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70
宸安裝扮得當之后看向身側一身明黃色盛裝的蕭敬之,在這精致絕倫的鳳袍的襯托之下,蕭敬之顯得越發絕美,而這絕美之中偏生帶著威儀與清冷,讓人只敢遠觀,生不出分毫逾越之心。 這么多年過去,蕭敬之仍舊是和以前一般的絕美動人,歲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十分淺淡,他仍舊是這般的讓她為之心動。 正這么想著,就見蕭敬之也看向她的方向,隨即露出了幾分笑意,他這一笑,眼眸中溫柔的笑意便將此前的威儀與清冷去了大半,只讓謝宸安從心底里蕩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奈何周圍人太多,謝宸安不好做出太過親昵的舉動,只牽住了蕭敬之的手。 等到二人裝扮過后,便分別乘坐帝輦與鳳輦,一路到了午門。 此時文武百官已經先一步跪在御道兩側恭迎女皇和鳳后。 奏樂聲起,謝宸安攜蕭敬之沿著御道一路往前走著,在兩人身后,持黃羅傘的人和持掌扇的人分別在兩人身后列成兩隊,在這之后便是宮侍等人,身后隊伍浩蕩,足有上百人之數。 兩人沿著御道走到龍椅前,而后一同回身,將下面跪著的文武百官盡收眼底。 直至這個時候謝宸安方才終于有了一種君臨天下的感覺,謝宸安看向蕭敬之,和他攜手并肩,一同掌握天下,原是這般的感覺。 在這之后又是一番禮節,待到謝宸安當眾發表了登基演說之后,內侍便將御璽遞到了謝宸安的面前。 謝宸安手握御璽,在翰林大學士呂歸成的見證下,在詔書上按下了大印。 這是謝宸安上任之后頒布的第一道詔書,它昭示著新皇登基的事實,呂歸成大聲的宣讀著詔書上的內容。 這詔書其實是式制的,基本上就是宣誓既得天命為皇,必將盡心盡力,心系天下萬民,治理好大饒江山云云。 在這之后隨著內侍高喊行禮,文武百官們就開始行五拜三叩頭的大禮。 至此整個的登基大典正式宣告結束。 登基大典的結束也是謝宸安成為新皇的開始,這一天并未就此結束,相反的,一道道提前擬定好的詔書這個時候由她蓋印,全都下放了下去。 其中包括常規的大赦天下,減免賦稅等,也有對于一些官員的獎懲,人員方面的調動等等,諸多的事情不一而足。 說起來謝宸安也算是憑借腳上胎記上位的第一個皇帝了,也是大饒少見的沒有登上太女之位,就直接登上了皇位的女皇,這件事一時間成為了百姓口中的傳奇。 謝宸安登基之后不久另外一件好事隨之傳來,謝宸銘大勝烏木族,將烏木族皇室全部斬殺殆盡,而烏木族就此徹底被滅,烏木族所在的領地就此并入大饒,而烏木族的族民也全部改用大饒人自稱。 謝宸安得知此事之后倒是略微有些驚訝,雖然說謝宸銘因為紫玄君的死和烏木族對她的利用而對烏木族有怨言,但是她到底也是烏木族人,徹底將烏木族滅了這種事仍舊是有些出人預料。 不過在此之后她就知道了其中的內情,原來當年紫玄君的母親烏木拓并非是意外身亡,乃是烏木族現任族長烏木攘為了爭奪族長之位蓄意將她害死的,而這件事被隱瞞了多年,如今隨著戰爭爆發終于被徹底的揭露了出來,這也成為了謝宸銘心中諸多怨念的爆發口,所以才會有了眼前的情況。 這終究是好事,此后便再也不會有烏木族之禍了,而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算是完成了謝宸銘一直以來的愿望,兩族人民融合成為一個民族。 戰事獲勝之后謝宸銘回京述職,謝宸安本來想給謝宸銘換個封地,而后讓她繼續做封地之王,反倒是謝宸銘自己拒絕了,并且表示她已經決定做個方士,從此不再理會紅塵諸事,就此四方游歷。 這事兒再次讓謝宸安驚訝了一番,雖然前一世的影視作品之中不乏有這種放棄富貴身份,直接出家的人,但是來到大饒之后這么多年,謝宸安讀過那么多的史書,就從沒真的聽聞過有這種事。 原因無他,在這種皇權社會里面,底層人民的生活還是很艱苦的,而且不光是艱苦,在很多時候甚至生存都成了問題,吃不飽穿不暖的比比皆是,真的放下所擁有的一切需要巨大的勇氣,不過謝宸銘這去意已決,謝宸安也阻攔不了。 謝宸銘終究是皇女,手下的財產也是不少,想來即使作為一個凡人,應該也不會受太多的苦楚,而若是她哪天不想做方士了,想要回歸皇女身份,或者要個封地什么的,謝宸安也不會為難她。 于是這么想著,謝宸安也就準了,而謝宸銘也真的第二天便離開京城,此后再不聞蹤跡了。 眼下兩邊的戰事都已經結束,唯一就是戎國那邊仍舊在繼續,而戎國這邊之所以戰爭還在繼續,并不是因為戎國仍舊賊心不死,反而是因為黎國和大饒一直緊追不舍,不愿意就這般輕易的放過它。 戎國其實早在左支右絀力有不逮的時候便跟黎國進行了多番的交涉,奈何黎國完全不吃她這套,還是繼續進攻,一路搶掠城池。而大饒前線這邊三十萬大軍和各種武器彈-藥到位之后,在大饒這邊她也拿不到絲毫的好處。 至此戎國其實已經想要投降了,她和黎國交涉無果,又開始跟蕭戰交涉,而蕭戰也完全不吃這套,從防守轉為了進攻,開始跟黎國同步搶掠戎國城池。 戎國這下可算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蕭戰的行為其實也是受到了謝宸安的授意,面對戎國這個野心勃勃,隨時準備咬人一口的養不熟的野狼,謝宸安覺得直接將它滅了方才是能夠就此一勞永逸最好的辦法,于是在黎炎的攛掇下,她和黎國已經下定了決斷,兩國一同出兵,將戎國徹底滅了,而后兩國各自瓜分戎國一半的土地和子民。 如此兩國同時變得強大,倒也不會影響此前的格局,算是雙贏的局面,謝宸安自然沒有拒絕。 不過因為這原因,與戎國之間的這場戰役就變得耗時比較持久些了,畢竟此等的大工程沒有這么快就能取得成果。 當然,當上了皇帝之后,謝宸安所要處置的可不光是戰事的問題,朝中的大小事宜也都是需要她拍板定論的。 不得不說這登基后的生活和謝宸安想象中的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她并沒有那種所謂的君臨天下的感覺,反倒是每日早早就得起床出早朝,而后面對著堆積如同雪片一般的奏折,沒幾日她就不由深深感慨,這皇帝簡直不是人干的。 好在蕭敬之始終陪在她的身邊為她出謀劃策,而范永熙和一眾朝臣組成的內閣也能就此為她分擔不少壓力,至此才沒讓她太難過。 不過謝宸安這邊因此而好過了些,朝臣中的不少人卻對此而感覺不滿,很快彈劾的奏折便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