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4
了出來,可以大大加快中國的電氣化進程,但想想現在的中國連稀土礦都沒人開發,胡衛東覺得此事還是暫緩吧,“從無到有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油化工、煤化工等工業部門胡衛東其實也很想搞起來,但想想現在的條件,他還是無奈地暫時擱置了,轉而利用當地資源,發展起了磷肥、鉀肥等大大有益于民生的民用工業,至于軍工,先將槍炮彈藥的生產實現完全國產化再說吧。早在占領鞏縣兵工廠的第一天,胡衛東就發現該廠的產品結構很不合理,不說別的,光是月產40000多發山炮、野炮等各式榴彈炮所用的鋼炮彈(迫擊炮彈的彈殼為鑄鐵),就需要占用多少人工、消耗多少金屬和炸藥?而鞏縣兵工廠卻偏偏又不能生產發射這些炮彈的身管火炮(75mm、105mm和150mm三個口徑。),這不是浪費嗎?當然,老蔣如此安排,或許是出于全國一盤棋的考慮,但一旦對日開戰,散布在全國各地的多個兵工廠各自負責一部分產品的生產模式就會暴露出巨大的弊端,哪怕只有一個被日本人占據或是摧毀,都會令武器彈藥的供應出現巨大缺口,而且短時間內無法找到替代者(所以老蔣開戰前后將兵工廠都集中到gqìng去了,但運輸的費用與路上的損失卻著實不是一個小數目,比如廣西的那個就毀掉了一半。)。而對只有這一個兵工廠的紅八軍團來說,這種產品結構就更cao蛋了,就拿105mm榴彈來說,紅八軍團現在一門105mm大炮都沒有,每月生產14000發炮彈的產能根本就沒有任何用處……此外,鞏縣兵工廠的很多產品本身也存在問題,比如胡衛東居然在“新廠”的生產計劃里看到了光氣等幾種毒氣的名字。好吧,就當老蔣是未雨綢繆,這些毒氣是準備用來對付日軍而不是同胞的,但這些一戰時期的毒氣對于裝備有防毒面具的日軍來說,又能有多大作用呢?再說,以**的裝備水平和彈藥供給,與其浪費產能來生產毒氣,還真不如全力生產常規的槍支彈藥……第六十二章結構調整因此當天胡衛東便中止了這些無用項目的生產,讓兵工廠集中生產迫擊炮彈、手榴彈和槍彈,其中尤以槍彈為重中之重,而主要生產化學品的“新廠”則全力生產炸藥雷汞等必需的軍工原料。而令兵工廠上下意外的是,被要求以最快速度生產的,竟然是毛瑟手槍彈的生產線。原來,一方面是在大別山消滅了幾千別動隊后,紅八軍團二十響的裝備數量已經超過了七千支,子彈的需要量自然進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吳運鐸通過數十天來的反復思考和數以百計的試驗,終于成功地將原本9mm口徑的邊區造“沖鋒槍”改為7.63mm,而可以使用在中國更為常見的毛瑟手槍彈,并在不增加造價和工時的前提下,順便在幾處細節上進行了改良(比如彈匣的位置改了,這樣就不會因為順手抓住彈匣導致射擊時卡殼……),使其無論在精度上還是在可靠性上都有所提高,最難得的是,新槍型可以使用二十響盒子炮的彈匣(注1),這對減輕后勤壓力無疑大有裨益,沖鋒槍可是子彈大戶,“邊區造”沖鋒槍的生產難度又低得令人發指……說起來也是萬幸,鞏縣兵工廠大概是國內兵工廠中槍彈質量最好的一家了,早在十年前駁殼槍還沒出現連發型號的時候,該廠就已經改造出了使用毛瑟手槍彈的沖鋒槍“花機關”,由此也可以看出鞏縣兵工廠生產的毛瑟手槍彈質量之優異,要知道國內雖然稍大一點的兵工廠都能生產毛瑟手槍彈,但用于連發的二十響或者沖鋒槍的話(特別是不同廠家生產的槍械與彈藥之間更是很難兼容,哪怕型號口徑是一致的。),卻是很容易卡殼的。若非鞏縣兵工廠有這個技術基礎,胡衛東的改造計劃可就是空中樓閣了……而7.92mm毛瑟步機槍彈的生產線卻全都暫時停產進行技改,原來為了降低成本和節約銅鉛,胡衛東打算效仿歷史上新中**工系統的經驗,以鋼芯彈取代普通槍彈、以覆銅鋼取代銅質彈殼。由于胡衛東對此技術十分了解,在他的指導下,鞏縣兵工廠只花了三個多月時間,就全面完成了所有步機槍彈和非迫擊炮彈生產線的技改,從而大大節約了成本,產量也因此大幅增加。另外,包括像中正式步槍這樣的抗戰名槍在內的幾乎所有槍械也都被胡衛東下令停產,因為這些槍械工藝繁瑣,與歷史上后來的那些大量使用沖壓技術生產出來的新式槍械相比,成本要高得多,而性能卻反而差了一截(二戰最好的機槍MG42的成本僅有馬克沁重機槍的四分之一,而且輕便且威力更大。),還不如等到物美價廉的新式槍械研發成功后再重啟槍械的生產……在胡衛東的親自領導下,鞏縣兵工廠產品結構的調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次年該廠全年生產各種子彈2億多發、手榴彈二十多萬顆、爆破筒3萬余支、迫擊炮彈2萬余發、75mm炮彈1萬多發、被取名為二四(民國二十四年)式半自動步槍的56式半自動步槍近3萬支、最終定型的二四式沖鋒槍(改成7.63mm口徑的“邊區造”沖鋒槍)5萬多支、地雷10萬多顆、槍榴筒1萬多具、槍榴彈十萬余發……其中身管火炮炮彈的產量銳減將近八成,這一方面是因為紅八軍團暫時沒那么大的需求,要節約人力和材料優先生產子彈,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胡衛東對鞏縣兵工廠所產的炮彈進行了一番改進,因此生產線自然也得跟著調整,前后花掉了大半年的時間,產量自然大受影響。所謂的改進除了使用覆銅鋼替代黃銅作為炮彈彈殼的材料以降低成本之外,炮彈的形態也進行了優化,其實也就是將炮彈尾部做成凹形,即彈藥學術語中的“底凹”,這種彈形能在基本不影響火炮精度的前提下明顯降低炮彈飛行過程中的渦流阻力,從而增加火炮的射程,尤其是敵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往往會以原先的射程來進行防范,紅軍就很可能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身為后世頂尖的彈藥專家,胡衛東對于增程效果更好的底排、火箭助推、棗核型炮彈設計及其全膛彈改型等效果更加明顯的增程技術也都了如指掌,真想搞也未必搞不出來,但考慮到那些技術都會嚴重影響精度與炮彈殺傷力(增程效果越明顯,副作用也就越大。),現在還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紅軍根本用不起,胡衛東就只好暫時放棄了……鞏縣兵工廠的脫胎換骨令以毛毅可為代表的原兵工廠技術骨干們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