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2
?!?/br>朱翊鈞道:“準。令黨馨秘查,不可打草驚蛇,將所查結果一應呈報于你?!?/br>“是,另外還有一樁,則是建州三衛。萬歷元年時,李成梁在寬甸一帶筑六堡,建州右衛以此為借口起兵擾邊,如今開市互貿,臣請嚴命約束諸部將領,勿以建州女真人少而欺之,亦勿放松戍邊防守,以免別有用心的人有機可趁?!?/br>趙肅心中一動,這建州三衛,如今尚不入朝廷之眼,可也就是幾十年后,卻是覆滅明朝的大敵,這里頭的建州左衛,就有后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究其努爾哈赤從明朝敕封將領,到反明的經歷,明朝廷與努爾哈赤自然各說各的不是,明廷說女真族人忘恩負義,不思報效,反為虎狼,努爾哈赤則說明朝邊將貪得無厭,辱殺父祖,令他不得不起兵反叛。但實際上,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總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進的,要說努爾哈赤沒有野心,打死趙肅也不相信,可要說他的野心是朝廷逼出來的,也不能說是錯誤。因為在當時,邊陲防務,不像后世的民族政策,多方撫恤優待,而是多有粗暴歧視,女真族在東北,多會采參采東珠,朝廷派駐邊陲的將領,因為這兩樣東西與女真族起沖突的事情,不在少數,說到底,還是一個策略的問題。在趙肅看來,光打不撫是不行的,每個族群里都有硬骨頭,今天你狠狠打了,人家報復心強,過個幾年,十幾年,又卷土重來,到時候朝廷一旦軟弱,就吃不消了,就算朝廷強勢,這么年年打下去,消耗的還是國庫。所以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剿撫并用。打,要狠狠打,撫,也要春風化雨,拉攏韃靼、女真部中不想打仗,想過好日子的那一部分人,再慢慢進行文化層次上的同化,將其變為中原人民的一支,日子好過了,誰會想去過那些茹毛飲血,朝不保夕,風吹雨打的日子?但是這個辦法,需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功夫,趙肅所能做的,不過是丟下這個種子,讓它生根發芽,至于以后的事情,就只能留待后人去cao心,與時間的驗證。他也曾經和戚繼光提過,得到了戚繼光的大力贊同。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作為一個武將,戚繼光的目光并不短淺,甚至可以稱得上深遠,他心目中所謂的“伐謀”,正好與趙肅的想法不謀而合,都不僅僅看到眼前的勝利。所以趁著建州右衛的異動,戚繼光也把自己前段時間與趙肅商量過的想法說出來,皇帝很痛快地答應了,全權交給他去負責。可以想見的是,如果進展順利,并且一直順利下去,那么幾十年后那些兵禍大變,也許就可以消弭于無形。皇帝看了看眾人:“既然今天無事,那諸卿就先告退吧?!?/br>“臣還有一事?!睆埦诱従忛_口“張師傅請講?!?/br>張居正看了趙肅一眼,沉聲道:“臣請關天下書院?!?/br>趙肅眉毛微微一動,抬眼看他。重頭戲來了。張四維坐直身體,也望向趙肅。第130章張居正為什么突然提出關閉天下書院?這不是一時氣急昏頭想出來的招,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各方面因素綜合之后,非走不可的一步棋。他的老師是徐階,徐階是心學門人。心學自從王守仁死后,就分裂成許多門派,徐階屬于江右學派,嚴格來說,和趙肅的老師戴公望是一脈相承,關系理應親近得很,但是張居正并沒有繼承老師的衣缽,他的行事作風自稱一派,而心學七派也沒有人承認張居正是心學門人,恰恰相反,他們對張居正獨斷專行的作風很不滿意,尤其是經過考成法,朝廷涮下不少官員,里頭也不乏王學門人。當然,這七派里頭,也不是所有人都對趙肅滿意,但他做事畢竟比較溫和,也注意調和與王學門人的關系,再者聞道臺一出來,那些人有了發表聲音的地方,王學各學派不少人,一反先前四分五裂的狀態,竟對趙肅有些擁戴起來,而張居正則不然,他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必然是要把你狠狠打到泥地里去,永不能翻身的。所以書院林立,書生論政,首當其沖,就是議論張居正施政的得失,指出他那些措施的不足,特別是心學門人,對張居正更不客氣。平心而論,這些言論,對新政推行確實有些阻礙,但讓張居正更惱火的是,這些人對自己的心血指手畫腳,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說一嘴,正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就是這些人!除了這些個人喜惡因素,他想關閉書院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趙肅。那些書生喜歡評論朝政,甚至還出了個什么風云錄,對朝中官員評頭論足,影射揭露某些官員的陰私,在士林中很有影響力,自從都察院改革之后,專門捕風捉影彈劾官員的事情就少了很多,他們還來不及慶幸,轉眼又出了這么個風云錄,雖然這回只是士子們互相傳誦,構不成丟烏紗帽的威脅,可里頭也不乏有幾個言之鑿鑿的,誰樂意自己的齷齪事情被攤到陽光底下讓人評說?再說了,誰又知道皇帝會不會心血來潮買上一份回去研究,然后根據上面說的去逐個調查涉事官員呢?理所當然的,這份風云錄,不受大多數官員的歡迎,張居正請罷書院的要求,也是有一定群眾基礎的。如果趙肅阻止張居正這個提議,那么他無疑站到了朝中不少人的對立面上,如果趙肅贊同關閉書院的事情,那就更好了,他也會成為士林攻訐的對象,之前他苦心營造的形象會付諸東流,同時朝中那些與士林關系密切的清流們,同樣會和趙肅疏遠。這實在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因此在萬歷七年的這一天,雖然原因不盡相同,但兩世的歷史還是不可避免地產生重合,張居正上疏請禁天下書院,以期在鏟除書院這顆“毒瘤”的同時,狠狠打擊政敵一把。在張居正闡述完自己的主張和理由之后,內閣里寂靜無比,以至于桌案上計時沙漏里細沙落下的聲響,仿佛也清晰可聞。只要有點腦袋的人,都知道張居正這個提議是沖著趙肅去的,更何況坐在這里的,都是帝國的精英,人精中的人精,偌大的屋子似乎一下子彌漫著看不見的硝煙,大家看了看首輔,又看了看次輔,再看了看皇帝,有的低下頭裝死,有的等著對方一說話,就開口助陣,還有的選擇靜觀其變。趙肅靜靜坐著,臉上一派平和,沒有一點吃驚詫異憤怒慚愧之類多余的表情。皇帝亦然,只是他的半邊臉背對著光,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