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3
寧啟言收起笑容,重新看向正顯示著余額的機器。七十萬……有點少??!103.寧家農場(四)D市的搬遷,從重建之初就有消息傳出來,一直傳到十月份。傳來傳去,眼瞅著氣溫下降的速度越來越快,不少人從滿懷希望到后來失望的以為今年還得在山洞不停的燒煤取暖,沒想到政府突然一聲令下,只預留出兩天給大家收拾東西的時間,然后一周之內,幾百萬人全部住進了新城。好些人直到搬進新分配的房子里,還有些回不過神。和之前白誠毅猜測的一樣,新蓋的那些居民樓每戶不可能只住一家人,但凡人數在四人以內的人家,三家人合住一戶房子,兩個臥室各住一家,客廳一家。要是五到七人的人家,兩家分一戶。平均來說,六十多平的房子要住進去十二三個人。再加上擠得滿滿當當的大學城,新城里已經能夠燒鍋爐供暖的所有建筑,把D市幸存的幾百萬人全塞了進去。回憶一下不大的七層樓房外,入住前停留登記的那么多人,白誠毅他們打了個哆嗦。虧了他們不用和那些人一起擠,雖然省了自己取暖的步驟,但想想也知道,人多事兒多,指不定這個冬天得多“熱鬧”。他們還是安安心心住在寧家農場里吧,再說自己燒炕,嫌熱就少燒點,嫌冷就多燒點,多舒服!相比在農場住的格外舒坦的白家和汪家,寧啟言到現在還在rou痛。半個月前還在感慨七十萬信用點的家底,轉眼半個月不到,就剩四十萬了。這還是期間又賣出去不少青菜和醬料才能剩下這些。至于消失了的那四十萬信用點……也不能說是消失,而是變成固定資產了。因為寧啟言把大學城旁邊的小區,和他家屋子在同一樓層的旁邊那戶給買下來了。就是一年五百斤大米的租金,后來讓胡子和寧曉文住進去的那間房子。因為地震之后他直接租了兩年,如今雖然兩年已到,但在政府準備對外出售的時候,曾經負責和他簽租房合同的年輕軍官竟然又找到他,據說就是因為曾經他租了兩年,而且寧啟言一家人的信用度很高,現在的資產也不少,所以有優先購買權。寧啟言用腳趾頭想也知道,中間肯定有認識的人給出了力。雖然現在大家剛剛掙扎出溫飽線,積攢的資產不多,但相比幾百萬的人口基數,小有資產的人肯定也不少。寧啟言家所在的小區可是經歷過全球大地震的洗禮,幸存下來的。先不說建筑的結實程度,就是房屋的格局、設施、線路等肯定比重建后新建的那些一個模子卡出來的居民房要好的多。如果對外出售,絕對好賣。所以這個“優先購買權”,就相當于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只是不知道這餡餅是何俊那邊幫忙,還是董文安在市里出力,然后才送到他頭頂上的。不過這不是重點,都已經送到他面前了,除非寧啟言腦子被門夾了,才會放棄這么個大餡餅。二話沒說,寧啟言都顧不上出去叫寧曉文他們,直接拿著杜程的身份證,就跟著前來的青年軍官到政府臨時的房屋交易所,交錢,拿房本,直接坐實這間房屋的所有權。等到他拿著房本美滋滋的回到農場以后,寧曉文他們才知道這件事。不過他們并沒覺得寧啟言先斬后奏不好,這時候可沒有什么好事多磨的說法,多耽誤一分鐘,就有被人橫插一腳的可能。而且大學城周邊幸存下來的居民樓,在地震前就幾乎都入住滿了,像這間房子這種沒有主人的房屋簡直鳳毛麟角。先不管以后他們自己住不住,就算轉手一賣,差價也絕對不小,雖然花了四十萬,讓寧啟言和寧曉文一直rou痛到現在,但也絕對值得。不過現在寧啟言他們還沒考慮好這房子是賣是留,這事也不用急著決定,就算最后不打算留下,往外賣的話也得拖一段時間,要不中間幫他們出力,讓他們最終能買到房子的人怕是就不好看了。如今農場的大棚里,所有生長周期短的青菜都收獲完了,陸陸續續新下種的大部分是些白菜、蘿卜、冬瓜等生長周期較長,而且成熟后也能保存時間較長的蔬菜,至于辣椒和西紅柿,則是留著給寧曉文做醬的,剩下的不到三分之一的大棚,種了些黃瓜、茄子,主要供給給軍隊。至于換購點,最后一批小白菜收購完,就已經提出冬季的青菜收購量會減少,天氣太冷,換購點的交易量也會下降的十分明顯。等到進入十一月,搬遷到新城的市民們也適應的差不多了,寧家農場重新對外招工。這一次招的就不是隨時來隨時走的短期雇工,而是得簽一整年的合同,也有穩定的薪酬和福利的正式員工。雖然這次寧家農場依舊沒把招人的年齡限定在一定范圍內,但卻需要考察勞動能力和技能。除了胡子和白誠毅他們在新城到處招工外,董文安在政府部門也有意無意的往外散播消息。沒有正式工作的家庭,絕大多數都舍不得放棄自家在蒼云山的農田,開春以后大部分人還是會回蒼云山種地,這樣雖然沒有固定薪酬,但地里一整年的莊稼收入也不少,足夠養活一家人外帶還能攢下不少信用點。而政府部門的人就不同了,首先他們本身在地震前就是公務員,地震后只要政府還在運作,他們就得堅守崗位。而地震后填補空缺招上來的半正式公務員,除了缺少國家認證的檔案外,不管是薪酬還是待遇,都和正式公務員一樣。一般來說這樣的家庭,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更愿意留在新城生活。事實證明,董文安似有似無的宣傳,還真招上來兩家人。其中一個就和董文安隸屬同一部門的同事家庭,家里有一對五十多歲的父母,身體不錯,不過身體再好,年紀也在這擺著,做兒子的不想讓父母起早貪黑的種地,也不想他們累死累活的參與重建,做父母的又不愿意光靠兒子養著。干脆就和寧家農場簽了合同,夫妻倆就負責農場每天的灌溉,打開閥門,注意灌溉的水量就行,也不累,就是個磨人的活。剩下的正式員工也都是拖家帶口的,凡是有勞動力的,都被寧啟言簽了下來,滿打滿算,一共簽了六家,十七個人。這六家里唯四沒簽合同的,就是兩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和一個八歲,一個兩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