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1
他有條不紊地囑咐,幾乎將所有事情都考慮到了,眾人早已習慣這位知府大人的做派,聞言紛紛應是,趙肅來到這里一年,改變了許多事情,同樣也換了一批比較能干的下屬,恩威并施,收服人心,不僅這知府衙門里的人服服帖帖,就連城中士紳大戶也都領教了他的手段。如果說一年前的趙肅還只是單槍匹馬,毫無根基,起碼今天他站在這里發號施令,已經沒有人敢小看他了。趙肅后來才知道,隆慶二年三月的這場地震,震中正是位于京師,六級左右的地震,讓萊州這邊都有感覺,但距離較遠,損失不重,可這并不代表京城一帶沒有死傷。古代都是磚瓦房屋,一般抗震能力都不強,六級地震,足以讓房屋倒塌,據說樂亭縣還出現了地裂,京師,樂亭,乃至灤州,百姓死傷數萬之多,古代通訊不發達,救災更不及時,也不知道有多少本來命不該絕的人在不及時的救治中死去。偏偏禍不單行,四月初,陜西咸寧、涇陽一帶也發生地震,余震經日不止,人畜死傷眾多,內閣忙著撥款賑災,閣老們幾乎個個腳不沾地,頭頂冒煙。給朱翊鈞寫的信終究沒有寫完便寄了出去,輾轉到了京城,又過了半年之久,回信才到了趙肅手里。信中說是因為地震的事情,內閣忙得不可開交,朱翊鈞主動向皇帝請纓,開始觀摩學習政務。朱翊鈞年紀小,很多事情沒看懂,可卻是極聰明的,在那里待的久了,也漸漸能夠就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只不過他思路活絡,問的問題往往十分古怪,連李春芳他們也無言以對,唯有張居正還能常?;卮鹚?。朱翊鈞寫道,原來張師傅是那么厲害的,教我讀書的時候不覺得,現在才發現他懂得許多東西,一點兒也不比肅肅遜色。肅肅你不要生氣啊,我只是實話實說而已,不過就算張師傅再厲害,我最喜歡的還是肅肅。結尾還畫了一串糖葫蘆,附上一行蠅頭小楷。肅肅,我想你了。真是個小孩兒。不過……趙肅嘴角微彎,手指輕輕摩挲過紙面,目光漾起懷念。嗯,我也想你了。第69章隆慶二年六月,廣東曾一本起義,攻廣州。同年七月,浙江臺州颶風,大水淹城,死者三萬余人,良田損毀十五萬頃,京師震動。與此同時,朝局的紛亂并沒有停止。自隆慶元年高拱走后,徐階內閣居首,挾言官而一人獨大,余者如郭樸、陳以勤等人,縱然不滿,也沒有辦法與他抗衡。徐階知道,在朝廷,聲音最大,最能左右局勢的,不是皇帝,也不是內閣,而是言官。太祖皇帝朱元璋設御史言官,本來是為了監視告發百官,可他絕對沒想到,在事隔兩百年之后的明朝,言官的職責,已經不再是為朝廷服務,他們也有私心私利,所以結成團伙,一旦看誰不順眼,就一哄而上告發,風聞言事,又不以言論罪,就算冤枉了你,事后你也只能自認倒霉。所以言官集團這一群人,內閣閣老們,基本是沒人愿意招惹的,但徐階偏偏反其道而行,對他們極盡拉攏之事,那些言官里面,也有近半數是他的門生,如此一來,歷任內閣閣老們最為頭疼的一個問題,反倒被他迎刃而解。為此,徐階曾有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以用舍刑賞還公論。這里面最后一句,指的就是扶持在嘉靖皇帝在位時被嚴厲打壓的言官們,讓他們暢所欲言,不因言論罪,廣開言路。這樣做當然是有好處的,在嘉靖年間被皇權高壓下戰戰兢兢的文官們,終于有了開口說話的機會,可隨之而來也有很多副作用,如今朝堂上鎮日爭吵不休,也是因此而起。徐階交好言官,卻忘了最重要的兩點。隆慶皇帝再軟弱,那也是皇帝,眼看大臣比他還強勢,心里頭如何會高興,加上高拱被迫乞休返鄉,讓皇帝與徐階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還有一個人,卻是徐階從來沒有想過的,那便是,他最看重的門生張居正,與他的治國理念,竟是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張居正滿腹抱負,他心目中的改革施政,反而與高拱更接近一些,但他身為徐階的學生,是不能也不允許反對自己的老師的,徐黨勢力的壯大,意味著他的理想就一天不能實現。反觀徐階,這個國家滿目瘡痍,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做,需要去改,他自己心里也明白,可一旦改革,勢必觸動很多人的利益。不說別的,單說土地兼并一項,徐階本人出身松江大地主,家中良田千頃,土地改革,只怕別人還沒出聲,他的家族第一個就要跳出來反對。這種情況下,他即便看得清楚,也沒法去做,加上他性格隱忍,凡事希望一步步計劃好了再下手,所以新皇登基以來,倒是做了幾樁善政,可那都是在沒有動搖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以上種種局面,便是趙肅之所以離京的原因。他深知以自己如今的資歷和官職,不但起不了作用,還很有可能卷入紛爭,成為被犧牲的炮灰。如他所料,許多隱而不發的矛盾,終于在隆慶二年浮出水面。先是被徐階壓制已久的宦官,接二連三地在皇帝面前告狀,朱載垕不像他老爹,他是個耳根子很軟的人,比起這個幾天也見不到一次面的徐閣老,自然是那些朝夕相處的宦官要更親近一些,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日復一日的讒言,讓皇帝對徐階的印象徹底敗壞。但導火索并不是這些言官,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正七品給事中,張齊。張齊曾經求見徐階的兒子徐璠,對方不肯見他,便懷恨在心,上疏彈劾徐階攬權自重,言道“天下人只知有徐階而不知有陛下”,這句話正正戳中皇帝的軟肋,朱載垕越發不待見徐階。照規矩,有人彈劾,被彈劾的人就得上疏自辯。皇帝和自己不對付,天下人又覺得他過分愛惜羽毛,不肯大刀闊斧改革,就連他的學生也不贊同他的理念,徐階心灰意冷,終于想要告老還鄉。他這一告老,皇帝馬上就準了,徐階知道自己人望盡失,又加之年事已高,便也不再戀棧,八月就帶著老仆啟程回鄉。他這一走,內閣里就剩下李春芳、陳以勤、殷士儋、張居正,這里頭,張居正才干最高,卻資歷最淺,論資排輩,怎么也輪不上他當首輔,于是他與李春芳一合計,向皇帝上奏,請他將高拱迎回來。朱載垕自然萬分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