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13
的一個女孩,受盡榮寵。常氏呢,是振威侯之女,嫡出,排行第四,屬于家中的嫡幼女,同樣是受盡榮寵。 前者是清流寒門的領頭新貴,同樣是晉宣帝潛邸的肱股之臣,而振威侯卻是勛貴名門,一樣是在晉宣帝潛邸之時追隨其后的忠勇之士。 這樣的兩人,代表的就是兩股不同的勢力。以前是皇帝后宮無妃,那他們自然都是明面不管如何,私底下都要顧及彼此,形成微妙的平衡,才能應對得了高座之上的君主。 可現在,兩人各自的女兒入宮了,又一開始就被晉宣帝給分化對立起來了,那以后,這樣的兩股勢力,自然就不可能融洽和諧。 至于最后會如何發展,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反正現在看來,晉宣帝是需要這樣的對立關系的。 宣讀完兩人的冊封圣旨,隨后又宣讀了四人的冊封旨意: 秀女梁氏冊封從九品美人,封賜居住東內宮的七品宮殿承璇宮偏殿璇安院。 秀女劉氏冊封庶九品小儀,封賜居住西內宮的七品宮殿蔚寧宮偏殿惠安院。 秀女廖氏冊封正十品采女,封賜居住東內宮毓寧宮偏殿寧安齋。 秀女姚氏冊封從十品選侍,封賜居住西內宮康寧宮偏殿康平齋。 劉芳聽了,謝恩的同時,滿頭的黑線。 這是基本上讓她們都得分派別的意思? 這位晉宣帝還真是夠夠的了。 幸好沒有將她安排到康寧宮去,不然的話,還真是不想站隊都不行了。 因為后宮的規矩是這樣的:居住在同一個宮殿群中的嬪妃,尊主位嬪妃,低位嬪妃是要看主位嬪妃的臉色過日子的,每天的請安也是必須要的。 相反,如果沒有居住在同一個宮殿群,那就簡單了,有主位就尊主位,沒有,那就不用了,自己過自己的日子就行。 而像劉芳這樣的低位嬪妃,根本就沒有資格給皇后請安的,也就是說,她就算進宮了,也能安生的過自己的日子。 反正暫時而言是這樣的。 劉芳暗地里松了口氣,雖然是進宮了,但好歹處境并不算太糟糕。這就行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說唄。 旨意定下后,其他沒有冊封位份的秀女就能各自回家了,不過,這些秀女也不 是白來一趟的,皇后隨后就賜下了賞賜,讓她們帶回家中,以后可以作為陪嫁,帶著嫁人,這就是一份體面了。 而劉芳等六人,有了位份的,自然就坐上了馬車,向著宮中而去。 從京郊皇家別院一路走進京城,再進入宮城,整整走了大半天的時候,午膳的時間都過去了。 進了宮之后,先是到晉宣帝居住的乾元宮前行禮謝恩,然后又到皇后居住的鳳棲宮前行禮謝恩,這才可以坐上內廷行走的馬車去各自居住的宮殿安置。 宮中的宮殿分為超品,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一共八種規格,要是加上獨立在外的乾元宮,那就是九種規格的宮殿群。 不同的品級的宮殿群的規模大小不一樣,大殿的規格也是不一樣的。 因此,說起來是居住七品的宮殿中的偏殿,事實上在劉芳看來,這個宮殿已經不小了,正殿有前后兩進,然后有兩個九品的偏殿,四個十品的偏殿。 而九品的偏殿與十品的偏殿都是只有一進,區別就在于,九品的規格大一些:正房五間帶東西各兩間耳房,東西廂房各三間,同時各帶南北各一間耳房,另外就是倒座房是有四間。十品的規格呢,正房少了兩間,東西耳房各少了一間,東西廂就只有兩間了,沒有耳房,倒座房就只有兩間這樣。 劉芳居住的惠安院就在蔚寧宮的正殿后頭東邊的第一個小院。 這個位置與正殿隔著一個花園,一個小小的人工湖,并與對面的另一座偏殿惠寧院隔著一座九曲廊橋,水榭亭臺。 再往后頭去的廡廊,便是后面的那幾座十品的偏殿了。 這樣的宮殿格局,說實話,劉芳也是第一次見,既有殿宇的大氣尊貴,也有園林景觀的雅致,可以說,兩者相得益彰,越發顯得這個宮城中居住的人貴氣逼人了。 而下了馬車,站在惠安院高大的門樓前,完全感覺不到這竟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九品偏殿。說實話,跟外頭的三四品官員的府邸比較也是不差什么的。 墨書扶著劉芳走進去,影壁就是刻著如意紋的石屏,繞過影壁,眼前豁然開朗,寬敞的院落,三階的寬大石階,寬敞的正堂,大門打開,踏上正堂的 回廊,從東邊的屏門走進去,就是正堂后的廡廊,廡廊外頭有一個不大的花園,沿著廡廊走過去,便是正房,而左右兩邊則是是廂房。 所以,看起來,這是一個一進的院子,卻因為正堂與正房以廡廊連接,其實是相當于兩進的院子了。 正房大門打開,長窗打開,光線充足,門前不遠處擺著屏風,繞過屏風就是靠墻的高出一階的坐塌,兩邊放著坐墊,矮幾,坐塌上也擺著矮幾,圍靠,墻上還掛著一副山水圖,筆墨鮮亮,風格活潑。 兩邊分別有屏門隔開,東邊是起居室,書房,西邊則是暖閣,臥室。 其實,這里的起居室和暖閣差不多,夏天打開長窗就是涼快的,冬天燒了地暖也都是暖和的。 另外就是,臥室中放著的是矮床,也就是說,這里的一切還是遵循古禮。事實上,晉朝一直都是遵循古禮,跪坐,睡的也是矮床,矮榻之類的。 包括暖閣和起居室都是,靠窗,靠墻的位置都放著矮榻。 臥室與暖閣之間用了槅扇隔開,起居室與書房則用屏風,博古架隔開。 再加上屋內的面積足夠大,屋頂也高,顯得整個空間就更是寬敞了。 在每個空間的兩邊都掛著帳幔,晚上的時候,這些帳幔都是要放下來的。另外兩邊各自擺著宮燈,想必晚上點亮了,也足夠亮堂了。 最后還有書架啊,筆墨紙硯啊,衣柜什么的,這就不一一細述了。 走了一圈,總體而言,劉芳是非常滿意的。 墨書卻拿了一本冊子,跟著劉芳走著,念著,“宮裝四季各八套,各式布匹各八匹,金銀首飾各八套,月例銀三十兩,這是兩個月的,皇后恩典,特意多分發了,另外還有茶葉用具等現今都是送了八份過來,還有就是皇后賞賜了玉如意一對,金十兩,銀一百兩,銅錢兩百貫……” 絮絮叨叨的,劉芳聽著都頭暈,可是她知道這是必須要記著的,這些就是她以后的私房銀子了。 說起來,晉朝的錢幣是分了四種:金,銀,銅,鐵。 金銀就不必多說了,只說著銅錢與鐵錢,兩者都是合金,當然,跟后世的合金還是有所區別的。而在民間,銅錢被稱之為“大錢”,鐵錢被稱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