虧,但或許是由于35軍老兵較多,對戰場保命的種種技巧十分嫻熟,很不容易消滅,這就大大延長了戰斗時間,結果紅一軍團兩戰足足損耗了二十多萬發子彈,卻只繳獲到了不足五萬發,這以紅軍的傳統來看無疑是大大虧本了,此戰過后,紅一軍團平均下來每人只剩不到八發子彈。要是這時傅作義大舉進攻,一軍團可就難打了,擔心林總有失的太祖連忙命令彭總的紅三軍團前去增援,自己也親率部隊趕去晉東北與其會合,因此突然變得孤立無援的徐海東部只得北退進入新開辟的晉西北根據地,以保護好東征的成果和主力的后路。傅作義堪稱是這個年代國內第一流的名將,但苦于部隊兵力有限,實在是承受不起太大的損失,在領教了紅軍的真正實力后也不敢再戰,只是占據有利地形固守,這樣一來紅軍即使是太祖親自指揮,一時也攻不下來,再加上傅作義因其堅定的抗日立場和不算強烈反赤的政治傾向、很值得赤色黨爭取一下,與其拼個你死我活在政治上也沒有太大好處。有鑒于此,太祖很快就作出了正確的決策,他留下一萬多精銳看住35軍,而將其他的部隊和人員都分散下去,在晉察冀三省交界處的廣大山村積極宣傳抗日救亡并就地擴紅,迅速擴大了紅軍的隊伍和影響,晉察冀根據地也因此提前兩年多出現在了歷史的舞臺上。眼見紅軍越來越強,加之閻錫山許諾的報酬已經收到,綏遠那邊又傳來日偽軍蠢蠢欲動的消息,傅作義就再也不愿和紅軍繼續對峙下去了,在發表了一道呼吁國內各大勢力放下私怨、共御外侮的通電后率領南下余部返回了綏遠。閻錫山得知后自然氣得半死,但傅作義至少為他多爭取了一個月的時間,比起拒絕派兵增援的宋哲元與韓復渠這兩位來總要夠意思得多了,老部下畢竟是老部下,但閻錫山素來心胸狹窄,由此愈發深恨傅作義這個“叛徒”……與華北的兩位軍閥相比,老蔣倒是一早就答應派兵增援了,一是擔心他最忌憚的朱毛紅軍重新坐大,二來這等于是給了老蔣一個名正言順大規模派兵進入北方的機會,他又豈會放過?至于江南的殘余紅軍,老蔣覺得他們已經不成氣候,留下十萬人應該也足以剿滅了,卻不曾想薛岳與大部隊一走,本已大大縮小的閩贛浙粵皖邊區的紅軍殘部很快就又重新活躍起來……河南這條路有大別山擋著,而且要想拿下絕非一兩個月可以辦到,所以老蔣想要救援閻錫山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從陜南、甘肅、寧夏等地出兵攻打陜甘寧邊區來個“圍魏救趙”,但結果卻令老蔣無比失望,張學良與楊虎城對他的命令虛與委蛇就不說了,即使一向都站在老蔣一邊的西北馬家軍在進攻陜甘寧邊區連遭敗績(注1)后也不再像一開始那樣積極了,畢竟對于軍閥來說,保存實力永遠都是第一位的。而老蔣雖然也向陜南派出了中央軍,但河南這條路走不了,只能走四川與湖北兩省北部的崎嶇山區繞路過去,沒有一兩個月時間根本無法到位,那時閻錫山只怕早完蛋了。因此老蔣想來想去,還是決定讓“剿匪”戰績最為突出的薛岳率領二十萬大軍走“蘇北-山東”路線進入山西,順便還可以將一直都跟自己不對路的韓復渠給做了,反正這種事薛岳一向是很擅長的……但有貴州王家烈的例子在先,韓復渠又怎么肯再犯同樣的錯誤?結果薛岳原定的巧取不得不變成了豪奪,好在老蔣擅長的封官塞錢策略再次收到奇效,韓軍最為精銳的手槍旅旅長吳化文被老蔣派人收買,在薛岳攻打濟南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