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7
之后不久,那彗星總算是沒影了,讓人總算是能松一口氣。秦王政十年二月的祭禮進行的很順利,新奉常以前也是管祭祀的,并沒有出什么岔子,就是徐福出鏡率越來越多了。鄭國渠也緊隨其后建造完畢,正好就在春天用上了,淤泥的河水是再好不過的肥料,渭水北面的田地被灌溉,幾乎可以預想到秋天豐收的景象了。嬴政非常滿意這一工程,參與此事件的官員都升了職爵,墨家和農家也多有獎賞,當然,也沒落下鄭國,嬴政給予了鄭國一族豐厚的獎賞。但其后不久,鄭國自刎了。聽到這消息的時候葉煜正在教子嬰寫字,他頓了頓,把筆給子嬰道:“乖,你先練著,阿父一會兒就回來?!?/br>見子嬰乖巧地點點頭后,葉煜便去了外間與趙誠說話。葉煜很清楚這不是嬴政的手筆,嬴政的確打算依照律法處死間諜鄭國,但還沒有這么快下手,而且這事嬴政回下明令,沒必要悄悄來。唯一的解釋是,鄭國知道了嬴政的打算,為了不連累家人,也為了保全他們家的風光,他選擇了自盡。嬴政本就沒有打算追究他的家人,不過他這么做卻讓嬴政的聲譽不太好。人們大多已經忘了鄭國是來疲秦的,只知道鄭國是個有功之臣,那些百家就算知道些貓膩也不齊全,此時難免懷疑是嬴政容不下人。這也是嬴政為什么沒有立刻捉拿鄭國的原因,他想等鄭國的風頭過去一陣,再以間諜之事捉拿處罰他。葉煜想通關節后,立刻讓趙誠散布了“間諜鄭國有愧于秦王恩賞故而自刎”的消息,又備了厚禮去吊唁,這消息也沒瞞人,鑒于他是嬴政近臣,很多時候代表了嬴政的態度,于是當天有一小部分云里霧里的人也跟著他這么做。其實他也完全請嬴政寫一份悼詞,以此來洗脫干系,但是那樣一來處罰鄭國的必要性就沒有了,知內情之人仍然會認為秦國軟弱可欺。他要的就是知道內情的人無法確定鄭國是怎么死的,而不知情的百姓認為鄭國是畏罪自殺,如此,才能在起到威懾作用的情況下不引起大眾反感,卻不損秦國和嬴政那披在外面的一層好名聲。眼看著兵力逐漸恢復,糧食也快不缺了,這時候誰都不信秦國會不開戰,各國密切的注意著秦國的一舉一動,生怕被拿來重振強秦之威的就是他們。可秦國內部卻為此發起了愁。憋屈了那么多年,錯失了多少次可以一口吞并的機會,睜開束縛的秦國這一回絕對不滿足于只打下幾座城。趙國一直以來都是秦國的第一個懟目標,然而出計疲秦的韓國也能輕松拿下,還有楚國和魏國也都正處于元氣大傷的好時機,一時間,秦國竟然無法決定向哪一國開戰。第一百一十四章伐趙伐楚華陽策要議定和哪國開戰,其實很少會直接放到朝會上去講,那豈不是明擺著告訴對手么,尤其是朝堂上有那么多別國來的客卿公子。雖然這種事早晚要下令,而且大軍一動就瞞不住了,可是若讓對手提前反應過來,那就是失了先機,還不如能瞞多久瞞多久呢。因此,等到在朝會上下令的時候,其實通常是兵糧準備得差不多了,一下令就可以出發的那種。真正的決策過程是由君王召集重臣心腹,在私下里展開的。盡管韓國也在這次秦國的狩獵目標上,但是韓非卻并不緊張,也沒有為韓國進言什么。并非是因為他已經棄韓投秦了,他對韓國的忠心從未改變,他只是清楚這一次秦國不會選擇韓國下口。秦國若是急著想要滅掉韓國,完全不必等到這個時候,先前五十萬的兵力就綽綽有余。而且無論滅掉那個國家,都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聯合攻擊,這種時候選擇弱小的韓國顯然不是利益最大化。更何況嬴政并沒有避諱他韓國公子的身份,也允許他參與私下里的商討,這也就足矣說明這一次秦國的目標不會是韓國。魏國的情形和韓國差不多,因此嬴政召集來的人里更加傾向于滅掉趙國或者楚國。這兩個國家無論滅掉哪一個,合縱的實力都會大減,秦國東進的阻礙也會消失大半。總算是有機會狠狠攻擊趙國了,但幾乎所有參與商討的人都選擇了先向楚國下手。這并不難理解,因為趙國目前并沒有受遭受什么事情,無論今年去打還是明年去打都是一樣的情況,而且絕不是一下子就能打下來了的,不然秦昭襄王時期就辦到了,可楚國不同。秦國先前已經錯失了好幾個滅掉楚國的大好機會,如今在不抓住這個機會最后的尾巴,等它溜走,楚國振作起來后,就是舉半國之力也不一定能一口氣將楚國拿下來。葉煜也是這么想的,他記得趙國是個特別難啃的骨頭,全盛時期的秦國都只能趁著趙國遇到饑荒,把李牧除掉之后再行猛攻,才能滅了趙國,更別提現在的秦國的。說是說鄭國渠這個拉低國力的存在沒有了,秦國沒了束縛可以放開手腳大干一場,但那些原本做工的壯丁還沒有經過訓練,目前只能保證后繼源源不斷,若是直接將這些人放到戰場上,那就太過浪費了。歷史上秦國用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才滅掉了步入衰落的楚國,如今葉煜思索后卻覺得大約只要四十萬就足矣了,這種劃算的買賣,就算嬴政不干,葉煜也絕對是要說服他干的。現在楚國屬于亂后,看似剛剛抵抗了魏國很有威懾力的樣子,實則這時候才是他們最虛弱的時候。因為剛剛放完大招,為了抵御魏國而緊繃神經集結起來的民心已經散了,再想蓄個大招,短時間內是難以達成的了。趁他病要他命。楚國之亂葉煜摻了兩手,把情形弄成現在這個樣子,可不是為了傷傷楚國皮毛,半點便宜都不撿的就放過去的。在一致通過要伐楚之后,嬴政第二天在朝會上下令——伐趙。對,伐趙。還是那句話,既然秦國要趁著楚國虛弱之時給楚國打擊,當然不可能給他們反應時間,所以就有了這道命令。一是為了迷惑楚國,二是為了牽制趙國,以防趙國在秦國滅楚時做小動作。既然真正的打算是滅楚,嬴政當然不會把幾個大將派出去做煙霧彈。他掃了掃眾將領,點了楊端和、李信以及羌瘣出征,又覺得不夠,便又點了還是偏將的桓齮,晉他做了將軍。整個陣容并不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