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5
高公公被勒令留在了府中,因此只好站在門口目送著眾人離開,他回過身去,想去找丑球,又聽著一陣喵喵聲傳來,丑球坐在馬車里,跟著秋父一塊兒出門往江州去了。 秋晚走出去了好遠,才忽地想起來:“惠嬪娘娘呢?” 往常有這種事情,惠嬪必定會第一個跳出來湊熱鬧,這些天一直作為玉球被秋父纏著,秋晚也是現在才發現,惠嬪竟是好長一段時間沒有過來找他了。 “她去駐扎在江州的軍營了?!笔捲苹傅溃骸澳侨漳愕f的事情讓她放在了心上,如果是真的,距離她出宮也不遠了,她手癢癢,便打算先去軍中適應一番,等以后真的有了那一天,也好有個準備?!?/br> 和微服私巡比起來,還是軍營更得惠嬪的喜歡。 秋晚點了點頭,便沒有再問。 她前天變成玉球的時候,已經被秋父帶出來看過了一眼,走過熟悉街頭,秋晚的興致倒沒有前天那么高,只是在經過陌生的秋父沒有停下來過的攤位時,才會多看幾眼。 相比起她,反倒是蕭云桓興致勃勃的,幾乎沒經過一個攤位,便要停下來看一看,看一看不說,還非要招手叫一叫她。 他們停在那個中年男人的首飾攤前,蕭云桓在攤前興致勃勃的看了許久,對著那些木制首飾挑挑揀揀,又不時地拿起一根木簪在秋晚頭上比劃比劃,看看合不合適。 中年男人好奇地看了他們好幾眼,才忍不住出聲問道;“夫人是秋大人的女兒吧?” 秋晚訝異地抬起頭來,驚訝地道:“你怎么知道?” 男人憨厚地笑了笑:“夫人頭上戴著的簪子,就是秋大人從我攤位上買走的,那是我親手做出來的簪子,我能認得出來。再說了,夫人與秋大人、秋公子長得有幾成像,我才認出來了?!?/br> 秋晚回頭看了兄長一眼,這才無奈。 在青城縣中,有誰不知道秋父和秋晚兄長的呢? 雖說是微服私訪,可帶上了秋晚兄長,反倒是還暴露了他們的身份。 蕭云桓對此渾然不覺,總算是在攤子里挑中了一根合心意,他讓秋晚將頭上的簪子換下來試了試,見十分合適,頓時滿意無比,動作利索地掏出了錢袋。 “這根木簪多少銀子?” 攤主連忙擺手:“前幾日,秋大人在我這里訂做了鈴鐺,已經是多給了我錢了,這根簪子就送給夫人吧?!?/br> 蕭云桓揚眉:“這是我送給我夫人的,和秋大人有什么關系?!?/br> 攤主:“……” 攤主和他大眼瞪小眼,見他堅持,才道:“八十文?!?/br> 蕭云桓這才滿意。 作者有話要說: 五兩銀子有點多,我給改一改 第138章 秋晚頭上的木簪都沒有戴多久, 就換了一根新的。 這使蕭云桓親手買給她的,意識到這個, 秋晚的臉也有些熱,很是羞澀。 蕭云桓卻是渾然不覺,拉著她左看看右看看, 滿意地不得了,又拉著她繼續往前走。 “這青城縣我還是頭一回來, 倒是以前聽你說過許多次這兒的特色小吃,如今既然都來了, 不如帶我去嘗嘗這兒的口味?!?/br> 秋晚軟聲道:“相公方才剛用過早膳,如今肚子里還飽著, 想來就算是去吃也吃不下, 不如等中午時,我再帶相公去他這兒最有名的酒樓里?!?/br> 蕭云桓沒有什么不同意的。 眾人往前走了沒幾步,便有一群書生打扮的年輕男人走了過去, 一邊說著笑著走進了路邊的茶樓里。蕭云桓又停下腳步,抬頭望去,就見茶樓里已經有了不少人, 也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恐怕是青城縣周圍的所有書生都聚集到了這里。 蕭云桓回頭問:“今日是?” 秋晚兄長連忙道:“回……今日是書生們聚在一塊兒辨詩的日子?!?/br> “辨詩?”蕭云桓來了興致。 秋晚兄長解釋道:“是家父之前提出來的主意, 說是讀書人每日只知道在家里讀死書, 不如出來交流,剛開始辦了一屆辨詩會,后來他嫌麻煩, 便放棄了,只是這個習慣卻留到了現在,因此每月都有一日,附近的讀書人會趕到這個茶樓里來辨詩,又或者辯論四書五經,這個慣例已經保留了許多年,如今大家都已經習慣了,如果有興趣的,每月十日,來茶樓底下等著就好?!?/br> 蕭云桓打量了一下周圍,果然,除了書生打扮的人之外,還有許多穿著普通的人,他們已經在茶樓底下等著了。進了茶樓就要有消費,書生們會在二樓的平臺上辯論,聲音洪亮,不用進去也能聽的到,因此也有很多人愿意在外面等著。 見他臉上有些興趣,秋晚兄長便立刻提議道:“您難得來這兒一回,不如進入瞧瞧吧,這在我們青城縣,也是有名的景色了?!?/br> 蕭云桓欣然應下,牽著秋晚的手,抬步走了進去。 眾人在二樓找了一個雅間,位置很好,正好能看到那些書生辯論,聽得也是十分清楚。 蕭云桓一坐下,茶樓里的負責人便立刻敲門走了進來,恭恭敬敬地沖著秋晚兄長問好。 秋晚兄長有些不好意思地道:“實不相瞞,這棟茶樓也是家中的產業?!?/br> 蕭云桓:“……” 不得了。 他現在覺得那些來辨詩的書生,都是被秋父利用的棋子了。 有書生們在這里舉辦辨詩會,便有無數人慕名而來,來的人多了,酒樓的生意就好了,單這一日,就是往常不知道幾倍的利潤。 蕭云桓沉默地給自己倒了一杯茶,假裝自己是什么也沒有發現。 茶樓里的點心味道也不錯,秋晚兄長做主將茶樓里有名的點心都點了一份,等那些點心陸續送上來的時候,辨詩會也總算是開始了。 一位書生站了起來,率先吟了一首詩,拋磚引玉,很快,所有的書生都參與了進來,辯論聲不停,偶爾激動之處,那些書生還引經據典,情緒激動,氣氛也很是熱鬧。 茶樓內外,來聽辨詩會的人圍了里三層外三層,不管是讀沒有讀過書的,都津津有味地聽著,偶爾那些書生停下時,還會配合地拍掌叫好,十分熱鬧。 蕭云桓也聽得興致勃勃的。 他一邊聽著,還一邊轉頭對秋晚道:“沒想到這兒也臥虎藏龍,有著這么多厲害的人,我在京城里的時候,可沒有聽說哪家茶樓有過這樣的辨詩會,這個主意好的很,等回到京城了以后,也要想辦法推廣開來,想來也是一景?!?/br> 秋晚贊同地點了點頭:“京城之中能人輩出,想來會比這兒的更加精彩?!?/br> 蕭云桓也是點頭。 他又轉頭朝著秋晚兄長看去:“我看著青城縣不大,倒是讀書人不少,連販夫走卒都認識字?!?/br> “是我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