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3
人靠近別館,衛淅能很快覺察。唯一不好的,便是風聲很大,不便于聽辯。衛淅裹緊風袍,從懷中取出一壺酒,他喝酒御寒,顯得很悠哉。監視青筠,他駕輕就熟,他了解青筠的性情和生活習性,但五年的時間,青筠還是改變許多,有些變化,恐怕衛淅也不曾覺察。衛淅躺在屋頂避風處,枕著手臂睡去。屋內,青筠突然睜開眼,傾聽外頭的風聲。他知道有人在跟蹤他,如果這人是衛淅,那便也不足奇,為何他捕獲不到他的蹤跡。如果這人,是皇城司的察子,埋伏在這落雁峰,那么青筠不會讓他活著離開。四更天時,風聲低沉,逐漸消散于林間,萬物寂靜。青筠起身,悄無聲息走出別館,他輕踏木窗,躍上屋檐。☆、霽青22青筠翻上屋檐,幾乎同時,一個黑色身影迅速躥下房子,不假思索,青筠立即提劍追擊。月光下,黑影人回過頭來打量,他緊握在劍柄的手隨即放開,而后,不慌不忙退往林叢,消失于黑暗中。在衛淅辨認出青筠的同時,青筠也認出了衛淅,青筠沒有再追上去。無法知道衛淅是什么時候就跟隨在自己身邊,但青筠知道他為什么跟上華山。這人無疑是擔心他此趟華山行的安危,想在暗中保護。哪怕到現在,到此時,青筠都無法理解衛淅對他的迷戀之情。青筠絲毫不懷疑他說的那句:為了你,我可以去生去死。衛淅確實這么做,他做了和韓其鳴一樣的事。這份愛,太過沉重。那夜,對衛淅行徑的縱容,除去補償,內疚,憐憫外,還有其他復雜的情感,青筠自己也無法理清。天很快亮了,落雁峰的白日,寒意未消退。青筠用冰水洗臉,在山澗處,他發現一些野菜,便俯身挖野菜。幼年時,在落雁峰,他和真人有時也會挖野菜煮食。青筠帶來一個燒水的壺,與及一小袋黃黍。往火堆上架起水壺,青筠燒水煮黃黍。衛淅進來時,青筠也只是抬眼看了下他,又繼續手中的動作,將野菜放入壺中。衛淅坐在火堆旁,看青筠煮野菜粥,他無法言語,但青筠看到他腰間別有筆紙,他愿意的話,也可以交談。衛淅的模樣變化不大,就是臉上長滿胡渣,顯得滄桑許多。野菜粥煮熟,青筠盛上一碗,遞給衛淅,連并一張餅。衛淅接過,狼吞虎咽吃起來,他餓壞了,也難怪青筠煮粥,他便出現。看著衛淅一口粥一口餅,青筠想起,他照顧衛淅那些日子,衛淅得是他做的食物才吃,甚至得他親手喂。近似不講道理,但所要求的絲毫不過分。除去那夜。青筠自己盛份粥,捧手里,貼碗沿慢慢喝,熱食入服,四肢逐漸溫熱起來,舒暢許多。衛淅擱下空碗,從懷里掏出干rou脯,丟給青筠一塊。這東西硬得像石頭,嚼起來味道相當一般,但能填飽,比餅類抗餓。吃飽飯,衛淅便到別館外頭坐著,他抱劍枕靠木柱,看似睡著了,其實人保持清醒。青筠則在館中臥地睡去,他昨夜一夜未眠,十分疲憊。待青筠醒來,已近午時,衛淅不見蹤跡。青筠知道他仍在附近,只是潛伏起來。衛淅不愛顯山露水,獨來獨往,可能是以往從事的職務導致,也許他本來便也是個性情孤僻之人。青筠去其鳴墓,將昨夜大風刮來的枯枝雜草清理,他坐在墳旁,一坐就是半日。落雁峰上有太多記憶,青筠遺忘不掉。但他的內心已平靜,他能靜靜回憶著往日的歡愉,甚至回憶被圍困在落雁峰那日所發生的事情。這是他所失去的最貴重的東西,得到的最絕望撕心裂肺的記憶。無論失去和得到,都已成事實,他不會再去抗拒,去否決。午后,衛淅出現,手里提著一只山雞朝別館走去。他是個殺手,掏出小刀,利索割開山雞脖頸放血。他去提水,拾來枯枝,燃火燒水,潑燙山雞,拔毛,相當諳熟。常年四處漂泊,露宿餐風,衛淅有著極佳的野外生存經驗。待青筠過來,他已整理好山雞,架在火上烤。青筠將最后不多的黃黍倒入壺中,煮粥。雞熟粥沸,兩人分食,此時天已近昏暗。餐后,衛淅便又離去,青筠則坐在別館等待,他要通過鐵索前往冰雪湖。冰雪湖所在山峰,正是主峰,前往那里,風險不小。約莫三更時,青筠攜帶上物品,前往鐵索。借著月光過凌空萬丈的鐵索異常危險,青筠卻仍是健走如飛,無它,自幼便在上頭往返,不知道幾千幾萬次。深夜的冰雪湖空蕩無人,遠處的道觀殿宇,燈火暗淡。兼之有霧,黑夜里的一切都朦朧而不實。青筠找到木屋,也找到木屋后,雪松下的紫玄真人墓。墓前立著一人高的石碑,寫著紫玄真人的化名:李青衿。仿如他一生一般,諱莫如深。道觀里的道士們,平日顯然會過來打掃,修葺,墓地整潔。墓碑前有供品,很新鮮,白日有人來過。青筠擺上榧實乳酥,叔父在世最嗜好之物。韓叔每每來訪,都是用一口大麻袋裝來榧實,還會帶來數斤乳酥。每次前來,韓叔又總念念有詞:“幸在我是商賈之家,尋常人家豈不被你吃窮?!?/br>叔父會低頭笑著,恬靜坐在一旁剝著榧實,他手指輕巧,動作嫻熟。榧實,就是在產地,也比他果類要貴上幾倍;至于乳酥,商賈之家也是稀罕物。叔父一生,嘗盡世態炎涼,遭遇的不平事太多,他對人世看得透徹,性情涼薄。但只有青筠知道,叔父也有溫情的時候,也有微笑愜意的時候。年幼時,曾聽韓叔說,叔父年輕時是位風華絕代之人,為人矜傲,劍法絕倫。如果不是當道士不許男歡女愛,還不知道要惹來多少情債。那日兵圍冰雪湖,紫玄真人和韓綽攔阻士兵,讓青玉和其鳴逃往落雁峰,而后發生的事,之泊一度不肯告訴青筠,但青筠后來還是知道。戰死在木屋門口的韓綽,飲用下毒酒,默然死在木榻的真人。青筠無法知道他們死時的心境,他也無法知道。那些無處發泄的怨恨,無盡的悲痛之情,在十余年后的今日,仍未平息。青筠點燃香燭,深深拜祭。霧氣越發濃厚,衣襟沾濕,寒冷倍加。青筠折回木屋,來到曾經屬于自己的房間。木屋修葺過,木榻上甚至有被褥,顯然曾被道士們當做香客宿處。此地風景絕佳,只是寒冷偏僻,不亞于落雁峰。脫去濕外袍,青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