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8
友人說了些什么,楊真已經完全聽不見了,原來這個世界不止他一個穿越者。 127、儒道世界 楊真急急的抓住友人的手臂,“你是在哪里發現這本書的?” 等楊真到書坊的時候, 已經找不到了, 此書的特殊,但凡是看過的人都能意識到, 楊真的好友也只是僥幸發現并得到了一本。他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看過這本書還收藏在家中,那位穿越同仁又是否寫了不止這一本書。聽書坊老板說, 還有人回來說要將黃梁先生的書全部買下, 結果早就被人買走了。 楊真再回頭細細翻閱此書,不過是在好友的家中, 這書內容實在超前, 還囊括了眾家學說, 天地萬物的知識, 而且還深入淺出, 舉例說明。 友人不禁感嘆道, “不知這位黃粱先生是哪家學派的大學士,對墨家醫家兵家農家等都有涉獵,博采眾長, 好似全知全能,就是有些看法太過異想天開了?!?/br> 他指的便是書中關于天地運行、四季的變化緣由、日月更替的長短的奧秘,盡管書中解釋的合情合理, 完美無缺, 但他畢竟是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學子,難免將其當作了無稽之談,更覺得撇開這些, 黃粱先生單憑對各家學說所述的全新經典,已經有一個半圣的潛力。 之所以說是潛力,因為還不知道是何人,登頂半圣還需開學堂,講學辯學,真正立下學說才能被天地承認。 而來自現代社會的楊真,當然知道那些都是真的,而且許多只是最簡單的科學知識而已。 沒有在書中發現自己曾作過的詩篇,楊真略松了口氣,若是有只怕自己早就被抓到學政那里,被剝除文位功名了。 只是那位穿越同仁為什么要將這些東西一股腦的全都扔出來。 里面的內容他都認真看過,想來那位在穿越之前也不是什么普通人。 “這位黃粱先生是何等的奇人隱士,又為何要取黃粱為名?!庇讶瞬唤獾?。唯一知道真相的楊真卻也不能說出來,這個世界還沒有黃粱一夢的典故,因為它出自唐時的。 不同于友人的興致勃勃當成雜學,楊真更知道這本書的內容意味著什么,它會有怎樣的威力,甚至能動搖這個世界的根基。楊真越想越心驚, 而這書里的內容若是廣為流傳開來,那位穿越同仁也許會被當成新的圣人,受萬民敬仰,更有可能的是被這個世界的各大勢力抓起來當成異端燒死,遭受千夫所指,萬民唾棄。 他實在不知道那位穿越同仁是怎么想的,是為名為利?那慢慢來難道不更好么?而不是一來就扔出這種足以令世界掀盤的王炸。 至于這書是否會沉寂,楊真根本不會考慮,因為這本書里有太多令人眼饞的東西了,哪怕現在還是半信半疑,但只要有人敢嘗試。 楊真可以預想到會是怎樣的一場腥風血雨。 …… 虞家花園, 蕭函只來得及見上這個身份的兄長虞家二郎一面,收下了他從帝都帶回來的禮物,對方就急匆匆地與虞父去書房商談了,似是有什么要事。 現在陪著虞母在園中賞景,虞母看著女兒在山上別院住了一段時間,容光煥發,精神都好了許多,心里也很高興。如果她知道她這位女兒做了什么樣驚天動地的事,只怕就高興不起來了。 甚至她的次子這次突然趕回來,與虞父急著商談的要事,也與蕭函分不開關系。 不過她不會知道的,虞家也不會有一個人知道,這點自信蕭函還是有的,只是虞家是否會被波及到,或者主動跳進漩渦里,就不是她會插手管的了。 畢竟在一個月前,她被來自這個世界天道意志的惡意傷害到了,連此界變的是好是壞都不在乎,又怎么會關心一個虞家呢。 楊真不理解他的這位穿越同仁為何這般激進,那是因為蕭函在這世間只有不到百歲光陰,相對于這個有著獨特力量又波瀾壯闊的世界,顯得短暫渺小。 是做一個知書達理的世家女,還是游歷九州的江湖劍客,似乎都沒什么區別,女子身份不可能投入各家學派門下,可供她選擇的不多矣,更讓她提不起興致。 有句話叫做天不予我,我自取之。 蕭函也是同樣的道理,既然此界的天道意志不允許她獲得文力修行,那就別怪她自己搞事情。 楊真既然能憑借詩詞獲得天地之力,那她拿出的東西同樣會證明能改變這個世界,反正已經夠無趣了,還不如找樁讓她感興趣的事情做做,比如影響改變這個世界。 何況她送出的還不是普通的蝴蝶呢。 當蕭函抄錄的這些書,才剛開始在小范圍圈子里流傳時,已經有許多足以攪動風云的大人物注意到了。首先出面的是各家學派的子弟,尋訪與之有關的書坊。 醫家子弟認為著作者是他們醫家的前輩隱士,因為書中有醫家失傳的青囊錄,還有閱過后堪為醫家經典的,甚至還有開拓性的外科醫學知識。 墨家同樣因為書中的關于機械的學識,而認為黃梁先生是墨家的人,墨家一直以機關術為傲,但看了書中內容,用于農業灌溉的筒車,耕種的農具,還有船舶、新式車輛的制造技術,各種冶煉鍛造金屬之術等等,不禁被深深吸引。 此外還有農家,法家兵家等等。 雖然在這個世界各家學派都很有名,但沒有能與儒家相比的,讀書人研究的都是儒家經典。儒家的普及和獨尊的地位,也在這千百年間影響了其他學派發展停滯不前,逐漸勢微,難有進步。即便道家法家兵家等也曾出過圣人,但終不如儒家一道的繁榮昌盛。 蕭函抄錄的書不止一本,而且有系統的幫助,抄錄的便是最完整的各家學說,對此界發展勢微的各家學派無異于天賜甘霖。 盡管除儒家外各家學派都主動認領是自家的大賢,然而書坊給出的答案是他們也不知道黃粱先生是誰,連印刷書的店鋪也道是夜里敲門的一位年輕男子,其他的什么都不知道了。 這還僅僅是一個開端就已經攪得各家學派難以安寧了。 下一步便是十國的國君了,雖是古代世界,但獨特的力量體系,讓他國文人在發現這些書的珍貴之處后,一首詩便可化出千里駿馬,呈到本國國君案上,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