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65
國歡騰,祖父太宗皇帝一喜之下,立時就將長寧這個年號賜給了我作為封號。 父皇和母后琴瑟和諧伉儷情深,一改歷朝歷代幾乎都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習慣,父皇這一生一世,就只有母后一個人,而母后先后為父皇生了五個兒子,卻只有我一個女兒。我曾經看見白發蒼蒼的他們彼此相攜走在御花園中,燦爛的日光照在他們不再有光澤的頭發上,斑駁的樹葉陰影映在了他們不再白皙細膩的臉上,可我卻依舊能從他們身上看到那種無法作偽的舒心愜意。而那種祥和寧靜的氣氛,當他們先后走了之后,仿佛刻骨銘心一般,甚至在我的夢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現。 別人常常說,天底下最尊貴的女人不是皇后,而是皇太后,因為皇后是會被廢的,而皇太后卻有親生兒子坐在皇位上,因而穩若泰山再無后顧之憂。我曾經把這話當成笑話說給母后聽,卻引來了母后的大笑。母后對我說,那是因為古往今來,從來就沒有父皇這樣的皇帝,每一個皇后都要把自己的丈夫分給別人,又要憂心沒有兒子,有了兒子又要憂心是否有人會和自己的兒子爭位,那種朝不保夕的感覺,自然不如當個守寡的皇太后來得自在。我那時候聽了只是敬服父皇,可當父皇過世之后不到一年,母后便仿佛油盡燈枯一般,隨之病重離去,我方才明白,真正相依相守,情深意重的夫妻,當其中一個不在的時候,另一個也許會如同繁華散盡的鮮花一般衰敗下去。 先后失去了父皇和母后,我很傷心,可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大哥更傷心。他十歲被冊立為皇太孫,父皇登基之后就被冊封為皇太子,前前后后算是當了三十余年的儲君。都說皇太子最難當,但父皇卻在大哥年紀漸長之后,做起了撒手掌柜,很多事情都交給了大哥去料理,甚至幾次提出要退位去當太上皇。若不是大哥堅持不肯答應,群臣為此三度伏闕,差一點就讓父皇成功了。即便如此,父皇仍然曾經留著大哥在京城監國,自己只帶著極少且不符合排場的隨從,攜了母后登上泰山,游過西湖,甚至在重修的黃鶴樓上留下了自己的題詩,根本沒去想過如果有人能認出御筆該怎么辦。 要不是我那時候正有孕在身,也恨不得跟著一塊去??珊髞硐胂?,父皇母后一輩子都在萬千人的眼皮子底下,我何苦去湊熱鬧,讓他們那難得的舒心自由打了折扣? 游過天下的父皇和母后終究故去了,金鑾殿中坐著的人換成了大哥。然而,和胸無大志只好美食飲酒,甚至自己鉆研把宮中釀酒都包了去的二弟,以及一心學三叔只想打仗的三弟,還有跟著威寧侯出海的四弟,繼承了父皇性子成天拉著小舅舅四處視察學校的五弟不同,大哥的兒子們很不讓人省心。 大嫂和母后一樣多子多福,只不過,和母后嫁給父皇前期危若累卵的形勢不同,大嫂嫁給大哥的時候,天下已經很太平了,頂多是朝中因為父皇的新政和用人而有些小小的波折。所以,大嫂在頭四年間就連生了三個兒子,年歲相差不大的他們落地就富貴榮華,對東宮的位子也是虎視眈眈,以至于大哥登基之后雖冊立了嫡長子為皇太子,我那另兩個侄兒卻依舊不消停。幸好,大嫂最后生的那個兒子比前頭歲數差很多,否則興許真的要上演一場四龍奪嫡。 大哥是聰明人,大嫂也是聰明人,可當面對的是自己的兒子,他們這兩個聰明人仍舊一籌莫展。母后曾經對我說過四叔燕王的事情,盡管人人都知道四叔曾經和父皇爭奪過東宮之位,但父皇對四叔還是信賴備至,即位后不久就令其率軍平緬,打完之后,他帶著我那四嬸周游天下。我最后一次見他們的時候,他們正帶著五百多號精銳護衛,從盛唐時那條有名的絲綢之路前往遙遠的異國。母后說,野心一旦膨脹,便很難再使其消逝。四叔會中途懸崖勒馬,是因為他終究是正人君子,不屑于那些詭譎小道和陰謀??墒俏夷莾蓚€侄兒,卻顯見不是那樣的正人君子,也不像我其他弟弟那樣各有各的喜好。 他們都使勁巴結我這個唯一的姑姑,甚至連我家里那兩個沒用的渾小子,也都險些被他們拐上了船。要不是我那小女兒來告狀,我一氣之下把兩個渾小子扔給了繼承了三叔爵位的堂弟遼王去調教,又和家里那個老好人丈夫大吵一架,興許我的兒子們就真的會上那條很可能會沉的船。因為這件事,終于無法容忍的我不管不顧一狀告到了大嫂面前。那一次,大嫂痛心而又失望的樣子,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大哥終于還是痛下了決斷。當年父皇編撰的盛世大典,盡管抄寫了兩套珍藏在南京和京城,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最終付梓。這一次,他以印書懷念父皇為由,把我那第二個侄兒和第三個侄兒派了去,帶著十個從全國搜羅來的書法家負責抄寫刻版印制。因為人少,這一抄,就是整整五年。五年中他們除了那些精擅書法的儒生之外,再沒有機會接觸到其他可以籠絡的人,而他們一度搜羅交好的官員們,也大多數都被大哥打發到了天涯海角任職。 至于皇太子,則是被大哥直接派去了巡查天下受災之地。無論是洪澇旱災,還是蝗蟲天災,他都讓金枝玉葉的皇太子親自去賑濟巡視。每一次我見到回京的皇太子,都能發現人成熟長大了。因而五年之后兄弟三個再次聚首的時候,盡管他們還不可能真正和睦有愛,但終于拉開了差距……頂多是彼此不理會,不再嘴上一套心里一套,看著讓人心里不痛快。 時光就這么翩然逝去,從長寧郡主到長寧公主到長寧長公主,一晃我已經歷經了三朝,膝下的兒女們給我添了孫兒孫女,曾經叱咤風云的長輩們,也都一個個離開了人世。而成了睢陽侯夫人,和我素來要好的顧儀,竟然也比我早走一步。最后,就連大哥,也終究棄我而去,留下了傷心欲絕的大嫂,還有我這個唯一的長寧大長公主。舉宮素白的時候,我不由自主想到了在我出生后過世的曾祖父太祖皇帝,想到了和祖母仁孝皇后幾乎是前后過世的祖父太宗皇帝,想到了含笑逝去的父皇仁宗皇帝……因而,看著那大行皇帝的神主,大哥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那一次,我在靈前昏厥了過去。 最喜歡熱鬧喜慶的我漸漸更多的時間都呆在家里,伴著我家里那個最喜歡琢磨各式石碑,最喜歡各式鐘鼎,仿佛喜愛這些死物更多過我的老好人。他似乎從來不知道回憶往事,成天見了誰都是笑呵呵的,看著他的時候,那些不知道的人甚至難以相信,他曾經是當年父皇即位第一次殿試中選拔出來的榜眼。那一科的狀元是天下有名的大儒傳人,那一科的探花是溫潤如玉的俊俏郎君,在這一前一后的襯托下,面相忠厚形似書呆子的他很不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