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47
恐怕就拿不到這個六元及第了。 當然,學風盛行之地,老學究的基數也相對要多上那么一些,所以對于張方明設計張祖父過繼張父一事,爭議還是有的,而且這種樹立在孝道上的指摘,還真叫人不好反駁,畢竟不是有這么一句話么,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什么原因在這一句話面前,都會有一種自辯的蒼白感。 這種爭議,是在后來,張父認回親生父母后,才漸漸平息的。 而最為出乎意料的事,大多江南學子們最為喜歡的情節,竟不是張方明金榜題名、跨馬游街時的部分,而是李方明初次上朝,代表武官陣營,慷慨陳詞的橋段。 彼時有諫官彈劾李靖等一眾戰將在吐谷渾一戰中,殺戮太重、有傷天和,并提議對吐谷渾進行賞賜安撫,以彰顯我大唐的氣度。 這個提議直接點炸了武將陣營,哦,合著他們辛辛苦苦的上陣殺敵,就是為了給敵人送賞去了是吧!可去·他·媽·的吧! 脾氣最為粗莽的程咬金,一句格老子已經掛在嘴邊了,坐在上手的李二,卻是將李方明那望著那諫官的、滿臉都寫著‘想嫩他’的表情給看了個一清二楚,嗯?!這小子有點意思??!李二陛下登時便來了興致,直接將李方明給點了出來,問他對此有何看法。 李方明能有啥看法,人都罵到他祖父臉上了,那當然是……干他呀! 李方明笑得一臉喜慶,先是來了一句,“王大人此言有理?!比缓笤诒娙说捏@異中,對著那鼻孔朝天的王大人伸手就是一個大耳刮子。 這一耳刮子,直接把滿朝文武都給扇懵了,武官陣營是還在蹙眉這孩子怎么胳膊肘往外拐,竟幫著外人說自己祖父呢,結果孩子啪一下把人給打出一個趔趄來,嘶!這下手夠狠的??! 而文官陣營呢,聽了李方明的回答,也是以為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雖然這么分有些粗暴,畢竟也不是所有的文官都贊成這位王大人的言論,但李方明的回答,確實是帶著些文官陣營的特質的。 所以李方明這突然的一巴掌,對于滿朝文武來說,都相當于是一個沒想到的反轉,也因此,大家一時都沒反應過來。 最先反應過來的,還是那個被打疼了的王大人,他舔了舔自己的大牙,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錯覺,他覺得自己的牙齒都被這個巴掌給打松了,“你!” 李方明對于他的指摘,則是回以了一個非常之不屑的俯視邪睨,那王大人見他如此,立馬踉蹌著從地上爬了起來,躬身對李二鞠躬道,“陛下,此子公然在朝堂上動用武力,藐視國威,還請陛下治罪于他?!?/br> 武官陣營的將領們這時候反應過來了,好小子!脾氣夠暴的??!可惜終究還是太年輕了,這下恐怕要挨罰了,于是紛紛出列,為李方明求情,意思大概就是那六字真言,‘孩子小,不懂事’,陛下看看情面,原諒則個唄。 而坐在上首的李二,卻是將視線移到了鎮定自若的李方明的身上,這小子,是真成竹在胸,還是不曉得這其中的厲害所以不知道害怕?不過不得不承認,李方明的這個巴掌,打的真是太合他心意了,所以若此事能糊弄過去,他也是愿意裝裝糊涂保下他的。 而李方明則是在朝堂上恢復了安靜后,對那王大人說道,“王大人,下官打了您,您不該給下官送禮么?您怎么還跟陛下告上狀了,這就是您身為一個朝廷命官的氣度么?” 李方明這么一說,在場各位全聽明白了!誒!妙??!李小子這是直接將姓王的道理,對他用了一遍??! “你!”王大人自然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但這條道理是他提出來的,他自然也是不好再繼續指摘李方明的流氓做派了,一時羞憤加急怒攻心之下,暈了。 李世民淡淡看了他一眼,抬手揮了揮,不一時,便有兩個殿內的護衛,將那昏迷著的王大人給抬了出去。 之后,基于李方明的彪悍,再沒人敢提賞賜一說,只是依然覺得,俘虜還是應該要放的。 李二聽下面爭了半天,就又將視線移到了李方明的身上。 于是,再次被叫出來的李方明便問了在場諸臣兩個問題,一,有無必要與吐谷渾講仁義禮智信,若將吐谷渾比作野獸的話,那么試問在座各位,回去跟家中的牲畜講道理么?!若與家畜都講不通道理,如何肯定對野獸便可以。若是哪位義士有信心,還請陛下尋只野狼來,咱們現場觀摩一番嘛,若當真成功了,那當真是千年難遇之大才,此等能人,實應代表我大唐去教化四方戎狄,屆時我大唐不費一兵一卒,便能四境安穩,真乃蕩絕古今之大功績也!諸位可有自薦???! 誰TM的不要命了才會自薦,跟王大人是一個政治主張的人,此時此刻沒一個不在心里罵娘的。 李世民也是壞壞的配合著李方明的問話,垂詢般的等了等,視線在那幾個以往總拿王某人那套說辭來煩他的大臣們的身上重點劃過。 但真到了叫號的時候,這幫人反倒是萎了,李世民有些失望,示意李方明繼續往下說。 李方明的二是,我大唐戰死傷殘之將士,其家人與今后之生活可有什么保障安撫之策。 這個自然是有的,李方明卻表示,我大唐有這項仁策,是我大唐愛民如子,但這場戰爭卻是吐谷渾先挑起來的,所謂先撩者賤,理應由吐谷渾對我大唐軍民做出補償。 所以這是賞賜不給,還要賠償的意思么?!這得理不饒人、除非好處拿到手的作風……怎地憑的眼熟呢?!眾人的視線不由得投向了程咬金,衛國公不是弄錯了吧,這小子怕不是該姓程吧。 還有,先撩者賤這個詞又是從哪里冒出來的,雖然含義鮮明,用在這里也合適,但未免粗鄙了些吧。 總之,李方明的意思就是,釋放俘虜也可以,但必須交贖金,而且放回去的俘虜,必須不能再有作戰能力,若是吐谷渾不繳納贖金,那就讓這些人去給大唐的建設添磚加瓦,總之就是不能用大唐百姓種出來的糧食白養著這些人。 經此,李方明算是一戰成名,同時,也將武將陣營的好感度給拉得穩穩的,當然,自然也是結下了一個姓王的仇敵的。 下朝后,同僚們誰不羨慕李靖認回了個出息的孫孫,就連一些被李方明給堵得啞口無言的官員們,心里對李靖也是不無羨慕的。 敢出手,腦袋機敏還口齒靈活,除了第一次上朝就鋒芒畢露這一點,難免有些木秀于林了,但他的優秀也是毋庸置疑的,這樣的麒麟兒,誰家不想要??! 雖然書中李方明的主張,在學子們當中,引發了許多的爭議,但在內心深處,他們還是很羨慕李方明這樣的勇氣、才能和人生的。 李方明目前的格局是,文官那套他懂,武官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