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7
城四季如春。其寒止于涼,暑止于溫,一年四季,溫度相差甚小。作為大理國都,這座城池自然十分繁華,衣著各異的各國商人旅人每日往來其間,街頭巷尾慣常喧囂熱鬧。宋青書和葉孤城已在羊苴咩城停留了近有小半個月時間。數月前,兩人與殷梨亭、蕭峰于少室山下分別,應段譽的邀請,啟程前往大理。至于提出邀請的段譽本人,則并未與二人同行。——他準備先為蕭峰這個結拜兄長送行,至少要將他和殷梨亭送到臨近沙漠的邊境地帶,將二人托付給金滿堂和他的商隊,親眼看著他們踏上前往元國的旅途,方才會回轉過來,自行返回大理。段譽當時許諾,待到自己回了大理,定會極盡地主之誼,好生款待宋葉二人。宋青書倒不是貪圖他的款待。不過是他和葉孤城左右也沒有其他非去不可的所在,既然段譽誠心相邀,他們便也就應了。而大理誠如段譽所言,風光極是不俗。民風比之宋國更加開放,又因皇室尊崇佛教,民間順應上意,境內四處可見佛寺佛塔,僧人在國內更是頗有地位,相較而言,是個宗教氣氛十分濃厚的國家。起初葉孤城還擔心宋青書因對佛修有些心結,乍見如此環境,或許會不大適應,但觀宋青書反應,見他似乎一切如常,便又稍微放下心來。半月時間,足夠兩人結伴走馬觀花,將羊苴咩城大致逛了個遍。由此,其間不斷從茶館酒樓、街巷坊間傳出的各種江湖傳聞,便也被兩人幾乎一字不漏地聽了個遍。傳聞自然有真有假,不可盡信。不過其中兩則,在宋青書聽來,可信度卻頗高。其一,少林方丈玄慈大師因病圓寂。其二,姑蘇慕容氏當代家主慕容復被證實為鮮卑后裔,其家族數代以來,一直以“復興大燕”為己任,此前慕容復被指秘密潛入西夏一品堂,當時目的不明,如今看來,恐怕亦與他所謀劃的“復興”之事有關……第一則其實已經不算傳聞,而是被證實以后傳遞出來的真實消息了。雖然少林在宋國向來頗具威望,玄慈大師繼任方丈之位以來,在江湖之中也頗有聲名,但因他乃是“因病”圓寂,在許多人看來實屬正常,少林方丈更迭雖是大事,卻也不到令人驚奇的地步,不明內里的外人看了,最多慨嘆一句玄慈方丈比起前任壽數似乎短了不少,其他的也不至于再多想什么。但在宋青書和葉孤城這樣熟知內情者看來,玄慈大師此番“因病圓寂”,與蕭遠山那晚似是而非的那番有關報復之言,定然脫不開關系。或許此事事關玄慈,甚至整個少林聲譽,故而玄慈寧肯選擇自行了斷,亦要以性命將之埋葬,給少林留下一個清白名聲。其中到底有些什么隱秘宋青書和葉孤城并無太大興趣,只是短暫接觸之中,玄慈為人尚算不錯,對他的故去,兩人也有些唏噓罷了。至于其他,他們并無意深究。而第二則傳聞在兩人看來,便要有趣多了。首先,慕容家極力掩蓋了一百多年的身世來歷,就這么被人明晃晃抖了出去。不管江湖中人信是不信,這消息一旦傳到宋國皇帝耳中,無論是真是假,恐怕慕容復都要在宋國皇帝那里掛上名號了——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身為帝王,對覬覦自己手中江山之人,怎么會沒有絲毫防備?如此一來,慕容家無論明面還是暗地里的產業,恐怕都會受到不小的打擊。而慕容復本人……從此以后,恐怕也會麻煩不斷。更何況這則傳聞里還將他曾秘密潛入西夏一品堂之事也曝了光,還頗有心計地追加了一句“此舉曾經目的不明,如今卻如何如何,恐怕亦與‘復興大計’有關”,就差明明白白引導眾人將此舉往慕容復欲與一品堂聯手,對宋國不利的方向上去聯想了。要問如今宋國江湖客和百姓最恨的是誰,答案除了遼國,那就是西夏了。蕭峰不過因為契丹人身世的曝光便召來無數謾罵敵視、誣陷詆毀,慕容復做出如此行徑,不被眾人萬般唾棄才怪。如此傳聞之后,他還想維持原本對外那風度翩翩進退得宜、矜驕文雅人中龍鳳的濁世佳公子形象……真還不如做夢來得實際些。宋青書原本可沒想到蕭遠山報復的手段竟會如此……迂回。他本以為以蕭遠山那簡單粗暴的行事風格,會干脆取了慕容復性命了事呢。誰知他竟能想出如此招數。“這還真是……恨慕容博恨得狠了,又覺得他死得實在太干脆,不夠解恨,于是只能將無法發泄到他身上的憤恨,全數轉移到作為他兒子的慕容復身上了吧……”宋青書如此猜測。不過蕭遠山離開少林后行蹤本就成謎,盡管中途順手揭露了慕容復一波,卻絲毫不留痕跡,慕容復現在估計生吃了他的心都有,奈何不管怎么追查,以他現下手中掌握的力量恐怕都查不出這幕后推手的真實身份,更不會知道對方有什么目的,跟自己又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一想到慕容復此時內心會是何等崩潰,宋青書就忍不住想笑——他對慕容復是真的沒有一點好感,見他倒霉,雖不至于也跟著踩上兩腳,但心情會因此變得明朗卻也是不爭的事實。“也不知那位慕容公子今后又該如何?!?/br>坐在城中最大一座酒樓臨街的位置,聽著從一樓大廳不時傳來的說書人繪聲繪色講述著的“最新”江湖傳聞,宋青書挑起一筷餌絲,慢條斯理地細細嚼了咽下,發出一聲滿足的嘆息。葉孤城好笑地看他一眼,抬手為他新添上一盞溫茶。“左右不過成王敗寇?!彼f得混不在意,“以他如今處境,成王大約是不可能了,若能及時醒悟就此收手,想來尚能保全性命?!?/br>當今整片大陸,從各個大國到數不清的各小國都崇尚武學,江湖人士在大陸各國,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各國朝丨廷對國內大大小小的武林門派和來來往往的江湖俠士基本都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不過分干涉,也不過分管制。比起尋常百姓,江湖客在各國間要多出不少自由和“特權”,所以若不是誠心作死,又或者國內環境特殊,絕大多數江湖人士并不需要擔心被朝丨廷針對。慕容復原本也在這一行列。可如今么……他既已有了謀逆之心,慕容家又數代人鍥而不舍為此“孜孜不倦”,試問,有哪個當權者能容得下慕容復,容得下慕容家?所以葉孤城才說,若慕容復及時收手,還有可能保全性命——畢竟朝丨廷