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63
一聲,語氣莫名地低嘆:“朕也不知道做出的這個決定是不是對,不知道推柔嘉成為繼承人合不合適,但是……朕,真的無法接受再選一個嗣子的未來?!?/br> 當初,陳宣帝是做了很長時間的心理準備,經歷許多痛苦至極的煎熬,才最終下定決心,從宗室中挑選一個男孩收為嗣子, 繼承大位和大陳江山。 陳宣帝做出這個決定, 無異于用刀剜自己的心, 無異于向天下人承認他生不出兒子, 所以只能把皇位和天下傳給其他姓陳的人,傳給別人的兒子! 這其中的痛苦煎熬, 唯有陳宣帝自己才知道是個什么樣的滋味, 唯有他自己才清楚做下那個決定時他有多難受、多不甘。 為了祖宗基業,陳宣帝咬牙從了百官的勸誡, 打算從宗室中挑選合適的人選收做嗣子。 顧念著他和端王之間的兄弟之情,顧念著太后,當時陳宣帝沒有太多猶豫,直接就選定了端王的嫡次子陳瑯為自己的嗣子, 將他接進宮培養。 雖然被朝臣逼著選嗣子時,陳宣帝是心不甘情不愿, 可他卻是真的對陳瑯寄予厚望, 將他接進宮以后, 也是真心實意的栽培他、教導他,更打算立他為太子,將大陳天下傳給他。 可是陳宣帝的信任和看重收獲的回報卻不是端王的忠心、陳瑯的濡慕,而是他們聯手對他下毒的背刺,是他們赤.裸裸的背叛。 陳瑯給陳宣帝下的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發作的慢性毒,可那藥毒性極烈,若非陳宣帝及時發現自己中了毒,早做治療,他早就被毒害得命喪黃泉了。 只從那毒性極烈的慢性毒就可以知道,端王和陳瑯是誓要將陳宣帝殺死,讓已是嗣子的陳瑯早日“名正言順”的登基,成為大陳新的帝王。 在經歷過嫡親弟弟、嗣子(侄子)的狠心背叛后,陳宣帝已經心灰意冷,他真的很不情愿再選一個嗣子,很不甘心把自己的皇位傳給宗室的孩子。 就連他的嫡親弟弟和親侄子都可以毫不猶豫地背叛他,如何能保證其他的皇室宗親不會像端王、陳瑯一樣背叛他,會一直對他抱有忠誠? 說到底,從宗室里選出來的嗣子并非是陳宣帝親生的孩子,而是過繼來的別人的孩子 。 嗣子有自己的親生父母,也有自己親生的兄弟姊妹,無論如何嗣子也不可能把陳宣帝當成自己的親生父親,把柔嘉公主當成親生姊妹,隔閡從一開始就存在。。 “還有不到五年的時間,朕要為柔嘉鋪好登位的路,為她掃清障礙和反對者?!遍]了閉眼,陳宣帝往后靠在椅背上,神情略帶疲憊地低嘆一聲。 和之前相比,本就瘦削病弱的陳宣帝越發虛弱,臉色枯黃黯淡,頭發直接白了一半,看上去不像年逾不惑的中年人,倒像是五六十的年老之人。 端王、陳瑯為了確保陳宣帝中毒后早日毒發身亡,特意尋來了毒性極為強烈的慢性劇毒,雖然陳宣帝反應及時,可毒素已經深入他的身體,即使毒解了,他的身體依舊被透支得很厲害。 閉眼靠坐在寬大的座椅上,陳宣帝神情悵然地長長嘆息道:“希望柔嘉不要讓朕失望,也希望日后……她不要怪朕逼她走上這樣一條路?!?/br> 陳宣帝很清楚,一旦女兒柔嘉踏上那條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登帝之路,將會發生什么、將要面對什么,她所承受的阻攔、反抗和詆毀將超出她的預料,會比她以為的還要多出一百倍。 在景寒忽悠陳宣帝推舉柔嘉公主為帝時,他之所以猶豫不決,不僅僅是因為以前從未有過女子為帝的先例,還因為他心疼女兒,不想讓她走上登帝的路。 但最后,陳宣帝還是為心中的不甘和憤怒選擇了推女兒為帝,徹底杜絕了再選嗣子繼位的可能。 景寒于御書房消失,離開皇宮,回到自己在京城買下的小院,是直接出現在他之前一人獨處的書房里。 從頭到尾,小院里的書童、廚娘和管家,都沒有察覺到景寒曾短暫的消失過一段時間,他們依舊無知無覺地在做自己的事。 畢竟,這些時日以來,景寒經常一個人待在書房里“苦讀”,借春闈科考的名目在書房里勤奮讀書,復習功課——嗯,至少明面上是這樣。 景寒一段時間不出房門,不叫人伺候,院子里的其他幾人根本不會覺得奇怪,只會認為景寒又在苦讀,根本不會想到景寒就在他們眼皮子底下離開了院子,去了皇宮一趟。 坐在書桌后,景寒有些興致缺缺地拿起書桌上擺著的書看了兩眼,撇了撇嘴哼道:“還有好幾個月才是春闈,真是麻煩,還要耽誤好一段時間?!?/br> 看著眼前那些懶得多翻、多看幾眼的四書五經,景寒坐姿散漫地斜倚在木椅上,有些百無聊賴和無所事事,他實在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看書上。 就在景寒糾結著,要不要在書房里再待一會兒、假裝勤奮苦讀時,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情來,不由長眉微揚,屈指輕輕敲了幾下書桌。 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景寒自言自語道:“陳涵……原來是他,我就說這個名字怎么有些耳熟?!?/br> 在原本沒有景寒亂入的劇情線中,陳宣帝最終是為了大陳江山、祖宗基業捏著鼻子忍下了陳瑯和端王下毒害他的仇。 原劇情中,陳宣帝只處置了端王,放過了天命主角陳瑯,依舊按原計劃那般立陳瑯為太子,并在病死后將大陳天下交托到了陳瑯手中。 陳瑯繼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為自己的親生父親端王平反,追封端王為皇帝,并將流放嶺南的親人盡數赦免,恢復他們的身份地位、徹底推翻了陳宣帝對他們的處置。 而接下來,陳瑯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下旨讓柔嘉公主和親塞外蠻族,將已有婚約在身、年僅十七歲的柔嘉公主嫁給蠻族已經四十多歲的蠻王。 陳宣帝故去前,自然有為唯一的女兒指婚,有為她挑選出一個樣樣出色的夫婿,盡量保證女兒未來的生活能夠幸福安康。 但在陳宣帝死后,已經登基為帝的陳瑯根本不管柔嘉公主已有婚約在身,態度非常強硬地要將她嫁去蠻族和親。 在陳瑯下了和親圣旨后,與柔嘉公主定親的徐家根本不敢反抗圣旨,一個字都不敢說,竟然是直接推諉了與柔嘉公主的親事,徹底推翻了陳宣帝從前的指婚旨意。 在柔嘉公主將要被逼著嫁去蠻族時,宗室里只有一向好玩紈绔的閑散親王福王站出來為柔嘉公主說話。 可惜的是福王手中并不掌權,雖然他有勇氣為柔嘉公主說話,卻也無力反抗已是帝王的陳瑯,最后柔嘉公主還是被扭送上了和親蠻族的車隊。 福王顧念著柔嘉公主孤苦無依,特意將自己的外孫陳涵塞進了護送和親的隊伍中,想讓自己的外孫一路上多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